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木優
-
2 # 小東東268
根據劉備遺詔,李嚴掌管蜀國的軍事大權,鎮守永安。他同諸葛亮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一個負責內政,一個負責軍事。一個管錢袋子,一個管槍桿子。可見有李嚴在,諸葛亮就算有代劉禪自立的心,也沒有自立的膽。李嚴這個人自視甚高,又加性情孤傲。很難與人相處。他在任的時候同同僚多有摩擦,官場評價不好。在諸葛亮幾次北伐過程中曾多次要求李嚴配合軍務,李嚴都以各種理由拒絕合作。最嚴重的一次李嚴還謊報軍情,稱由於連天大雨造成道路泥濘,無法正常向前線運輸軍糧,迫使諸葛亮班師回朝。
但實際上,此時擺在諸葛亮面前的有一座大山和一條大路,若是他廢主自立,擋在他面前的就是大山,若是他繼續擔任丞相,迎來的將是寬闊大道。
首先蜀國的情況不允許有重大的政治危機。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最弱,蜀國雖然佔據著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腹地,但是由於崇山峻嶺,蜀國同外界隔絕,能夠偏安不能雄進。而且蜀國內部政治環境複雜,在蜀國朝廷內部既有劉備帶來的嫡系,還有蜀國本地的豪紳富戶。各種派系林立,如果此時諸葛亮一著不慎,就可能激起派系鬥爭,到時候蜀國不用他國出兵討伐,自己就亡了。
蜀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來之不易,如果諸葛亮稱帝,必然會激起吳魏兩國的討伐。到時候就是內不安,外不定,兩頭著火。所以這是擺在諸葛亮面前的一座大山。
諸葛亮胸懷大志,一心匡扶漢室,這一點也很重要的。
-
3 # 歷史區的旅法師
第一,劉備是個漢室宗親,有大義名分。
首先明眼人都知道大漢這棟樓就要塌了,漢末的豪強必然會產生新的帝國和新的帝王。
雖然劉備當時實力一般,但是他是官方認可的漢室宗親,這讓他在稱帝這一塊沒有那些謀朝篡位的反向輿論,而實際上劉備也正是在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後才稱帝的。
第二,劉備有毅力
劉備在那個時代可是四十多歲屢敗屢戰,那可是三國時期的四十多歲啊,曹孫都是一方豪強了,他還寄人籬下,但是上進心還是和十幾歲小夥子一樣,仍然三顧茅廬想請謀士出山再去爭天下。
可能就是這份毅力感動了孔明。
第三,其他勢力的招攬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名聲不顯,只靠老師和朋友傳他的才幹有多好。有野史說他也被招攬過,但是沒有確切史料,實際上當時能去招攬他的曹操是不缺謀士的,東吳內部派別盤根錯節,加之諸葛亮老哥諸葛瑾也是要去東吳就仕的,至於劉表,全天下都知道他兒子是個廢物,他自己快不行了,諸葛亮能選擇的以及去找他給offer的已經沒幾個選擇了,劉備也不差了,劉備這種創業期的領導其實不好找,去曹魏和孫吳這樣的大公司,不一定就能成為ceo,而劉備這裡來了就給實權,何樂而不為呢?
-
4 # sunjin72976689
在歷史上,諸葛亮除了智絕外,最突出的莫如其忠貞了,他一生忠於劉備,忠於劉禪,忠於蜀漢,成了千古忠貞的楷模。那麼劉備哪裡值得諸葛亮這樣一生的為之效忠呢?
首先劉備三顧茅廬,滿足了諸葛亮的自尊心。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劉備能三顧茅廬請一個二十六、七歲的青年,這是何等的尊敬誠心!據說,曹操、孫權都曾經招請過諸葛亮,但他們都沒劉備真心誠意,沒有像劉備那樣降尊屈貴,親自三登其門的。因此諸葛亮非常感激,在《出師表》中這樣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有史料記載說,諸葛亮曾獨自北上樊城去見劉備,並沒引起劉備的重視,因此懷疑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實性。其實,現在最有三國史料權威的陳壽《三國志》,在諸葛亮傳中至少兩次提到劉備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這還不可信?對於諸葛亮北上見劉備只是在一百多年後南樑的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中有這麼一提,陳壽卻從未記載,能說是陳壽記得沒裴松之的準確?更何況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親口對劉禪及滿朝文武大臣說,劉備曾三顧茅廬請自己,如果諸葛亮自詡自擂,沒這回事,劉禪和滿朝文武能罷休?堂堂蜀漢丞相諸葛亮還有何面目再立於朝堂?其次,劉備信任重用諸葛亮。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和諸葛亮關係日益親密,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高興。劉備就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劉備也非常重用諸葛亮,借荊州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取得益州後,任命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要知道,劉備當時在朝廷的官職才只是左將軍,漢中王只是自封的,朝廷並不承認。諸葛亮署左將軍府事,等於全權處理左將軍的日常事務,實際相當於在履行蜀漢的丞相職責。劉備在外打仗,將鎮守後方保障後勤工作全權交給諸葛亮,如果不信任,後院一旦起火,劉備可是又會成為流浪漢的。因此對大本營的鎮守,劉備是絕對會派自己最信任最可靠最有能力的人的。劉備稱帝后,封諸葛亮為丞相,假節,領益州牧,張飛死後,又讓諸葛亮領司棣校尉。司棣校尉在三國時期那絕對是個重要職位,蜀漢只有張飛和諸葛亮做過,諸葛亮死後就再沒人做了。夷陵大敗後,劉備羞愧難當,病死白帝城,臨終之際,劉備白帝託孤,將劉禪和軍政大事,全部託付給了諸葛亮。劉備動情地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回頭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備如此出肺腑之言信任諸葛亮,託孤諸葛亮,讓諸葛亮怎能不盡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再次,劉備與諸葛亮志同道合。劉備的志向,正是諸葛亮的志向。在諸葛亮幼小之時,曹操曾屠城徐州、兗州,幼小的諸葛亮正因為曹操的屠城,為躲避戰亂,才跟隨叔父諸葛玄來到了荊州劉表處。諸葛亮對曹操天生就有一種牴觸情緒,後來更是把曹操定義為“託名漢相,實乃漢賊”,因此他是絕對不會去投靠效忠曹操的。江東孫權,偏安一隅,也非漢室正統,自然也不會去投靠孫權。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諸葛亮的志向抱負,就是輔助漢室正宗,像管仲、樂毅那樣,建一翻功業,一統天下,恢復漢室正統,還百姓以安平。那麼誰才能與自己同志呢?經過對劉備的長期觀察,並與劉備的深談,感到劉備正是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是自己值得終生忠貞終生輔佐的人。
常言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亂世紛紛,君擇臣,臣也擇君。正因為劉備與諸葛亮剖心肝相知相信,才讓諸葛亮終生為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正如水鏡先生司馬徽所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奈何,奈何!”
-
5 # 樑村
劉備是諸葛亮最理想的輔佐物件。諸葛亮才高八斗,當然希望有一番作為,不負平生所學,但他躬耕於南陽,而一直不出山,就是在等待著劉備這樣的明主出現。
首先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可以輔助的物件:
1、曹操,曹操當時基本統一北方,已經過了創業上升期,賬下人才濟濟,實力雄厚。如果諸葛亮去投奔曹操,很難有顯露才華,建功立業的機會。
2、孫權,東吳勢力內部情況複雜,難成大事。孫氏一族出生卑微,靠著武力佔據江東,境內世族大家和北方逃難人才多有不服,孫權一生都難以徹底解決這個矛盾,所以東吳自保尚可,逐鹿中原太難。
3、至於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等皆是“冢中枯骨”,完全不在諸葛亮的考慮範圍。
4、劉備,劉備漢室宗親,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雖經歷諸多磨難,但初心不改,百折不撓。劉備手下勇猛武將不少,卻無一流謀士,諸葛亮若投入劉備賬下,必然會大有作為。
不難看出,能夠幫助諸葛亮實現人生理想的明主只能是劉備,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沒有錯。劉備對諸葛亮的才華非常欣賞,不斷委以重任,直至白帝城託孤,可以說劉備把自己一生拼搏的成果都託付給了諸葛亮。
正是有了劉備的成全,才使得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才有了諸葛亮光明璀璨的一生,諸葛亮作為忠義的楷模,當然會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6 # 我都懶得說
因為合適。
諸葛亮出仕不難,但是他的目的不僅僅是出仕。
諸葛亮要的不是簡單的任用,混口飯吃,甚至要的不是普通級別的重用“賢亮”。
他要的是推心置腹,直接掌控決策層的“盡亮”。
為何歷史上能人異士這麼多,諸葛亮只有一個?
因為劉備很少,劉禪更少,碰到一起絕無僅有。
發展過大的,他去了絕不可能直接進入決策層,諸葛瑾、魯肅、徐庶、崔州平,包括資源遠比諸葛亮好的司馬懿等人足夠說明問題。
東吳還是曹魏或者劉表,手下團隊已經成形諸葛亮只能去一步步熬資歷,所謂千里之馬,食不飽、力不足,則才美不外現。
當時諸侯隨多,肯重視諸葛亮又有前景的並不多。
這個團隊一定要規模不大,這樣才好進入。
這個團隊一定要能量龐大,這樣才有發展。
這個領袖一定要英明寬巨集,這樣才能盡力。
在當時除了具有一定浪漫主義的劉備集團,你還能找到誰?
諸葛亮常有,劉玄德不常有。
其實類似諸葛亮的還有一個人,李善長。只可惜啊,朱國瑞終歸不是劉玄德。想一想,如果老朱沒殺李善長,李善長真的活到了靖難坐鎮。那時候還有黃子澄這群人騷操作的空間?年過古稀的李善長坐鎮大局,談笑間燕王破敗,諸藩平定,其功其名豈遜色諸葛亮?
草廬三顧許平生,盛軌古今白帝城。
非是江山國士少,人間不復見劉公。
-
7 # 野狐習禪
題主好,你的問題很有代表性,代表了一種價值觀。
諸葛亮有雄才大略,堪稱人中龍鳳,他不但效忠劉備,後來還效忠扶不上牆的劉阿斗,最後以失敗告終。這讓很多人感到惋惜,感到不值。
其實這正是諸葛亮成功的地方,也正是諸葛亮為後世敬仰的地方。諸葛亮明知事功難成,還要堅持伐魏,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為何要如此,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回答了這個問題:伐魏,敵強我弱,終會失敗;不伐魏,坐以待斃。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伐魏,雖不足以成事,可足以成仁。
諸葛亮忠於劉備值不值的問題,野狐認為非常值得。
當次風雲際會之時,君臣相知,使英雄有用武之地,這是令後世很多英雄羨慕的事情。杜甫在《蜀相》一詩中諸葛亮進行了高度讚美,同時也流露出對這種君臣相知,相信任的關係非常羨慕之情。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杜甫
士為知己者死,以死報答知遇之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大力提倡的,也是士大夫人格精神的重要內涵,諸葛亮忠於劉備,盡心報答劉備正是傳統文化中這一價值觀的體現。
趙孟頫作為大宋宗,國家滅亡後無奈降元,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可他的內心很痛苦矛盾:“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這其中無不流露著悔恨、無奈與心酸。
吳梅村明亡後被迫事清,臨終有詩:“忍死偷生廿載餘,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債應填補,總比鴻毛也不如。”並囑託家人“死後殮以僧裝。”足見其深自愧悔之情。
王鐸、錢謙益等這樣的二臣,他們的內心無不是矛盾和痛苦的,更何況王鐸做了二臣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蘇武牧羊北海,單于令李陵勸降蘇武。“……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襟,與武決去。”
古人重視身前死後的名節,氣節甚至高於生命,因為生命只屬於你,名節不但關乎到自己,也關乎到家族和子孫後代。
劉備是漢室的血脈,諸葛亮忠於劉備以及劉禪,也就是忠於漢室,此一點就足以讓諸葛亮為之鞠躬盡瘁了,他忠於的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也是這種思想和精神。諸葛亮的選擇是聰明的,是正確的,所以成為後世人們敬仰的先賢。
任何時候忠義之心不能丟失,現在國際交流的廣度、深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突出,這個時候,忠於自己的國家、民族就顯得更為重要。那種有奶就是娘,為了一些物質的享受而背叛國家民族的人,是不值得羨慕和尊敬的,為此而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的人,更是可恥的。
所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精神是不容懷疑的,是值得大力提倡和學習的。
-
8 # 降降溫吧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建立者,若是沒有諸葛亮的輔佐,劉備很難成就一番大業。諸葛亮一生追隨劉備,盡忠蜀國,劉備為什麼值得諸葛亮這樣死心塌地呢?
一、背景
官渡之戰結束後,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劉表安排劉備屯兵新野。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前來投奔,後又因曹操用其母威脅徐庶投降,徐庶進曹營之前推薦了諸葛亮。公元206年冬天至207年春天,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
二、諸葛亮為什麼誓死效忠?
諸葛亮出山之後,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成就王業。諸葛亮在後來的文學影視作品中被神話,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赤壁之戰,徵漢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等,無一不顯示出諸葛亮的智絕。
諸葛亮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官至蜀國丞相。在與其一生中最大的對手司馬懿產生多次精彩的對決,為何諸葛亮不像司馬懿一樣,自己稱王稱霸呢?
諸葛亮對劉備、對蜀漢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他為了蜀漢傾盡一生心血。諸葛亮十分重義氣,知恩圖報。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讓他至死都不敢相忘。
三、劉備哪裡值得?
劉備是以“仁義”立足。曹操率大軍攻荊州,劉備被迫向襄陽撤退,因不忍心百姓流離失所,不顧眾人反對,沿路收留難民,這一行為使得劉備獲得民心。徐州陶謙被曹操圍困,劉備帶著自己的殘部前去救援,後陶謙三讓徐州。這些都使得劉備的仁義得到傳頌,世人皆知仁義劉皇叔。
劉備三顧茅廬,體現了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虛心求才的優秀品質。諸葛亮一平民,得到劉備如此厚愛,那日後必將肝腦塗地。
四、小問
諸葛亮追隨劉備是因為感激他三顧茅廬,給了他展現才華的機會,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可以簡單猜測一下,如果是孫權或者曹操三顧茅廬,諸葛亮會不會效忠他們呢?
-
9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才一生效忠於劉備的。劉備對待人才完全出於至誠,是值得諸葛亮這樣做的。
徐庶擔任劉備的軍師,為劉備出謀劃策打敗了曹仁,奪取了樊城,曹操手下謀士程昱知道徐庶孝敬母親,給曹操出主意把徐庶的母親騙到許昌,並模仿徐母筆體給徐庶寫了一封家書,徐庶接到書信,不辨真假,急於去許昌見母親,劉備給徐庶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兩人灑淚而別,劉備目送徐庶背影離去,卻被一片樹林擋住視線,讓手下把樹林砍了,眾人問劉備為什麼砍樹,劉備說:因為樹林擋住了我看徐庶先生的視線。可見劉備對人才的至誠之心足以感天動地。
劉備誠心待人,也得到徐庶的回報,徐庶去而復返,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能夠輔佐劉備平定天下,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並保證到曹營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
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居住,當時是一介平民,劉備是漢朝的左將軍。在那個講究門第觀念的社會,劉備親自帶關羽,張飛去拜訪諸葛亮,可見劉備求賢若渴的赤誠之心。
過了好多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家了,就要馬上去拜訪諸葛亮,張飛說:一介村民,派個人叫來就行了,哥哥何必親自去呢?劉備呵道:諸葛亮是大賢士,怎麼能派人去召喚,於是上馬前往,關羽,張飛只得跟隨,路上颳著大風還下起了大雪,但劉備堅持要去拜訪諸葛亮,這次也沒有見到諸葛亮,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說:家兄不在,不敢久留將軍,日後在來吧,劉備嘆道:我劉備如此緣分淺薄,兩次都沒有見到賢人,給諸葛均要了紙筆,留下了一封書信:“備久慕高名,兩次近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信裡祈求諸葛亮出山施展呂望之才,幫助自己重整大漢江山,說等我下次齋戒沐浴,再拜尊顏。然後辭別了諸葛均回去了。
劉備把諸葛亮當成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的姜子牙對待,可見對諸葛亮的敬重。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怎麼能不效忠劉備呢?
第三次拜見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在諸葛亮的床前恭恭敬敬的站了兩個小時,諸葛亮才醒,知道劉備來了,轉入後堂收拾一番,方才出來相見,一番交談,給劉備謀劃了隆中對的策略,劉備也對諸葛亮心悅誠服,再次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答應了,此後一生效忠劉備的蜀漢政權。
劉備對待諸葛亮就像對待老師一樣,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國家大事。說明君臣關係的確是很好。
-
10 # 青鋒羽
諸葛亮想要的,是一個實現平生所願的大平臺,平定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這種層次的追求,是遠高於對金錢、權力這種層次追求的。
劉備以施仁義聞名於天下,此人又禮賢下士,深得民心,在平民和貴族圈子裡威望很高,屬於上中下各個層次評價都非常高的人物。而且作為漢室後裔,具有匡扶漢室的天職,一開始就旗幟鮮明的反對曹操,不論人品還是能力,還是政治路線,都是諸葛亮所認可的。
三顧茅廬的故事人盡皆知,其實也是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但是劉備在三次拜訪諸葛亮的過程中表現的謙遜和禮賢下士,必然深深打動諸葛亮,使其最後下決心跟隨劉備一生。諸葛亮的《草廬對》,也把劉備深深折服。
而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劉備對諸葛亮一直信任到底,言聽計從,名為君臣實為摯友,諸葛亮在劉備為三分天下過程中立下不世之功。從而使其追隨劉備一生。
甚至在劉備去世之後的幾年,諸葛丞相已經完全掌握了蜀漢的軍政大權,劉備本人也說過“君可自取”,但是諸葛丞相面對不爭氣的後主劉禪,依然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忠心也始終未改。
回覆列表
劉備哪裡值得諸葛亮效忠一生?簡單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在此,從以下幾點略作分析。
簡而言之,諸葛亮效忠劉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成為了後世人們心中的智慧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