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進擊的小怪獣

    剃髮易服切斷了漢文化的傳承 漢文化毀在滿人手裡 可現在漢族人口占了90%

    人在滿足了溫飽問題之後 自然會追求更高的層次

    呼籲穿漢服的人本質是在追求民族文化的復興 而不是追求譁眾取寵的與眾不同

    在民族文化斷掉之後有人願意重新拾起 我認為應當給予正面的支援與肯定 而不是異樣的眼光

    那些排斥漢服復興的人是不是被人奴役慣了?祖宗的東西不想要了 一味的追求洋人的東西?

    華夏大地五千年立於中央之巔 證明先人的頭不是麵糰捏的 這也是為什麼外國研究外星人 中國研究古人 祖先的財富仍有太多太多需要我們去繼承去傳承

    不管你是支援還是反對 毫無疑問的

    漢文化復興的時代已經到來

    至於漢服 現在是追求古代款式 可能並不方便 穿的人多了 自然就會有便裝品牌應需而生

    為什麼華人沒有讓世界追捧的品牌呢?

    漢服熱完全可以燒到全世界 引爆世界的漢服潮

    這樣不好嗎?一來文化復興 二來推廣中華文化

  • 2 # 婦女必讀

    開放的世界,你穿樹葉都沒事。但千萬別什麼文化傳承啊,愛國主義精神什麼的。文化傳承,不是靠你我穿個衣服能傳下去的。

  • 3 # 鄧吉壹加壹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漢服是漢人之服飾,並非漢朝的服飾。漢服,始於炎黃時期,止於滿清入關,歷經秦漢三國唐宋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漢族,幾乎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失去自己傳統服飾的民族。當今的日本,任何一個日本女人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在街上,行人都不會側目。在蘇格蘭,一個男人穿著蘇格蘭短裙也不會讓人驚訝。而在中國,當你一個身著傳統漢人服飾走上街頭,恐怕會被當作是歷史劇“演員”。

    漢服在3000多年的歷史裡,不僅僅是國之顏面,更是中華生活美學的象徵。

    以《羋月傳》為例:春秋戰國時的楚國美人羋月,一生顛沛流離,而見證她境遇變遷的,除了那幾個男人,還有她房間裡的那幾件“漢服”。年少懵懂時,羋月一身碧綠色的青衣羅衫,薄衣輕紗,猶如仙子下凡。經歷富貴生死後,羋月身著金色長衫,從淺到深的鍍金,氣派的流雲飛袖,和精美的刺繡花紋。在光復秦國後,她終於穿上了玄黑與纁紅相間的華服。玄黑與纁紅是漢服中最隆重端莊的搭配。這既代表了她彼時的至高地位,也道出了中國自古以“衣冠”上國的秘密。

    大唐盛世之時,唐朝的女子以豐腴為美,禮服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領、大袖為主,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舞,顯得格外飄逸。

    兩宋之時,以簡為美,人們拋棄了奢侈浮華的作風,流行“女子學恭儉超千古,風化宮娥只淡妝”,也才有了蘇東坡的“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名句。宋代的衣著崇尚儉樸、清雅。宋代的漢服多以紗羅為主,繡繪圖案或綴以珠玉。裙子中間的飄帶上還常掛一個玉環,用來壓住裙襬,使裙子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之儀。

    到了明代,漢服上衣被拉長,露裙被縮短,衣領也從宋代的對襟領變為圓領為主。明漢服的裙邊均有繡邊,但大體上沿襲了宋代風格。

    1644年,滿清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當時江南一帶為抗爭剃髮易服,爆發了激烈的反抗滿清鬥爭,最終,在江南人民的抗爭中,滿清政府作出了讓步,漢族女性可以保留明朝服飾。但漢服作為“國之顏面”“文化載體”的歷史地位,已經就此終結。

    幾千年來,漢服雖歷經多個朝代的潤色,但最初的“深衣”仍是漢服的不二代表。傳統深衣有三大講究。一為“交領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為向右掩。二為“褒衣寬袖”,漢服的衣服都寬鬆,且袖子寬大,長過手臂。三為“繫帶隱扣”,漢服的衣服大多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因此,古人在身著漢服時,走起路來自然會瀟灑飄逸,輕揮衣袖,便帶起一陣清風。

    中華哲學中,敬畏天地與自然。漢服將上衣分裁四片,即為了意喻“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則為了對應“十二月”。其中袖圓以應“天圓”,衣領交疊成矩形以應“地方”,以寓“天圓地方”。古代華人是將天地藏於衣裳之間,“華夏有衣、襟帶天地”。

    我想,當下華人若遇到重大人生節點時,能身著漢服來彰顯這種儀式感,我們才能真正體會“我為祖國而自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座車坐了六人,包括兩孩子,違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