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天才金虎
-
2 # 使用者5051923894517
人們透過長期的畜養從鳴蟲中選擇出叫聲具有美感且易於畜養的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常見鳴蟲種類有如下四大類:一、蟈蟈:綠蟈蟈、黑蟈蟈、山青蟈蟈、草白蟈蟈、(咋嘴)孜辣子 蟈蟈是鳴蟲的一大宗,與油葫蘆的地位不相上下,喜養者極眾。畜養蟈蟈的最早記載見於袁宏道的《促織志》,但實際上要肯定早於明代。《詩經》雲“嘎嘎草蟲”,我懷疑“草蟲”即蟈蟈,“嘎嘎”正與蟈蟈的鳴聲相近。朱熹注“草蟲,蝗屬,奇音青色。”正是指蟈蟈。宋代已有人開始畜養紡織娘,其中就包括蟈蟈。因當時尚無“蟈蟈”之名,宋人將其與紡織娘混為一談。其實到明代時仍有人認為蟈蟈乃紡織娘異名,袁宏道的記載中就說“有一種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師人謂之聒聒,亦捕養之;南人謂之紡織娘”.這當然是不對的。蟈蟈與紡織娘在體形、體色上雖有相似之處,但翅膀一小一大,差之甚遠;鳴叫聲也完全不同。古人論蟲,往往張冠李戴,混淆不清,這並不奇怪。蟈蟈有幸,在清代曾受到幾位“天子”的垂愛。乾隆皇帝又一次到京郊西山遊賞,聽到滿山蟈蟈的叫聲,詩興大發,遂成詩一首。詩云:“啾啾榛蟈抱煙鳴,野黃雲入望平。雅似長安銅雀噪,一般農候報西風。蛙生水族蟈生陸,振羽秋叢解促寒。蟈氏去因錯注,至今名象混秋宮。”前四句寫山野裡的蟈蟈叫聲令他想起了古代京師長安銅雀之典,後四句糾正前人不該將蟈蟈錯注為蛙。清代的最後一個皇帝宣統,自幼便喜養蟈蟈,可謂得祖宗遺風也。京師百姓也深受此風之影響,對蟈蟈有特殊的愛好,至今猶然。二、油葫蘆:黑、黃、紫、花鏡油葫蘆是蟋蟀中最大的一種,是老資格的鳴蟲,畜養歷史最長,畜養的人也最多。在古代最早提到鳴蟲畜養的《開元天寶遺事》中,就首先提到了蟋蟀。雖然這則資料中只是籠統地說天寶宮女“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沒有說明到底是油葫蘆還是其他種類的蟋蟀,但因為油葫蘆在蟋蟀科中數量最大,而且鳴聲最具悲切感人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唐代宮女們所養必然包括油葫蘆。也就是說,油葫蘆作為鳴蟲畜養玩賞,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說它是“老資格的鳴蟲”是不為過的。三、蟋蟀:黃、紫、黑、紅.、飛子.........猴頭、棺材頭(三梆子) 蛐蛐兒即鬥蟋,南方人稱為“促織”,是一種最常見的蟋蟀。它的最大特點是兩雄相見能夠搏鬥,場面頗為壯觀,所以名氣也最大。人們一提到蟋蟀,往往就想到蛐蛐兒,想到能夠格鬥的特點。其實蛐蛐兒不等於蟋蟀,只不過蟋蟀的一種。蛐蛐兒既善鬥,亦善鳴,所以也被作為鳴蟲畜養;但它在鳴蟲中的地位,卻遠不如在鬥蟋蟀之戲中“顯赫”。原因很簡單,蛐蛐兒的名聲不如油葫蘆受歡迎。所以在清代末年,冬天的蛐蛐兒反不如油葫蘆值錢。四、蛉子:大小黃蛉、金蛉、墨蛉、蟻蛉、馬蛉、竹蛉、天蛉、綠蛉金鈴子又名“唧鈴子”,屬蟋蟀科昆蟲。形似蟋蟀,然要小得多。目前活躍在民間的鳴蟲種類幾乎都是螽斯類和蟋蟀類昆蟲。
回覆列表
冬季:油葫蘆、蟈蟈、金蛉子一類的鳴蟲
油葫蘆是冬季鳴蟲中最常見的一種,畜養的人也最多。油葫蘆在蟋蟀中是個頭較大的一種,野生油葫蘆體長約二釐米半;而人工孵育的由於多代選優培養,個頭要大一些,體長可達三釐米。體色有黑、褐多種,有油光,腹部為黃褐色。頭部呈球狀,頂黑色,複眼四周、頭正面及兩頰為黃褐色,有帶狀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