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歷史過客
-
2 # 別酒流年
滿族按字輩起名始於康熙年間,即使康熙初年,幾名年長皇子也非按字輩取名,例如大阿哥胤禔,原名保清;嫡長子承祜(胤礽同母兄,幼殤);二阿哥胤礽,原名保成。一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固定採用“胤”字。
此後,滿清皇室康熙的子孫後代就有了字輩排名,如康熙子輩“胤”,孫輩“弘”。
在乾隆弘曆時,皇六子永瑢畫了一幅《歲朝圖》,進呈給孝聖皇后,乾隆帝的題詩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後來,他取其中的“永綿亦(奕)載”4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1776年,又規定以後皇嗣取名,永、綿二字改用顒、旻,而別的人仍用永、綿作字輩。
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帝旻寧從大臣選出的10個字中欽定了“溥毓恆啟”4字,作為“載”字以下的字輩。
咸豐七年(1857年),咸豐帝奕詝又續擬了“燾闓增祺”4字,作為“啟”字以下的字輩。
1937年,溥儀又增“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乾隆死於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
乾隆長子永璜出生於雍正五年(1728年)。
永璜長子綿德出生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
綿德長子奕純出生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奕純長子載錫出生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載錫長子溥慶出生於嘉慶八年(1803年)。
這麼看來,單純看乾隆這一支的話,他做到了五世同堂,這在人均壽命偏低的古代當屬奇蹟。但是乾隆並沒有看到自己“溥”字輩的子孫。
同時,我們應該還要注意一點,以上字輩都是皇室近親使用,皇室遠親沒有資格使用(清朝滅亡了就沒這規矩了)。那些支派較遠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輩。如豫親王保泰的後人,“載”字輩改用“常”字,“溥毓恆啟”字輩,分別用“松柏清國”四字。
如果單以溥字輩作為一個輩分,也是就說跟溥字輩為同一輩但不一定以溥字命名,這樣的人是存在的。但這些人或許職位低微,或許早已被除宗籍,並未出現在歷史記載之中。
-
3 # 驍騎龍尊
載字輩的人見過,但溥字輩的沒見過。
當時撥那個沒有所謂的“溥”字輩
在乾隆時,以永瑢所進的詩中的詩句“永綿奕載奉慈娛”剛好有永、綿兩字輩開頭,就定為字輩。後來到道光帝時改“奉慈娛”為“溥毓恆”。
所以“溥”字輩真正開始應為道光年間
如果單以溥字輩作為一個輩分,也是就說跟溥字輩為同一輩但不一定以溥字命名,這樣的人是存在的。
如果只是從乾隆這一支系的子孫算起,那麼溥字輩最早出生的應該是貝子載錫的長子溥慶,生於嘉慶八年,不過夭折了。載錫是乾隆長子永璜支下的,以上幾輩分別為貝子奕純、貝子綿德、定親王永璜。永璜是乾隆的長子,綿德、奕純、載錫、溥慶這一系列下來恰巧又全都是長子。
相關史料:
入關前,愛新覺羅家族按滿族習慣,從名字上分不出輩分。入關以後,康熙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給子孫取名也採用輩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個兒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輩分字,還規定兒輩為“胤”字輩,孫輩為“弘”。字輩,曾孫為“永”字輩。
1722年,按照避諱的規矩,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輩分字就不合適了,於是一律改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後來怡親王允祥病逝,雍正帝說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所以,特地恢復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瑢畫了一幅《歲朝圖》,進呈給孝聖皇后,乾隆帝的題詩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後來,他取其中的“永綿亦(奕)載”4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1776年,又規定以後皇嗣取名,永、綿二字改用顒、旻,而別的人仍用永、綿作字輩。
1825年,從大臣選出的10個字中,道光帝欽定了“溥毓恆啟”4字,作為“載”字以下的字輩。1857年,咸豐帝又續擬了“燾闓增祺”4字,作為“啟”字以下的字輩。
清朝宗室的字輩,前後計有14字: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如果以努爾哈赤為第1代的話,那麼皇太極是第2代,福臨是第3代,玄燁是第4代,以後玄燁這一支系,胤 (允)字輩是第5代,弘字輩是第6代,永(顒)字輩是第7代,綿(旻)字輩是第8代,奕字輩是第9代,載字輩是第10代,溥字輩是第 11代,毓字輩是第12代,恆字輩是第13代,啟字輩是第14代,燾字輩是第15代,闓字輩是第16代,增字輩是第17代,祺字輩是第18代。
1937年,溥儀又增:
“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那些支派較遠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輩。如豫親王保泰的後人,“載”字輩改用“常”字,“溥毓恆啟”字輩,分別用“松柏清國”4字。
-
4 # 無根樹花正孤
乾隆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的經歷也是十分豐富的,而且乾隆皇帝的歷史離我們十分近,有許多地方可以考察諮詢到。所以現代社會之中關於乾隆皇帝的研究也是不少,最近有人提出了乾隆皇帝既然壽命如此悠久,那他見到了溥儀那一輩分的人了嗎?
八歲的乾隆皇帝那個時候就已經被康熙皇帝所重視,當年的他叫做永曆,康熙皇帝認為這個孩子有點像自己,他從永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而康熙則是玄字輩的清朝皇室,所以說乾隆皇帝幸運的見到了自己的祖父輩,並且是明事理的時期。
古代人本來就結婚早,在十幾歲的時候就結婚生孩子,這是乾隆實現五世同堂夢想的一個重要原因。按照清朝歷史的綜合考察來說,乾隆是見過自己後代中奕字輩和載字輩的。晚年的乾隆不僅為自己舉辦過生日宴會,更因為自己子孫的高產而舉辦了所謂的慶祝會。
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瑢為乾隆孝聖太后獻了一張《歲朝圖》而乾隆皇帝一時間來了興致便在上面題字,後來覺得實在寫的可以,便把這題字作為了後世清朝皇室取名的輩分表:“永綿亦載奉慈娛,這句話之中根本沒有溥這個輩分,所以說乾隆也不可能見到自己溥字輩的子孫了。
-
5 # 平安讀歷史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活到了89歲,這個年紀在很多皇帝看來都是相當的恐怖,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皇帝能活得這麼久的,其實在世界上都是相當罕見的。
乾隆本人活到89歲的時候,甚至有好多個兒子都已經先他而去。畢竟在古代的時候一般稱為七十古來稀,而89歲比70歲更加長了不少。以至於乾隆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只能從非常靠後的十五阿哥中選擇了。而乾隆比較年長的兒子,都已經給他生下孫子,曾孫或者玄孫了。
而十五阿哥永琰本身是年紀偏小的,但是他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當時已經出世,乾隆肯定是見過他的。乾隆73歲的時候,曾經見過長玄孫載錫。到了他89歲的時候,載錫已經16歲了。事實上在他乾隆皇帝88歲的時候,他就親自為載錫賜婚。
不過可惜的是乾隆並沒有見到溥字輩的後輩,因為載錫結婚之後好幾年,一直等到乾隆皇帝去世三年之後,才生下了長子溥慶。所以乾隆並沒有見到溥字輩的人,但他前前後後一共建了7代人,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算相當有福的人了。
-
6 # 李四有料
清朝宗室的字輩,前後計有14字:
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如果以努爾哈赤為第1代的話,那麼皇太極是第2代,福臨是第3代,玄燁是第4代,以後玄燁這一支系,胤 (允)字輩是第5代,弘字輩是第6代,永(顒)字輩是第7代,綿(旻)字輩是第8代,奕字輩是第9代,載字輩是第10代,溥字輩是第 11代,毓字輩是第12代,恆字輩是第13代,啟字輩是第14代,燾字輩是第15代,闓字輩是第16代,增字輩是第17代,祺字輩是第18代。
1937年,溥儀又增:
“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所以,按照清朝族譜劃分,奕字輩為乾隆曾孫輩,載字輩為乾隆曾曾孫輩,奕字輩皇室第一人為道光第一子奕緯,生卒時間: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至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壽命:24歲,而乾隆卒於公元1799年2月7日,奕字輩都沒有見過,更不用說載字輩了
-
7 # 蕭郎讀天下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奕字輩是乾隆的曾孫輩,載字輩是玄孫輩,而溥字輩是來孫輩。
先來說一說清朝的字輩,從康熙之後分別是“胤、弘、顒、旻、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
乾隆是弘字輩,他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從1711年活到了1799年,享年89歲。
乾隆的長子永璜於1728年出生,永璜又於1747年生子棉德,棉德於1767年生長子奕純,就是乾隆帝的曾孫。
載錫8歲那年,被乾隆賜予黃馬褂,14歲時載錫結婚了。載錫結婚時,乾隆更是高興,因為他覺得自己快抱六世來孫了,也就是溥字輩。
本來乾隆抱著很大希望,但很可惜,乾隆在載錫大婚沒多久後就去世了。
乾隆去世的4年後,溥字輩第一人載錫的長子溥慶才出生,不過僅一歲就夭折了。
所以說,乾隆沒有見過溥字輩的人,也沒有六世同堂。
-
8 # 這個歷史很正
乾隆往上是見過三代人的,而乾隆以後又見到了載字輩的人。
所以乾隆見到輩份最小的人就是載字輩了,乾隆在中國古代皇帝裡面還算是有福氣的了,歷經七代人而逝。
-
9 # 唐古看今
乾隆自號“十全老人”,這不僅是對自己文治武功上的肯定,還是對自己長壽的自信,能見到自己玄孫的人在古代絕對是少有的!
-
10 # 古代人物說
乾隆皇帝見過幾個載字輩的玄孫,沒有見到溥字輩。最大的玄孫是載錫,是乾隆長曾孫奕純的長子,具體情況如下:
乾隆皇帝(1711~1799年)
愛新覺羅·永璜(長子)
愛新覺羅·綿德(長子)
愛新覺羅·奕純(長子)
愛新覺羅·載錫(長子)(1784~1821年)
愛新覺羅·溥慶(長子)(1803~1803年)
因此,乾隆只見到載字輩的玄孫。
回覆列表
清朝早期,皇帝和皇族的名字基本上都是直接的滿語翻譯。例如,努爾哈赤、多爾袞這兩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名字,在滿語中,一個是野豬皮的意思,一個是狗獾的意思。在清軍入關前,愛新覺羅家族在名字上也看不出輩分高低,比如努爾哈赤、皇太極,如果不熟悉歷史,可能還不知道兩者的輩分。但清軍入關後,康熙深受漢族文化影響,所以在給子孫起名的時候,康熙皇帝也採用了漢族的輩分字,康熙一生中有35個兒子,除了早夭的11個兒子外,餘下的24個兒子都採用了“胤”字作為輩分字。比如皇三子叫胤祉,皇四子叫胤禛(即雍正皇帝)
乾隆見過奕字輩,載字輩甚至溥字輩的人嗎?為什麼?
在清軍入關前,愛新覺羅家族在名字上也看不出輩分高低,比如努爾哈赤、皇太極,如果不熟悉歷史,可能還不知道兩者的輩分。
但清軍入關後,康熙深受漢族文化影響,所以在給子孫起名的時候,康熙皇帝也採用了漢族的輩分字,康熙一生中有35個兒子,除了早夭的11個兒子外,餘下的24個兒子都採用了“胤”字作為輩分字。比如皇三子叫胤祉,皇四子叫胤禛(即雍正皇帝)。
除了規定自己的子輩為“胤”字輩外,康熙皇帝還規定自己的孫輩為“弘”字輩,自己的曾孫輩為“永”字輩,比如弘曆、永瑢等等。
“永綿亦載奉慈娛。”
之後,乾隆從中選取了“永綿亦(奕)載”四個字作為近支宗親的字輩,1776年,乾隆又規定皇嗣取名,需將永、綿改為顒、旻。
所以,嘉慶帝就叫愛新覺羅·顒琰,而嘉慶之後的道光皇帝就叫愛新覺羅·旻寧。
圖:嘉慶皇帝
那麼,乾隆見過自己的曾孫和玄孫嗎?
事實上,乾隆還真見過。例如,乾隆就見過愛新覺羅·載錫,載錫生於1784年,他是乾隆的第一位玄孫,當乾隆聽聞自己的第一位玄孫出生後,心中甚喜。
載錫是乾隆見過的第一個載字輩,愛新覺羅的父親屬於奕字輩,叫愛新覺羅·奕純,而乾隆連自己的玄孫都見過,自然也見過自己的曾孫輩,也就是愛新覺羅·奕純等人。
不過乾隆並沒有見過“溥”字輩。
這個也很好理解,在古代,祖孫四代能夠共同生活已經很了不起了,而高壽的乾隆已經屬於“五世同堂”,已經算是一個奇蹟了,再想要“六世同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裡我們再聊聊“載”字輩之後的輩分吧。
1825年,道光皇帝欽定了“溥毓恆啟”四個字作為“載”字輩之後的輩分;1857年,咸豐又以“燾闓增祺”四字作為接下來的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