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怪蜀看史

    孫臏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家,兩次擊敗魏國幫助齊國成就霸業,主要成就是《孫臏兵法》一書,為後世留下重要軍事理論。

    《孫臏兵法》繼承道家的戰爭觀與思想,認為兵是兇器,不得以而用之,而且勝利了也不能驕橫踐扈,要保持謙遜低調,將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等等觀點。

    在《孫臏兵法》中,提到“道”的地方多達五十多處,在《孫臏兵法·威王問》中,孫子曰:“明主、知道之將,不以眾卒幾功。’孫子出而弟子問曰:‘威王、田忌臣主之問何如? ’孫子曰:‘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孫膜在強調指導戰爭的將領必須知“道”,通識用兵之道,同時掌握靈動的戰略戰術,而作為統治者,不僅要知兵,而且必須“達於道” 才能掌握戰爭的規律。

    知兵要“達於道”的目的是“知道即可知勝。”這是《孫臏兵法·篡卒》篇體現的孫臏軍事思想。因為在此篇,孫臏列舉了 “恆勝有五”、“恆不勝有五”的五個條件,其中“知道”和“不知道”各佔其一。對戰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人數的眾寡,不是糧草的多少,也不是裝備的新舊,而是“勝在道也”,是要依據客觀規律統領戰爭思想,這是戰爭取勝之匙,而這種客觀規律就是“道”。

  • 2 # 三農天下185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不傳,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穀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孫武后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 3 # 緹朵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的軍事家,他的主要著作就是有名的《孫子兵法》。

    孫臏本名孫伯靈,山東人士,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與龐涓是同學,他倆一個為人厚道,一個為人奸詐。奸詐的龐涓總覺得孫臏的才能比他強,他不想著努力上進,追上同學,卻在私底下,琢磨一些陰謀詭計。

    在孫臏到魏國後,龐涓以莫須有的罪名讓孫臏被處以臏刑和黥刑,也就是砍斷雙足和在臉上刺字。

    這在那個年代都算極刑了,可憐孫臏,這麼有才能的一個人,被害得這麼悲慘。

    幸而有一個齊國的使者慧眼識英雄,覺得孫臏挺牛的,應該會有所作為,才偷偷用車把孫臏救回了齊國。

    有個成語故事“田忌賽馬”就出自孫臏,這就是孫臏來到齊國之後發生的故事。

    孫臏逃亡到齊國後,田忌賞識他,將他收為門客。田忌經常和齊國的公子們賽馬,賭資也下的挺大的。

    經過孫臏的分析,他覺得馬的腳力都差不太多,可以分為上等馬、中等馬和下等馬三個等級。

    據此孫臏便提出來一個策略,以田忌的下等馬和對手的上等馬比賽,以田忌的上等馬和對手的中等馬比賽,以田忌的中等馬和對手的下等馬比賽,這樣比賽後,按照三局兩勝,田忌一定會贏。

    公元前354年,發生的桂陵之戰中,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這次戰爭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參謀。

    孫臏在戰爭中使用了“圍魏救趙”的辦法大獲全勝。

    這一招就出自孫臏的著作《孫臏兵法》也就是《孫子兵法》。孫臏主要的軍事思想就是主張重視並慎重地對待戰爭。

    1.對代戰爭不可不用,但也不可濫用,正如有人說的:“滅敵2000,自損800。”一個道理。

    2.但是遇到必須用戰爭來解決的情況,那就得慎重對待戰爭,積極做好站戰前的準備工作,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想兵強,那首先的得國家富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

    4.要爭取得民心,只有順應民心、民意,才能為戰爭做好充足的準備。

    5.只有掌握了戰爭的規律,才能保證取得勝利。

    毛主席就曾經誇獎過孫臏:“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美國沒有盟友,美國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