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陝南傳聞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

    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

  • 2 # 月影人文攝影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根據長期的生產生活經驗和智慧創造的歷法,它透過生活和勞動經驗對天文、勞動時節等方面進行了時令的歸納分類。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二十四節氣的雛形,那個時候就制定出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而後經過夏、周兩個朝代的補充,確定為八個節氣。到了秦漢時期,已經有了專門的歷法《顓頊歷》,但是此曆法也有一定的誤差,經過更完善的補充和制定,二十四節氣確立。漢武帝時代,由司馬遷主導、鄧平制定出天文曆法《太歷初》,把二十四節氣收訂於其中,用於指導農事耕種生產,至此,二十四節氣被收入曆法中,《太初曆》也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它的制定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活動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我現在還能背過,上世紀90年代,我讀小學的時候,有一門《自然》學科,思中學有一課專門講解二十四節氣,老師還結合農業生產進行了講解。比如春雨驚春清谷天,指的就是春分、雨水、驚蟄、清明、穀雨等節氣。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一般春分就是進入立春,雨水就是開始下雨了,下雪的季節已經過了,驚蟄時分昆蟲就開始出來活動了,清明就到了祭祀親人的時節了,過了穀雨就開始種植穀物等糧食作物了。到現在,我們這裡的老百姓還根據二十四節氣歌來進行農業耕作,如秋季過了霜降開始從樹上下柿子進行儲存,從地裡開始收穫紅薯,因為根據老百姓的經驗,過了霜降這些東西比較耐儲存。所以說,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經驗的完美結晶。

  • 3 # 海倫秋夢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古代華人長期勞作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節氣,以後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為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相傳有這樣一個典故,有一個浪子,整天遊手好閒,好逸惡勞,不多農事,幾年時間就把祖業敗花光了,沒辦法就去親屬家藉著吃,親屬家知道他好吃懶作,誰也不理他,沒辦法就去找親舅舅借衣服當了換糧食,最後借的就剩一件棉襖了,舅舅就著節氣給他講了各個節氣該做什麼,和禁忌。浪子受到了教育,從此勤奮務農,按著二十四節氣春播夏種秋收冬藏,不久就有了很多的積蓄。

  • 4 # 古道雲真

    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基礎,掌握了曆法,才能順從自然進行耕種,自給自足從而擺脫茹毛飲血和燒殺搶掠的原始生活。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節律進行測繪和總結的。古代圖騰中,伏羲女媧手拿圓規和鉅尺,已經表明上古時期就能進行完整的測繪行為。

    是的,我們的文明遠比想象中更源遠流長,只是因為能夠自給自足,從不侵略,所以文化不斷被外部侵略者篡改和扭曲。追溯根本,會發現上古時期就已經瞭解和遵循著天地之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最好的證明。

    數學不是單純的加加減減,而是掌握自然規律從而指導生活。這一點,我們需要向古人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狂野飆車8》好玩嗎?有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