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嶺隱人

    囫圇吞棗,食而不化。把整個棗子一口吞到肚子裡去,雖然吃到了肚子裡但是卻沒有消化掉。一般比喻讀書學習,社交禮儀都是盲目接受,而不去分析對與錯,善與惡,無論是精華還是糟粕。全盤吸收,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個人一塌糊塗,是非不分。混沌未開的糊塗人生️️️

  • 2 # 東邊有河

    故事原本是別人建議他不要吃太多棗子,否則傷害牙齒。其實這個建議是有道理的,無論是什麼事物,過猶不及,這個人卻理解錯了,把棗直接吞下去,估計在肚子裡走一圈就出去了,沒有吸收到營養不說,沒準還傷害身體,造成胃腸不適,本來好好的一個建議,到他這這變成一個壞事,造成損害更大。寓言中的故事也許不會真的發生,只不過能闡述一定的道理。人們也許會說,這樣的人太愚蠢了 了,絕對不會發生在他的身上。其實不然,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太多了, 雖然不是吃棗,有些事後果比吃棗還嚴重呢。有些人聽說少吃減肥,結果把自己餓出一身病來,造成嚴重的後果。有些人聽說多走路對身體好,結果把關節走壞了。方方面面,把事情理解偏差的事情太多了。尤其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做事情一定要深入思考,不要停留在事情的表面。

  • 3 # 貓頭鷹下蛋

    囫圇吞棗

    這個故事,小學的老師,無不講的津津有味。小朋友也當然聽的若有所思,心潮澎湃。想當年,家徒四壁,多想帶點東西回家,帶回來的就有這個故事!

    當時,小小的心靈裡,絕對是不想囫圇吞棗的。可是後來的行為行動中,往往還是囫圇難改。心裡老是叮囑,可每每做不到 別提有多難受。但凡一個喜歡反思的人,都會為此懊惱。

    再後來,經過很多刻意研究,才發現這個問題沒那麼簡單!

    如果僅止是態度的問題,那確實很好更正,只要認真一點就會改善。可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腦本身在收集資訊的時候,不善於全面細緻的掃描式收集 ,遇上這種情況,無論你多麼認真都沒用,因為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沒有邏輯。

    不過,也別難過,這樣的大腦跳躍性極大,是創作詩歌所必須的素質!比如咱汪峰老師必然就是這型別,你看他寫的歌詞,“咖啡館與廣場有三個街區,就像霓虹燈和月亮的距離!”厲害吧,你永遠也無法收集到這種“棗”哈,不然你就可以獲得子怡的愛情了。

    所以,人的大腦,不都是一種型別,如果你能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學習,那你就有做研究的潛力;如果你確實改不了囫圇吞棗,那就有可能是個偉大的詩人或歌手。不過,我們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凡人。

    所以就不要太計較了,放過自己才能快樂!

  • 4 # 米粉179663577

    囫圇吞棗是個成語也是則寓言故事,故事的本身是告誡人們少吃棗愛,吃多了傷牙齒和脾臟對身體沒有好處,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加以分析考慮不周,粗枝大葉走馬觀花。

  • 5 # 松山五哥

    囫圇吞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我想為那個被取笑的少年正名!

    囫圇吞棗的故事出自宋代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故事大概是一人為吃棗不傷牙齒,只咽不嚼,把棗整個吞嚥下去,以致落下笑柄。

    原文: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 "

    譯文: 有個客人說:"吃梨子對牙齒有好處,對脾卻有損傷;吃棗子對脾有益處,對牙齒卻有損害。 " 有一個傻瓜年輕人聽了這話,思考了很久,說:"我想到一個好辦法:吃梨子的時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損傷我的脾了;吃棗子的時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損傷我的牙齒了。 " 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棗呀!" 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俯後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些,墨守成規取笑那個年輕人的人,成功的扼殺了一個思想超前的少年。

    因為在現代我們做到了!新鮮的紅棗用榨汁機榨成汁,棗幹,機器去仁,切片泡水。……

    看!可不就是一口吞嗎?

    凡事,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取笑別人的人,說不定才是那個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K電視會像4K電視一樣快速普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