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寫乎

    (一)這是寫梅花的詩

    大意是:好羨慕啊,好羨慕那條西溪啊,美得不要不要的,瞧瞧,冰剛剛融化,映入眼簾臉的,是倒影在水中的梅花。

    (二)表達方式:旁見側出

    先看看袁枚的評價:古梅花詩佳者多矣!馮鈍吟雲:“羨他清絕西溪水,才得冰開便照君。”真前人所未有。

    袁枚的評價是不是很高呢?“真前人所未有”,是的,很高;但袁枚為什麼評價這麼高呢?

    是透過冰開來寫梅,這是“旁見側出”的寫法。

    蘇東坡認為一看就知道你作的詩就是這首詩,你肯定不是詩人。袁枚讚賞蘇軾此言之外還說:“心中要寫這首詩但作出來一點不像是這首詩,更不是詩人。妙處總在透過旁見側出來顯露主題。要做到:看去,不像是寫這題目的,但轉念一想,恰恰就是寫這個題目。

    重點在這四個字“旁見側出”,實際上蘇東坡和袁枚在講述一種表達方式。他們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一語道破的表達,轉覺嚼蠟。

    (三)啟示與感悟

    在欣賞詩時,在詩人那“可言而不可言之間”去窺探詩人究竟想說什麼,透過詩人的一點暗示,在那“可解與不可解”之中猛然發現了什麼,有如在冥漠恍惚之境豁然開朗,這無異是一種美的享受。

    但願詩人們為我們寫出這樣的詩。

  • 2 # 老街味道

    問題:怎麼理解“羨他清絕西溪水,才得冰開便照君”這句話?

    前言

    這兩句是詠梅詩,據袁枚說這是馮鈍吟的兩句詩,老街沒有見到這首詩的全貌,只是從隨園詩話中見到。袁枚用著兩句是來解釋作詩“形似”與“神似”的辯證關係。

    一、袁枚隨園詩話

    在《隨園詩話卷一》有這樣一段話:

    坡雲:“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言最妙。然須知作此詩而竟不是此詩,則尤非詩人矣。其妙處總在旁見側出,吸取題神;不是此詩,恰是此詩。古梅花詩佳者多矣!馮鈍吟雲:“羨他清絕西溪水,才得冰開便照君。”真前人所未有。

    蘇東坡的話聽著有點矛盾,不過找到出處就容易理解了。這兩句出自《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蘇軾說:用外形像不像來評判一幅畫的好壞,那是孩子的見識。作詩也是如此,只追求事物外貌特徵的刻畫,就不是一位真正懂詩的人。作詩也好作畫也好,一定要注意寫出精神和氣韻。

    二、羨他清絕西溪水,才得冰開便照君 妙處在於襯托與傳神

    袁枚說:古梅花詩好作品多了去了,但是.....

    馮鈍吟雲:“羨他清絕西溪水,才得冰開便照君。”真前人所未有。

    為什麼袁枚誇讚這兩句詩呢 ?從前文可以看出,這是給“妙處總在旁見側出,吸取題神”舉出的例子。

    袁枚的認為作詩形似不要丟掉,否則更不是詩人了。

    然須知作此詩而竟不是此詩,則尤非詩人矣

    其次,作詩的妙處在於“旁見側出,吸取題神”,袁枚更加具體到如何表現事物的精神和“氣韻”, 就是圍繞著需要刻畫的事物,用“旁見側出“的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表現或者襯托 。看上去似乎不是寫的這個事物,但仔細品味,恰是如此,此之謂不即不離。

    馮班(1602~1671) 明末清初詩人。字定遠,晚號鈍吟老人,馮班為錢謙益弟子,被稱為“虞山詩派”的傳人之一。

    他的這兩句詩“羨他清絕西溪水,才得冰開便照君。”妙在寫梅花卻透過溪中冰水來陪襯。雖是曲筆,冰清玉潔的梅花形象卻更加傳神。

    結束語

    袁枚這一段話,是透過解釋蘇軾的“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來闡述作詩需要形神兼備的特點。

    其“旁見側出,吸取題神”就是詩詞創作中常常使用的“映襯”手法,馮班““羨他清絕西溪水,才得冰開便照君“是陪襯。而後面袁列舉例的劉霞裳《蘆花》詩是反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身權益和親情面前如何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