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零點的歷史
-
2 # ST山茶花
諸葛亮的形象大體來說,分為這樣幾點:
1.帶有鮮明的悲劇性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就和劉備說過:“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並不只是裝逼範地隨口一說,而是真正地表達了諸葛亮即將面臨的悲劇。
在《三國演義》中,他是怎麼著也不會篡奪蜀漢政權,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會動絲毫歪腦筋,這就是他的悲劇所在。六出祁山,不斷北伐,總是想要蕩平中原,然而他忽視了曹魏政權以及後期司馬政權的強大,他沒有那種休養生息,讓後來人完成霸業的打算。
更為悲催的是,諸葛亮還有著張良的心,希望在匡正漢室之後,再次回到隆中躬耕,可是他的性格又不會允許他半途而廢,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 強烈的正義感
這從他始終不願在實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選擇軍力羸弱的劉備,就可見一斑了。有人說,諸葛亮太善於狡辯,不管是在東吳的“舌戰群儒”,還是在北伐戰場上的“罵死王朗”,都讓他贏得了“天下第一罵”的名頭。
可實際上,正是因為諸葛亮內心始終持有的正義感,才會讓他勢如破竹,無往不勝。“舌戰群儒”能夠一戰成名,在於他認為孫劉應該結盟,而且必須結盟,他們屬於正義的一;同樣的,“罵死王朗”也在於,他始終認為漢室才是正統,曹氏才是篡漢。
3. 無敵的智慧
可以說,在《三國志》中,諸葛亮還是一個智慧過人的輔國能臣,但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過人”這麼簡單,而是像魯迅說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這其實很能說明問題。
尤其是在火燒赤壁之戰中,本來風向的變化只是因為諸葛亮觀測到氣候變化,然而他故意設壇做法,將自己神化成了仙人一般的人物,這明顯就有些超越現實的變化了。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引.杜甫《蜀相》
與正史《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可以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除了為劉備謀劃天下之局,當然也不乏巧借東風這樣的神來之筆,當然看穿敵人陣法,行軍排兵佈陣這樣的事情,對於孔明來講簡直就是九牛一毛,可以說三國演義基本是神話了諸葛亮,將他成功的塑造成為智慧的化身,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當中的形象:
1.智慧的化身
我們都知道這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基本上就是待在隆中這個地方,閒來與他人坐一坐聊一聊,但是當劉備到來之後,諸葛亮可以準確的交談整個天下大事,對於時局的把握可以說是瞭如指掌,一個足不出戶的人,竟然在家中就掌握了天下大事,並且能夠根據事實判斷出,如何發展自己的實力,這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對天文、地理確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當然源於他的學識淵博,可以說在智慧上的造詣,三國之中沒有能夠強過諸葛亮的了,包括司馬懿在內,你擁有想不到諸葛亮在想什麼,但是他可以預測到你將要怎麼做
2.正義的化身
諸葛亮與劉備一樣,都是匡扶漢室對於漢朝有著強烈歸屬感的賢人,他們想要的並不是另外建立一個天下,而是以漢室興衰為己任,尤其是諸葛亮,因為劉備在眾多的諸侯中,無論是能力還是勢力都不是最佳的,但是他的身份卻第一無二,作為漢朝皇族之後,對於劉備來講他所做之事當然就是恢復劉氏江山,而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對於漢朝抱有強烈的希望,從他“馬死王朗”所用的詞語不難看出,諸葛亮至始至終都認為漢朝才是正統,而諸葛亮當然也就成為了三國之中正義的化身,古語說的好一臣不事二主,諸葛亮作為漢朝之人,當然應該將漢室復興作為己任
結語:《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其實許多的知識還是結合了部分古代歷史,雖然正史中的諸葛亮與演義中有差別的地方,但是站在古人的角度來講,諸葛亮當然是值得推崇的,因為他畢竟追隨的是劉備,而劉備又是漢室的正統,這一點與孫權以及曹操有著明顯的區別,自古忠臣備受後人推崇,因此諸葛亮的形象在演義中也分外高大,這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