回覆列表
  • 1 # 小小七9527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菸,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但是林則徐屢立奇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開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補,十一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授陝西巡撫,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陝上任。這時的陝西,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時,清廷為解決軍費困難,除調撥陝西征收的鹽稅外,還強令陝西捐銀一百多萬兩。鴉片戰爭後給外國侵略者的賠款也攤派到陝西,僅西安府咸寧、長安兩縣的賠款銀,年徵收就在二萬兩以上,相當於上繳正銀數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連發生災荒,勞苦群眾生活異常艱難;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

    林則徐在新疆奎屯是1841年到1845年之間!

  • 2 # 老範123

    美麗的奎屯是新疆西部一座新興的城市,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它與南鄰的國家石化基地獨山子、西接的烏蘇市一起,被譽為“金三角”。奎屯市的總面積為1109平方公里,戶政管理人口29.4萬,市區人口14萬,包括哈、維、漢等多個民族。

    據史料記載,西漢時期,奎屯這片土地為西域烏孫國的領地。它的突厥語地名叫“喀拉蘇”,意譯為漢語即“黑水”。到了唐代,朝廷在西域以都督府州制進行管理,任命和冊封當地的部落首領任都督,允許世襲。並設定完整的驛站制度,從內地調了大量的軍隊駐防伊犁。當時,喀拉蘇屬北庭大都府屬下的黑水守護管轄。宋代,這裡的地方政權臣服於西夏王朝,暫時脫離了中原地區的宋王朝。元代屬成吉思汗二子查合臺的封地。從此“喀拉蘇”這個地名便被蒙語kuitun所代替,譯成漢語為“極冷”的意思。清代統一西域後,在伊犁設“總統伊犁將軍”,建惠遠城作為當時新疆的政治軍事中心。因滿清政府為了便於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民族,決定以漢文作為全國通用的官方文字。於是,這個表示寒冷的蒙語地名kuitun被音譯成漢文,而且前後出現過一些細微的變化——奎墩——塔什奎屯——店奎屯。後來,在這裡設立了一個與伊犁聯絡的重要驛站,因此奎屯也叫“奎屯驛”。

    1841年10月,奎屯驛迎來了一位名聲顯赫的貴賓,他就是名震中外的林則徐。不過,他不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來奎屯驛視察,而是一個因禁止鴉片煙毒,被充軍新疆伊犁的朝廷欽犯。在奎屯駐留的當天,他將自己對奎屯的印象寫在了日記裡:“(奎屯驛)又行四十里,奎墩居民百餘戶,聞水利薄,田非膏腴,村圩殊荒陋耳。唯軍臺尚清潔,前院尤鴻敞,足容大車,遂宿焉。”

    歲月流逝,人世滄桑。到了195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進駐奎屯屯墾,經過七年的艱苦奮鬥,使奎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鎮化建設初具規模,為日後的奎屯市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1962年,中國出版的《中國地圖》上,開始標出“奎屯”這個地名。

    當年,林則徐無論如何也沒想到,114年後,奎屯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他那篇僅18個字的日記,會成為奎屯人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如今,只要涉及奎屯歷史的文稿,無不引用這條日記的第2——5句。因為不但可以用當年奎屯的偏僻與荒涼,來襯托今日奎屯的繁榮。而且,歷史名人林則徐曾在奎屯小住的這一史實,能給奎屯的歷史文化描上了一筆濃墨重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佳能微單配55-200長焦好還是轉接單反55-250的好?哪個解析度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