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蔚來計劃

    三國時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在戰爭時期,糧草是最為重要的物資,沒有之一!那麼,天下大亂,民心不穩,青壯年都給拉去當兵打仗了,怎麼解決糧食問題?

    曹操釋出《置屯田令》

    有學者統計,漢末累計發生過較大的水災11次、大疫9次、震災8次、旱災6次、蝗災5次,北方和中原一帶人口銳減、糧食奇缺。

    最初,曹操看到這樣的場景,就知道這樣不是長久之計,沒有糧草必將要退出這個歷史舞臺,必須建立可持續的供糧體系,這樣才可能在戰爭中去放手一搏。最終,曹操實施了《置屯田令》。把閒置的耕田租給老百姓,或者組織士兵開墾種糧。

    因為蜀、吳兩國也是一樣,糧食奇缺,人吃人的場面都不足為奇了。所以,魏國的屯田制度也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兩國紛紛效仿。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三國時期各國糧草充足,不再有人因為糧食問題而餓死。風雨後又見彩虹啊。

    生產工具

    三國時期偉大發明家馬鈞不但造出了指南車,而且還造出了龍骨水車,這項發明直到現今依然有地方在使用。

    龍骨水車是一種灌溉農具,流行在中國的南方地區。 它應用齒輪的原理使其汲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直到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依然有地區在使用龍骨水車。關於龍骨水車的記載有很多,比如《後漢書·宦者傳·張讓》和《三國志·方技傳·杜夔》都有龍骨水車的記載。

    總結:在戰爭時期,糧草是非常重要的物資,糧食對老百姓也是最重要的物資。老百姓吃都吃不飽,哪有心思跟你打仗呢。只有提高生產力,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產量。

  • 2 # 惜緣小歷史

    皇甫隆在敦煌

    曹魏嘉平年間,皇甫隆任敦煌太守。那時候中國的農業核心區域為黃河中下游,也就是今天河南等地方,而地處塞外的敦煌還使用著落後的農業耕種方式。比如種地,司空見慣的是用大水浸泡土地,弄成泥湯一樣後再撒種子,可以想象腿肚子陷入泥裡面,拔出來都費勁,一天又能撒多少種子,造成的勞動強度大,卻收穫甚微的局面!。

    皇甫隆到任以後,教百姓製作耬犁的方法,並改進耕地的方式,所以敦煌人過上了五穀豐登的生活!又因為當時的敦煌婦女的衣裙太過繁瑣複雜,且像羊腸子一樣曲折,並不利於幹活還耗布一匹。為此皇甫隆改進了款式,節約了布料,提高了勞動效率!

    三國時的水渠劉馥在淮南修建有芍陂、七門、吳塘等場堰夏侯惇在陳留經營有太壽陂鄭渾在蕭、相二縣界,興建了鄭陂賈逵在今河南開通有賈侯渠司馬懿在淮北挖掘了淮陰渠和百尺渠,陝西南部築造了有成國渠和臨晉陂司馬孚在今河南北部開通了沁水堰劉靖在今北京地區營造了慶陵陂本段著重講述賈逵挖掘的賈侯渠道,此工程營造於豫州刺史任上。曹丕繼位以後,賈逵被擢升為豫州刺史,臨行前他對曹丕說道:“臣將遠赴外地任職,希望陛下能以天下蒼生為重。”說此話的背景,是當時中國北方剛剛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面,很多官吏皆魚肉鄉里不守王法。任兵曹從事之人脫崗遊山玩水,直到賈逵到任之後三個多月才回崗。於是剛正不阿的賈逵將他與其他違法亂紀的人都彈劾免職,曹丕接到奏摺後允了其要求,還賜爵關內侯,將他的事蹟交於宣講團,奔赴各地宣傳表揚。

    當時豫州的南部與東吳接壤,時常受到東吳的小股不對襲擾。因此賈逵安排斥候打聽東吳的訊息,並訓練士兵更換裝備,後來東吳就不敢來犯。對內則是大修水利,新陂、小弋陽陂、賈侯渠都是在此期間修造的!

    END

  • 3 # 壹只大腦斧

    三國鼎立時期,在經過東漢末年的戰亂後。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甚至有人吃人的情況出現。最後曹操於公元196年開始推行了屯田政策,將土地租與百姓耕種或組織士兵耕種,從而獲得了大量的糧食,為曹操後期征戰奠定了基礎。

    之後吳蜀政權見曹操發展農耕,也跟為效仿實行了屯田,吳國還大力開發江南未開墾的土地為了補充其糧食短缺。在這一階段徹底解決了東漢末年戰亂所引起的饑荒。

    主要的耕種工具為:耦犁、犁壁、鐵犁牛耕;耕作技術為代田法;水利灌溉技術為翻車(龍骨水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一件衣服是哪件?為啥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