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山海
-
2 # 大話民國
前幾年,我去臺灣香港澳門,去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只要一走進購物店,就能看見燕窩專櫃,街上還有很多燕窩專賣店。我就納悶,哪來的這麼多燕窩呢?同時,我也想到了當代出神入化的造假手藝,想到了無所不能的人工合成……
但是,本題所講的清代燕窩,我無意去想人工技術,即便那時有人能做出人工燕窩,也沒有市場,一是平民百姓吃不起,二是王公大臣不敢賣。清代的燕窩買主並不多,除了清宮內府,就是王公貴族,應當都是貨真價實的真燕窩。
清代燕窩來自哪裡?早在明代,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中明確記載,福建一帶的遠海島礁,是金絲燕的聚居之地,唾液凝聚為結晶而成燕窩。由此可見,明清時期的燕窩主要來自東南亞。《宛署雜記》一書也有記載,明朝的南北官府開辦大宴,常用燕窩製作精美菜餚,以待貴客。
清朝初年,燕窩的價格並不昂貴,順治年間,每斤燕窩僅八錢銀子。由於“燕窩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損勞疾之聖藥”,燕窩隨行就市,身價逐漸倍增,名貴無比。到了康熙朝,每斤燕窩的價格暴漲到了4兩紋銀。
從此以後,燕窩再也不是尋常人家可以食用之物,變成了清宮專用享貢品了。據《調鼎集》記載,康熙年數十種“上席選單”均將燕窩列為首位。
乾隆六下江南,每到一處,每日早膳必有一道冰糖燕窩粥。退使是到了民怨沸騰的晚清,光緒皇帝的每日御膳還是必有燕窩。慈禧太后的一頓早餐共30多樣菜點,其中用燕窩烹飪的菜餚就有7樣。
可以相信,清代的燕窩應為真品,絕不像今日東南亞市場上的燕窩,即使爛成一條街了,也少有人問津!
-
3 # 歷史研習社
(一觔白燕窩。圖片引自網路。)
實際上,清朝人得的燕窩絕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地區。不少史料就記載當時各種商人將南洋燕窩販賣至中國的事情。例如清代的地方誌《廈門志》就曾記載乾隆年間,呂宋(今菲律賓)夷商兩名,先後來廈門賣燕窩、蘇木等,然後在廈門購買布疋、磁器、桂皮等物回去。
到了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繼位後,也有商人帶番銀十四萬圓,賣海參、檳榔、紅燕窩等,然後在在廈門購買布疋、土茶、冰糖、藥材等。
蘇祿國是南洋島國,其遺址範圍主要在今天的菲律賓境內。蘇祿國王與清朝皇帝關係比較好,從現存史料中,可以看到蘇祿國的不少進貢記錄。《清史稿》記載,雍正五年,蘇祿國的貢使到北京,貢燕窩、珍珠、玳瑁、花刀、藤席、猿等十二種。貢使被清朝皇帝嘉賞,而後定期五年一貢,貢道由福建。
除了蘇祿,其實很多古東南亞國家也會定期進貢燕窩給清朝皇帝,例如暹羅、馬六甲、柬埔大泥、柔佛等。到道光年間,越南也派人來中國進貢燕窩等物。
燕窩在清代從海外入關時,是被收稅比較重的物品。有一份關於福建海澄縣的史料顯示,同等數量單位下(以百觔計),上等的白色燕窩稅銀一兩,中者稅銀七錢,下者稅銀二錢。而玳瑁則是每百觔稅銀六錢,肉荳蔻是每百觔稅銀五分。可見燕窩商品價值之高。
(清代東南亞國家貢品中常見的肉豆蔻,是一種香料。圖片引自網路。)
當時,很多東南亞地區的人並不喜食燕窩,可能正因為燕窩的價值高,所以才有那麼多東南亞華人、土著居民想將燕窩運到中國販賣。
主要參考文獻:
(清)周凱纂修《(道光)廈門志16卷》廈門志卷五,清道光十九年刊本。
(清)曾國藩修 劉繹纂《(光緒)江西通志180卷》江西通志卷八十七,清光緒七年刻本。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發行,2005。
錢江,《清代中國與蘇祿的貿易》,北京:《東南亞縱橫(季刊)》,1997(2)。
回覆列表
Swift
燕窩,是燕子中的Swift、金絲燕,生活在東南亞及馬來亞等地沿海島嶼,在懸崖峭壁、洞穴危巖築巢過程中,唾液混以苔蘚、海藻、自身羽絨等雜物而形成的築巢材料,稱為“洞燕”;在樓宇房舍間築巢的的稱為“屋燕”。
金絲燕
燕窩,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膠質,極富營養價值,自古以來,被視為滋補養生珍品,價格不菲。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