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股民藍哥
-
2 # 生死與共ld
我作為一個有多年投資經驗的投資人,以及我家親人在證券公司當專業的分析師,我來告訴你為什麼90%的券商研報沒有價值。現在很多人都炒股,先問問自己,你自己看券商研報嗎?恐怕很少人看了,再問第二個問題,你看了券商研報後會根據研報來操作股票嗎?更是少之又少了。這時,券商研報的影響力就很小很小了,既然很小,導致券商對此也左右為難,到底是做還是不做啊,以及做到什麼水平。相當於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
我有個親人在券商公司就做研報,哈哈,他是985學校金融專業畢業的,不過投資經歷比多數人要短,可以說是時間不夠長,但是作為年輕一輩,在公司地位一般,所以優點是很努力。雖然研報會經領導審閱,但是,這樣的研報,你能不能比較信任呢?
真正的牛人,有可能在證券公司呆不住啊,他有很多的選擇,例如自己操盤、或者管理基金之類的,老老實實在那裡呆著做研報,似乎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哦。
所以,研報自身質量不高,使用者也很少看更不會跟著操作。
-
3 # 西格瑪的化學
不僅是券商研報,還有出版的書籍,刊物的文章,網路文章,以及各種會議,還有平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是絕大部分沒有價值。只有少量有價值。
研究報告,有的分析師團隊,一天出一篇報告,有啥用啊?搬弄文字,沒有思考的研報是沒有價值的。真正有價值的研報,需要大量的收集資料,篩選資料,理解資料,再形成自己的思路,才可以構思一篇研究報告,這種報告才是有用的,但是這種精品報告極少,分析師寫多了這種需要大量思考的研報,產出少,KPI會比較低,直接影響個人收入,因此大多數必須走高產出研報數量的路線,畢竟都要買奶粉的。高產的結果就是有價值的少。
書籍也是這樣,東拼西湊一本書,沒有自成體系的思路和觀點,但是語文好,寫的看起來很有道理,可是沒有啟發性觀點。有的人寫書極快,幾個月寫一本書,沒價值。只有用盡心思去寫的書,長期思考的結果寫出來,經得起考驗,才是管用的。有些書寫幾百頁,東拼西湊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把它的全部內容講清楚。
開會也是這樣,開會追求形式,長時間講不到核心要點,幾句話講完的事,非要講一個多小時,十個會議的內容,本來5分鐘可以溝通完畢,非要用十個會議開溝通。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是,談一天的事,其實可以總結起來,幾句話全部講清楚,這也是90%的無效溝通。
以上舉例,與研報大部分無價值是同理的。
資訊太多,不像古時候靠口碑傳遞文字資訊,不好的根本傳不開,依靠網路則不同,需要自己具備超強的識別能力,鑑別哪些研究報告是有用的。
-
4 # 交易之光
對於散戶來講,大部分研報非但沒有價值,甚至還是“毒藥”,還會害人的。
其次是研報本身的價值問題,真正客觀、真實、有深度的研報是需要付出很多時間、人力、財力才能做出來的,這種是不會公開且需要用不菲的價格購買後才能看到。散戶能夠看到的研報,是公開免費的,還不知道是不是某個研究員東拼西湊做出來忽悠人的,所以基本上不可信。
第三就是研報的釋出時機,大家自己也可以去查一查,看看研報釋出時間與股價走勢的關係。一般個股在低位無人問津的時候很少有研報,但是個股漲幅較大之後很多就會有研報出來了,而且還都是看好沒有看空。
總之,在A股能夠讓散戶免費看到的研報或聽到的訊息,那基本上都已經滯後甚至可能是別有用心的。因此,我們需要獨立、客觀地來看待和思考,避免被表面現象所蒙敝。
-
5 # 正負三條892
研報這東西,絕對有價值,徐翔 本身就是研報狂人,研報能更好地客觀地瞭解一家公司的情況,這本身作為長線投資而已就是有價值的,股市裡需要投資,當然也需要投機,研報就是讓你知道投資,投機的東西要靠自己去學技術分析,學會看新聞知道市場強弱 板塊強弱。
那些只知道看研報,只知道投資的人,往往不知道去學投機,找波段高低點,容易買在高位就罵罵咧咧。
投機,技術分析,市場情緒分析,這些都要自己去學習的。
-
6 # 雲端美
金融業進一步開放落實以後,券商研報就可能逐步增加了含金量,市場可以讀到有價值的外資券商研報誰還會讀浪費時間的內資學生作業文章呢?競爭才能進步,交換才有財富創造,研報完全可以收費。
這個題目值得談談,大家都說說,集思廣益認識中國證券業面臨的進一步開放之形勢。與中國第二大經濟體比較,證券業是短板。
-
7 # 小北說金融
首先,你看不懂。
其次,除了頭部研報有專業獎項背書之外,剩下的大部分研報你都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遇到草臺班子和野雞團隊的概率很高,而這些人的專業能力是很值得懷疑的。
-
8 # 郭一鳴
為什麼有人會說券商研報沒有價值呢?
不過,券商的研報還是需要區別看到,其價值總體還是比較大的
“存在即合理”,券商的研報,大家要兩面去看待。從機構到個人還有很多的企業,實際上每天都在看著研究報告,還有不惜花大價錢去購買研報的。從邏輯分析以及前瞻角度,券商研究報告還是有價值的,當然從賣方的角度,部分研報或許有“水分”,但瑕不掩瑜,大家需要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券商的研報。
券商的研報當中,大家多去看看一些資料和分析的邏輯,而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自己再做一個篩選,把券商研報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
9 # DS678
知道什麼叫賣方研報這點就知道是什麼會事了,因為他們買的基本肯定不會告訴你而告訴你的他們基本上也不會買,就算是他們要買也早就買了而且獲利豐厚了,說白點就是找接盤的
-
10 # a139363702
中國股市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做空機制,做為賣方研究員,他們得賣出去研報,得有人願意買,而做為特定的行業研究員,不管這個行業前景好或不好,公司有沒投資價值,大多數的觀點都要以看多為前提寫研報,所以大家看到的研報都是樂觀的,買入和增持佔比最高。如果研究員都寫看空,賣出,減持,估計研報賣不出是小事,被定義為惡意做空才是最嚴重的!等哪天股市可以雙向操作獲利的時候,那時的研報價值更高。
總的來說,研報只是參考,讓投資者理性認識行業中的專業知識,至於買什麼股票,還得結合公司競爭優勢,資產的定價估值,最重要的是你的能力圈,看得懂,看得透企業的發展前景就是你的投資目標!
-
11 # 螞蟻聊股市
題主的這個問題,確實是這樣,那麼為何說百分之九十的券商研報沒有價值?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研報重來不看空,基本上都是買入或者是增持。
大家覺得樂視網這家企業怎麼樣?券商作為專業人士,有提示過風險嗎?大家又覺得常年下跌的中石油怎麼樣?券商是看多還是看空呢?我們用資料說話:
一個是常年下跌,一個是退市,但是券商的研報,要麼是買入,要麼是增持,要麼是中性;有出現過減持,或者是賣出嗎?壓根就沒有;
2.研報缺乏專業性。
比如長生生物,造假,這種你如果你去考察,可能會發現點端倪,但是研報呢?再看看財務造假的大白馬康得新,研報是不是有事無腦看多呢?
3.研報的數量太多,同質化嚴重,缺少資料支撐。
近10年來,研報的數量在與年俱增。根據Wind資料顯示,其收錄的研報包括巨集觀研究、投資策略、行業研究、公司研究、晨會報告、基金研究等12個主題。自2008年至2017年市場上的研報由5.9萬份攀升至16.4萬份,其中2016年至2017年連續2年研報數量均超過14萬份。
自2018年以來截至10月30日已產出研報14.2萬份。這意味著2008年平均每天產出研報由242份飆升至2017年的672份,增幅近180%。2018年以來平均每天研報數量為710份。
綜上可得:券商的研報,就是小學生的作業,機械化生產,確實實地考察,同時,基本上都是無腦的看多,同質化嚴重,看他們的研報炒股,虧的嚴重,所以沒有價值。
-
12 # 笨牛財經
大部分的券商研報有3大突出問題:
第一,觀點同質化
寫財經類文章也好,寫研報也好,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提供新知”。也就是說,要儘量提供一些大家不知道的東西,從而幫讀者分析那些“看不見,看不懂”的投資機會和風險。如果,一篇研報洋洋灑灑數千甚至上萬字下來,寫的全都是一些早已經路人皆知的東西,那還有什麼意義呢?但現實裡,很多券商分析師們卻對於“複製”別人的觀點樂此不疲。 比如,某個大佬唱多(空),其他人就趕緊跟著唱多(空)。反正跟著大佬走,就算唱錯了,也不丟人。這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那就是,券商報告最終淪為了“觀察一致預期的風向標。
第二,語言邏輯混亂
很多人說,讀研報就像讀天書一樣,看了半天看不懂。問題在哪裡?不是因為內容太過高深,而是因為它們的語言邏輯太混亂。隨便摘取一段內容,來欣賞下:
這位想說的是:貨幣寬鬆的預期加強了,但是信用擴張的條件減弱了。接下來的兩段,本意是要論證:貨幣寬鬆預期為啥加強,信用擴張條件為啥減弱。別的不說,就說開頭這句話:央行“雙支柱框架”下中國貨幣寬鬆的約束將逐步下降(通脹、房價、匯率)。近期地產融資收緊,“堵偏門”加碼或意味著“開正門”的空間放開。看了好幾遍,才看明白,他想說的應該是:通脹、房價、匯率等資料企穩後,未來中國貨幣寬鬆的約束條件將會逐步下降。但是這種寬鬆是結構性的,比如對於房地產的融資政策依然會收緊。幹嘛非得把很簡單的東西,說的那麼複雜?
第三,後知後覺
對於機會,大部分人總是“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追不上。普通人是這樣,大部分的分析師也是這樣。對於,很多機會和風險,他們和市場上的大部分人一樣,往往也是後知後覺的。真正具有前瞻性的報告,鳳毛麟角。錯過投資機會也就算了,他們對於預警風險的能力也和常人無異。比如,康得新,康美藥業等股票在爆雷前,無數的券商分析師都寫報告猛推。 出問題之後,有的分析師可能是入戲太深,不僅不死心還在拼命為上市公司洗地喊冤。比如,之前神霧環保、神霧節能因為財務問題被人質疑而跌停後,某知名分析師依然堅定看好,不惜為神霧舌戰群儒。
兩年過去了,看到神霧這樣的走勢。
幾乎很多券商,幾乎每天都有股票推薦,每個月都有所謂的“亮馬組合”。A股市場上總共也就3000多隻股票,剔除一些ST股和新股,推薦的個股會讓人耳暈目眩。說的好像都挺有道理,但好像在實際指導中並沒有什麼意義。
對於券商來說,他需要的是你頻繁交易換股或者接受券商的投資顧問服務。點開研報,幾乎都是唱多,目標價多少云云,然後用一堆普通投資者看不懂的資料去應正他們的結論,但在最關鍵關鍵的資訊,如同多少時間裡漲到目標價,什麼價位買入,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一來這本身不是免費資訊,二來也沒有誰能夠做到預測,除非以莊家、機構為代表聯合券商的內幕交易。
回覆列表
我先說下自己的情況,然後再回答你這個問題。藍哥做股票10多年了,早期的時候券商研報看的也比較少,但是近幾年基本每天都會花兩三個小時看研報,有自己關鍵詞訂閱的也有專門看的幾家券商的研報。通過研報也提前抓到了一些熱點,比如今年的光模組和IDC,這2塊去年12月就有研報仔細分析了,今年年初的時候這2個細分走的算強的。
通過上述我自己看研報我來回答下你說的百分之九十的券商研報有沒有價值。
第一、我們得肯定研報肯定是有價值的。
這一點,其實藍哥不用再多講了,上面我自身的例子就是證明,另外今年有一段時間是天風研報高溢價的,如果說研報沒價值,那麼市場就不會給予溢價。這也是從反面證明了研報是有價值的。
第二、沒價值的研報也很多,大部分人缺的是能發現好研報的能力。
這一點,主要還是在我們自身,如果你抱著研報出來就什麼都不管去買入的話,那肯定是要吃虧的。就是因為這個群體佔比很多,所以很多人會認為券商研報沒價值。
最後藍哥說下如何用券商研報。
1、多看產業研報,這塊肯定要多看才會有感覺的,就像一種模式,你不可能不試驗就直接滿倉去做吧。
2、看的研報要結合K線走勢去做分析。
不管什麼研報,最後都是要回歸到走勢本身的,根據走勢去做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