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揚中華詩詞歌賦
-
2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孔子“十五志於學”是早還是晚?讀完你就會有自己的答案。
古代醫生開方子之前,先望聞問切,為的是先弄清楚病情。
回答問題也一樣,先弄清楚問題的真實含義最重要。
“十五有志於學”,至少需要弄清楚兩個字詞的含義,才能判斷早晚。
1、什麼是“志於”?
2、什麼是學?
一、什麼是“志於”?“於”是動作字尾,比如:在於、至於。“志於”就是“我有志於......”的意思。
奇怪的是,我們極少聽別人說“我有志於......”,而經常聽人說“我想要......”。
比如,我想要考北大,我想買大房子,我想出國,我想成為明星,我想要嫁一個好老公等。
那麼,有沒有人說“我有志於......”呢?有!
案例1:北宋名臣 范仲淹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有刪減)
案例2:明代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
案例3:在現代,我們一般會聽到:有志於航天事業,有志於電影事業,有志於改變中國的教育現狀......
透過比較,我們對於“志於”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志於”的是一項事業,從往外擴充套件來看,這項事業的物件不是自己,而是社會、國家乃至人類;
往內部深入來看,物件不是吃穿住行享受等,而是個人的道德追求、修行求道等。
而孔子“十五志於”,包括了內外兩個方面。
二、什麼是“學”?有朋友跟我說:“孔子15歲才有志於學,我從小就開始學了。”
我問他學了什麼。
他說:“英語、跆拳道、鋼琴,哦,還學了街舞。”
這些孔子也學了,他騎馬射箭下棋等都很精通,但為什麼偏偏說十五才有志於學呢?學到底是什麼?
用朱熹的話來說,學是個名詞,就是大學之道。
什麼是大學之道?就是明得每個人的本心。可是什麼是本心呢?
宗薩欽哲仁波切有個比喻非常透徹。
他問:當我們說白衣服沾了汙漬髒了的時候,衣服真的髒了嗎?
表面上看是髒了,但如果用高倍顯微鏡看,就會發現汙漬只不過是附在衣服上,就好像壁虎趴在牆上,根本沒有進入到衣服裡面去。衣服依然潔白如初。
衣服的潔白,就是我們的本心。它一直都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等著我們去發現。
這才是孔子的學,就是明得潔白的本心。
弄清楚了上面兩個問題,現在你告訴我:孔子“十五志於學”是早還是晚?
你應該有答案了吧!
回覆列表
孔子,出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魯國陬邑)逝世: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儒家學派創始人,一生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史稱《六經》又被後世弟子言行語錄和思想重新整理成【論語】一直流傳於世。
首先我們來談談“十五志於學“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大概講的是我十五歲就開始學習了。三十歲就能夠自立,四十歲不會被外界一切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悟懂人生懂得天命,六十歲能很正確的對待外界的言論,七十歲能跟著自己的內心自由自在活著而不會作出出格地 行為.
在這裡我闡述下我的觀點,其實學習早晚跟年齡沒有多大的關係,我們學過的詩詞有一篇(傷仲永)講述了一個天才兒童仲永在五歲就吟詩作對,反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加強學習,導致在18歲的時候就漸漸變成一個普通人,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機會,有一句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那麼返回來 十五志於學是早是晚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