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臺灣地區還用注音拼音法,沒有拉丁字母,公眾場所如何標註音譯地名,讓西方人讀懂?
5
回覆列表
  • 1 # 八磚學士

    情況是這樣的。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了“注音字母”。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開始公佈、推廣這套系統。1930年,這套方案被更名為“注音符號” 1918~1958年,在漢語拼音方案公佈前,這套方案推廣使用了推行了四十年。後來,這套方案在大陸,被漢語拼音方案取代。

    在臺灣地區,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於1984年以“譯音符號”為藍本,修定以四聲調號表示四聲,制定了“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於是,原來這套,就被稱為了“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所謂“譯音符號”,其實就是1926年制定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1940年改了這個稱法。1984年2月,臺灣當局成立了專案研究小組,將這套方案與威妥瑪式拼音、耶魯式、林語堂式和其他拼音法(其實就主要是大陸的漢語拼音方案方案)逐個進行優劣比照。之後的1986年1月28日,這套方案被正史公佈,另附“拼法說明12條”,供國內外各界人士採用。

    ——但是,漢語拼音方案從1977年就開始被國際接受,成為了地名標準、華人名標準、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標準;而新加坡、馬來西亞政府也先後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本國華語的拼音方案。臺灣這套方案,就只能自己用一用了。這套和“漢語拼音方案”非常接近方案,可以在他們的各種辭書中見到(但是,不少辭書也開始標註漢語拼音方案):

  • 2 # 申報讀者

    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發音一模一樣,也是波、潑、摸、佛……我們小時候學的就是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就是注音符號的升級版,便於中外交流。但仍然是學習漢語的輔助工具。

  • 3 # 240624802

    臺灣省對外音譯人名地名一直沿用韋氏拼音法,是外華人制定的,但是與華人的讀音差距很大,遠遠不如漢語拼音方案。比如北京過去拼成peking,南京是nanking,天津是Tientsin,現在臺灣省還是這樣拼,比如臺北拼成taipei。這種拼音並不準確,所以也容易引起誤會,比如chiang kai shik就被誤譯為常凱申。另外,按照本國的發音音譯標準的地名人名,也是一個國家的主權體現之一,外華人必須尊重。所以大陸把peking、nanking、tientsin等等都按漢語拼音進行了修改,外華人只能採用中國的標準音譯。

  • 4 # 良人說史

    這個問題本身就陷入了一個誤區?自己的文化發展還要考慮如何讓西方人明白?

    這是什麼道理!為了讓西方人明白,我們何不用拼音文字,那不就省事多了!

    可能很多人都不瞭解,什麼是注音拼音法,古人沒有拼音怎麼發音?不得不說簡體字的改造讓漢語失去了原本的精彩部分。

    比如說這個“行”字,左右兩部分都是可以拆開的,“彳”“亍”你認識嗎?很多字的偏旁原本就有自己的發音,有自己的意義。都遺失了。

    注音輸入法法,就是用以注音符號來輸入漢字的中文輸入法。臺灣等地區常用。

    是不是一個都不認識啊?我也不認識。注音符號在大陸是一種已經死了的東西,只存在於字典上。

  • 5 # 利用厚生

    笑死人了,注音符號是給自己人學習中文讀音的,就算用了羅馬拼音,外華人會唸了,能懂意思嗎?而地名人名用的也已經是羅馬拼音了啊,日本人學日文也沒因此改日文拼音啊!

  • 6 # 臺美大小事

    臺灣的學校還在教注音符號,不過,臺灣的公共標示,從來不曾是以注音拼音來標示,以前是羅馬拼音標註,這些年都已經改成漢語拼音了。

    以臺灣的路牌為例,各縣市都陸續的將路牌的中文以外,從過去的羅馬拼音,改成世界通用的漢語拼音,最容易區的,就是以前用HS的拼音,都改成了X,以及T都改成了D的發音方式。

    還有就是一些C改成了Q,JH改成zh等等。這些改變在臺灣的街頭、馬路上都可以看到。在記憶中,臺灣從來沒有在路標上用過注音符號的。

    至於公共場所,機構等,例如:車站、市政府、警察局等等。非中文的標示臺灣都是用英文,也就是純英文的方式標示,而不是譯音,例如:臺北市政府的Taipei City Hall,臺北車站的 Taipei (Main) Station等等,也從來沒有使用過注音符號的。

    其實,臺灣的一些學校,也是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都教,任小孩能跟上世界的潮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評價歌手黎明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