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斷流過,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斷過流的文化。因此上來說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延續性!中華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為支撐的文化。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提倡克己復禮,提倡德治,主張用道德的力量教化人心,來達到規範個人行為、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從而恢復周禮、結束諸侯紛爭。但是,在一個兵戎相見的亂世這種想法在現在看來卻是有一些浪漫主義情懷。在一個兵戎相見的亂世這種想法在現在看來卻是有一些浪漫主義情懷。孔子提倡德治,他認為人性本善,只是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發展成了不同的人格。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天使,我們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喚醒他們沉睡的天使,以此來達到約束人們行為,結束亂世、恢復周禮的偉大目標!因此他開辦私學,使原來的“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而不同的是“法家”,法家認為人性本惡,每個人都是一個惡魔。無法運用道德來教化,只能嚴刑峻法用暴力的方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維護統治。並且它提出的君主專制思想,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因此上,法家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受歡迎的。等到了漢武帝時期
-
1 # 阿蓋講翡翠
-
2 # 如本之來
我認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所共同擁有的文化。它浩如煙海,不勝列舉,有智慧理性的哲學文化,有系統理論的學術文化,有深邃靈動的審美文化,有輝煌燦爛,推動歷史發展的科技文化,有反映民族信仰風俗習慣的器物文化。
它是全體中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道德觀念理想精神,影響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為當代中中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不朽的靈魂。
既包括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在傳統文化劇烈變化所演變而來的近代文化和現當代文化。既包括中國境內不同民族不斷影響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也包括與外部世界接觸和交流中吸收和內化的外國文化。既包括代表社會歷史發展前進方向,反映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先進文化,也包括落後愚昧,停滯不前,不能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腐朽落後文化,它們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內容。
面對中國文化,我們應該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取精去粕,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活的靈魂,辯證的吸收和借鑑外來文化,發揮中國文化的主導性,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既不能全盤西化,也不能文化本位。既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創造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讓中國文化造福全體中中國人民。
-
3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我以為不能把中華文化定義為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文化,更不應以為以儒家思想為支撐。中華文化,期碼包括這幾部分,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周易》八卦六十四卦、《詩經》、上古神話、諸子百家、儒家、道教和被稱為封建迷信的大教、佛教經典、佛教、景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醫藥等科技、《二十四史》、軍事學、各民族的文化,等等。為什麼把《論語》、《道德經》、佛經單列?因為他們作為獨立的思想體系是不能同儒家、道家、佛教混為一談的,今人應從今天角度直接解讀原著,無需參照後人解釋。上古神話、大教,作為民間的宗教現象一一一個真正的宗教,沒有宗教組織而自以知識狀態存在的宗教,完全由信眾因信而行的宗教,無疑是需要我們深入認識的。伊斯蘭教已經很早傳入中國。特別是中國的伊斯蘭教,有別於本土伊斯蘭教,是同儒家等中華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景教雖沒記入正史,但一塊石碑一直在。據知情人士講,現在的基督徒盡是景教的後代。基督教從明朝時傳入中國,也被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利用其經義而創立自己的組織。他們都是中華大地上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自高自大自鳴不凡的聲音說話的份兒。中華文明,無疑是生息在中華大地的中華民族全體成員勞動創造的,因此,也不能把各民族創造的文明成果、文化成就排除在外。《二十四史》屬於官學,應單獨考慮。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龍文化。龍文化今後還要發展,因此,無論對過去還是對將來,儒家不應成為基礎也不能稱作支撐。沒那麼費勁,中華文化本身是有生命的,龍騰飛著。
-
4 # 聽書讀書共分享
這個問題很大,談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這樣一段文字: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天破了,自己煉石來補;洪水來了,不問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疾病流行,不求神蹟,自己試藥自己治;在東海淹死了就把東海填平,被太陽暴晒,就把太陽射下來;斧頭劈開的天地間,到處都是不願意做奴隸的人……這一段話講明瞭我們的文化信仰和民族精神。
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百國之和”的國家,經歷過成百上千次國家和民族的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有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14億人口的大國。為什麼古希臘、古羅馬、古波斯等其他古老文明會消失,主要是因為他們依靠的都是軍事和武力征服,在強力控制減弱之後,就重新走向分裂。而中國是使用一個“相對穩定的統一的文化核心”,有學者說“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以中原為核心,以黃河長江文化為主體,聯合周邊區域文化”的一種格局,核心與周邊相互吸引,互相吸收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延續至今。
中華傳統文化強盛的原因就在於其長期歷史發展形成的獨特魅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為人標準;“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求知精神;“以德報怨,以德報德”的包容精神等,共同形成了中國文化強大的基因。這些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力量,依然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在世界範圍內也受到了廣泛的好評,這些都值得我們傳承發揚。
中國文化的特點主要有三個
(一)豐富多彩。這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形成的,一是時間維度,二是空間維度。
時間維度上,發軔於中原的中華文化,是以華夏族的起源開始,始於西周、建於春秋、成於西漢,並歷經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不斷充實豐富和完善,是幾千年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就拿書法來說,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開始,雖說經歷了篆、隸、楷、行、草等多種書體,但方塊字的形式沒有變,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六法沒有變。近來也受到外來文化和網路語言的影響,產生了“錦鯉”“硬核”“檸檬精”等用語,但核心沒有變。
在空間維度上,它包括髮生在中國廣袤大陸上各種文化的總和。民以食為天,中國的菜系大的講有“八大菜系”,小了講數不清。單單我們山西的麵食就有幾百種。中國山水畫大了分有“南宗北宗”,細分就太多了。
(二)天人合一。《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古人認為,人的行為需要順應客觀的自然規律。蘊含天人合一智慧的中華文化,與主張主客二分的西方文化存在顯著差異。西方文化總體上秉持物件化的思維方式,通過劃定主體、客體的方式參與世界。這種物件化思維方式主導了西方哲學對超越知識的追求,為科技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但與此同時,也為生態危機的出現埋下了伏筆。與此相反,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相協調,在這裡,自然不是作為客體而存在。無論是孟子的“仁民愛物”,還是張載的“民胞物與”,都將人類與萬物看成宇宙中的成員,人並非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主宰者,而是與萬物緊密相連、平等互利的生命體。
(三)革故鼎新。西方文化以認知為導向,通過概念演繹和思辨推導建構其文化。中國文化則從生命出發,並在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生命活動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正如中國文化的原始典籍《周易》所講的那樣,“生生之謂易”。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中華文化相容幷蓄、吐故納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過自我革新,不斷產生強大的文化動能。
(四)開放包容。《禮記·中庸》有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道家功夫講求“虛其心,實其腹”,即唯有時刻保持虛心的狀態才能去除成見,不斷進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來,生命實踐從來不是獨白的意識活動,而是相互砥礪、相互成全的倫理實踐。既然如此,人就不是建立在契約關係之上的“單子化”的個人,而是扮演著不同角色的倫理主體;生命實踐的有效性不僅在於“盡己之謂忠”,更為重要的是“推己之謂恕”,在於將對方視為與自己一樣的擁有豐厚生命實踐基礎的主體,而非只能被動接受的客體。於是,平等對話成為中華文化的特質之一,強調勿我、勿意、勿固、勿必,即不能將自己主觀的意圖和價值作為僵死不變的絕對真理強加給對方。這種視人如己、強調對話的文化性格使中華文化成為真正開放包容的文化。中國的儒、釋、道互補就表明,中國境內,甚至是一座山上、一個廟裡存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包容的現象,這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因為宗教問題、民族問題發生無休止的衝突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
5 # 黃土情愫
如何理解中華文化,這裡略言自己的看法:
一,科學技術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國古代的四大明,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程序,火藥在爆破、軍工領域的運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冷兵器時代,也標誌著封建帝制的滅亡。指南針的發明,為航海技術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運用,為文化藝術的復興和繁榮,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絲綢之路”的開闢,更標誌了華夏文明對人類社會的涵蓋,從物質到工藝,種類之多,範圍之廣,真可謂是包羅永珍,如,絲綢,茶酒,陶瓷,剌繡,中藥材等等,等等。
一代偉人毛澤東深諳中華文化的精髓,又一次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曾一度出現了天下景仰,遊子戀母,海外歸心的繁榮景象。
-
6 # 知不足書齋
小編自小以來喜歡看書,喜歡研究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化,尤其是各種雜七雜八的書籍,所以對於中華文化這件事情還是有一點點的研究,當然比起那些專業研究的朋友水平低多了,所以對於中華文化如何理解?
小編以前思考的時候也有不少心得,下面小編給大家說說,下面看我分享分享心得: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不同的民族和地區特定的經濟、社會、地理、文化環境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中國民族文化在各個地區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即特殊性(個性)。主要表現為:民族是多種民族形式;社會性是特殊的社會內容;藝術性是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長期以來相互借鑑、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相互促進。中華民族逐漸融合,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各民族文化有著共同的中華文化,表現在:都是人類物質生產和勞動物化的產物,都具有真善美的普遍價值。
中國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是統一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三個統一的主體是人。中國文化的共性在於中國文化的個性。沒有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就沒有中國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離不開整個中華文化,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發展始終要遵循中華文化整體發展的一般規律。總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整個中華文化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
-
7 # 鄰居老辛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人類誕生以後就創造了文字。中華上下五幹年文明史,文字得到創新和發展,漢字之複雜讓人窮其一生學習研究。毛主席說過:活到老學到老。
現今社會,新科技就技術不斷湧現,網路資訊瞬息萬變,不學習就趕不上形勢,就要被社會所淘汰。我們不只要學習中華文化,還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不斷創新,不斷實踐,我們的國家才會強大,才能走上世界,才能民富國強,傲視群雄。
-
8 # 易道昕容
能稱之為文化的,首先要有歷史時間的沉澱,其次就是在這個歷史沉澱過程中,自始至終就有一個主為思想的貫穿。必須滿足這兩個關鍵要求才能稱為“文化”。
中華文化,自然指的就是我們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而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我們一直都是一個思想,那就是從內至外的遵循天道自我修行。
幾千年來,智慧的先人們,發明創造了很多璀璨文明,大到工程建築,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處處都能尋覓到獨具中國幾千年來的特色文化。
能夠留存至今的很多東西都是中華文化的結晶,比如:隼卯建築、火藥、指南針、瓷器、中醫……生活中處處都有中華文化的存在。
只是現在高速發展的社會讓我們很多人遺忘了眾多寶貴文化財富,導致很多都失傳了,其實如果我們真正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先輩留下的東西,嘗試著過一過古代人的生活,會發現真的很有魅力,而且一身輕鬆,亂七八糟的病也少了。
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句話,就表明了中中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順其自然,與自然平等相待。現如今,中國古聖人的哲學思想,正慢慢的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慢慢的影響著整個世界。
往外求,範圍會越來越廣,永無盡頭,可是如果往內求,真相會越來越清晰,最終只有一個答案。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
9 # 古典藝術品
首先中華文化,簡寫為“CCNGC”,是中華各地文化的泛稱,包括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百越文化、荊楚文化等等。
第一,在距今5000年前後,以良渚文明為代表,中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個大範圍裡面,一些地方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
第二,歷經數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和鳳,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龍飛鳳舞,是中國的民族標誌。
第三,在距今5000年前後,以良渚文明為代表,中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個大範圍裡面,一些地方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1]歷經數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
第四,中國源頭,三皇五帝,文明探源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續不斷的文明。
第五,東亞人群是從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的遷徙。眾所周知,在人類文明史上,東亞人是不斷由北往南遷徙的。比如在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的北方人南遷就有三次,分別是:西晉末年開始的“五胡亂華”時期、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及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國”。這些歷史給學術界造成了一種“錯覺”,即認為在史前時期,亞洲人也是由北往南遷移的,但“泛亞SNP計劃”的成果顛覆了這個主流觀點。對中國歷史而言,這意味著,北方人的“老家”其實在南方。中中國人的祖先先是到達了中國南方,在那裡繁衍,此後再進入黃河流域,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已經確認,在距今5000年前後,以良渚文明為代表,中國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個大範圍裡面,一些地方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有了自己的國家。而以此為起點,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時段裡,各個地方的社會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步入了文明。這種諸多地方文明並立的現象有點像我們傳說中所描述的,那個時代是天下萬國、天下萬邦的情景相吻合,這個時代叫做“古國時代”。這些文明都是建立在農業和手工業有相當發展的基礎之上;社會階層、社會成員、階級的明顯分化現象。
第六,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段沒有被文字直接記錄下來的歷史。據此發現,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也將修改。
第七,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程序的核心與引領者。
第八,遠古文化,智人時代,已經開始出現文化,此時期考古發現有織縫衣物和葬禮,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懂得耕作。距今1.4萬年前廣東先民就馴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頭。在湖南已有文獻記載有第一個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開始出現,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區考古發現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第九,在紅底上描繪出彩色的陶器)與龍山文化的黑陶為主要特色。
第十,仰韶文化年代約為西元前5000年~前3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範疇。生產工具以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各種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現紅色,紅陶器上常彩繪有幾何型圖案或動物型花紋,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特徵,故也稱為彩陶文化。從挖掘的墓地遺蹟證據顯示,仰韶時期為母系社會。後來在黃河下游與長江中下游發現的龍山文化,出土了大量黑色陶器,而且擁有更先進的建築技術,除了石鋤和石鍬與獸骨與木製的鍬之外,還使用石制的菜刀與鐮刀與貝類制的刀子,陪葬品多在男性的墓中,似乎變成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了。
第十一,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夏王朝晚期的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已有出現中國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其中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第十二,黃河下游出現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以外,還有處於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這些遺蹟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前半期,無論在中國的北方與南方都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古代四川一帶(古蜀)有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證明巴蜀地區等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是同等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並且一起繼承之前的文化遺產,也可證明中華文化早期也是多元發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體。
第十三,後來經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早期的主體。
第十四,符號圖騰,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和鳳,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龍飛鳳舞,是中國的民族標誌。
所以,中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中國的帝王自稱“真龍天子”,具有權威的象徵。龍是一種在中國傳說中虛構的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龍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長江文化
楚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贛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閩文化
其他
儺文化、藏文化、大坌坑文化
海洋文化
媽祖信仰、鄭和信仰、天妃宮、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
思想
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們互相討伐,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萌芽。中國的知識份子或探討救世的學問,或發明各種學術以利諸侯爭霸,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年代。那時期產生的各學術,總稱為諸子百家。
-
10 # 月亮林地的鵪鶉
從性質上來說,中國文化是三,肯定,否定,加可能。所以中國文化是模糊性的,你看中中國人說話,從來比較隱晦,從來比較不確定,從來說了當沒說。這已經融入到血液裡了,不需要改,也沒必要改。
再看中國的歷史,哪一個不是熱熱鬧鬧登場,最後不了了之。皇帝如此,有學問的人如此,老百姓還是一樣。
如果說中國文化是什麼?
他就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老滑頭,這句話本來是用來形容時間的,不過中國文化也是這樣,你說我什麼都有,複雜性,多樣性,融合性,但是你絕對不可能找出一件東西,或是一種思想,來代表中國,那不可能!打個比方,提到埃及,你想到金字塔!提到中國呢?長城?還是長江黃河?還是兵馬俑?還是儒釋道?
中國文化就是,你以為你看明白了,但是你連門都沒進。你以為你不明白,但是你卻分明瞭解他的來龍去脈。
世界上模糊性最強的只有三種人,歐洲義大利人算一個,印度人算一個。所以未來大家都看好印度,因為他什麼都行,又什麼都不行。凡是是非分明的民族,都是比較極端的,容易衝突的,這種民族是不成熟的。只有老人家才什麼都無所謂,你又拿他毫無辦法!
如果你是中中國人,你絕對不是第一次做人,投胎好幾次才變成老油條的。。。
-
11 # 靜一號普洱茶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
中華文化發展於華夏文明,華夏文明的源頭有兩個,即 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簡介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夏朝時代算起,已有42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華文化定義為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彙,但由於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並且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所以普遍認為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由於歷史上越南、琉球和北韓半島曾是中國王朝的一部分,並長期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所以有歷史學家認為歷史上的越南、琉球和北韓的文化亦屬於中華文化,但由於二十世紀越南和北韓廢除了漢字教育和漢語教學,所以今日的越南和北韓半島和中華文化已沒有直接的聯絡;而琉球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已被日本長期殖民統治,其文化和中華文化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區別;另外中華文化亦被日本部分人民尊稱為“日本文化之母”,所以日本文化有選擇的繼承了中華文化,雖然在日本文化中能尋找到部分中國文化的影子,但日本文化和中華文化已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近現代以來由於中國的落後、日本的崛起導致二者更大的疏遠,所以學者們普遍認為日本文化是中華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土著文化的雜交體。
小中華思想是一種由中華思想派生而來的,在日本、北韓、越南等中國以外的儒教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記憶體在的“文化認同”和“文明繼承者”的思想。
起源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瞭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就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現在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諮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先談一談“巫”的治病
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採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麼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彙編成《神農本草經》”,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再關於問事
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臺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麼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藥治病一樣那麼直接,那麼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採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採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採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牆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牆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幹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幹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揚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遊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併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後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遊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後,就定稿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隻字片語。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於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早期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其中出土的龜甲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發現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當華夏文明在中原發展的時候,現在的中國疆域內還分佈著其他各種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來考古發現的金陵北陰陽營文化、高郵龍虯莊文化、嘉興馬家浜文化、餘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灘文化、潛山薛家崗文化、天門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佈於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遺址發現的古蜀文明,更是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史前文化
黃河中游
南莊頭遺址: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老官臺文化、 賈湖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型別、廟底溝型別、下王崗型別、西王村型別、大河村型別、大司空村型別、廟底溝二期文化;
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陶寺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
黃河上游
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別、半山型別、馬廠型別)、齊家文化
黃河下游
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濟南龍山文化
長江中上游
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寶墩文化
長江下游和淮河流域
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
東北地區
興隆窪文化、趙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老虎山文化
南方地區
甑皮巖遺址、石峽文化
西藏
卡若文化、曲貢文化
臺灣
大坌坑文化· 卑南文化
地域文化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除了主體民族漢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也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華文化主要可分幾個地區: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一帶的黃河流域;四川、雲南、貴州一帶的長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帶的長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蘇一帶的長江下游;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區;廣東、廣西一帶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閩江流域等。
黃河文化
衚衕文化、秦隴文化
長江文化
楚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贛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閩文化、
潮州文化、客家文化
其他
東北文化、儺文化、藏文化、大坌坑文化
海洋文化
媽祖信仰、鄭和信仰、天妃宮、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
諸子百家
在春秋戰國時代,周朝的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萌芽產生,諸侯們互相討伐。中國的知識份子或探討救世的學問,或發明各種學術以利諸侯爭霸。造就了中國思想史上最活躍的年代。那時期產生的各學術,總稱為諸子百家。
神話傳說
中國神話,中華文化與歷史的瑰寶,通過口耳相傳或書面文字記載等各種形式流傳在寓言、小說、宗教、舞蹈、戲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最初的文字記載散見於《山海經》、《水經注》、《尚書》、《史記》、《呂氏春秋》等古典中。根據學者袁珂的分類,現在的中國神話可分為“神話”、“傳說”和“仙話”三種,而在晉代至明清時期,中國文學史上又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志怪小說”或“神魔小說”的類別,當中很多是參考了神話、傳說和仙話,其中有名的當屬《封神演義》、《西遊記》及《聊齋志異》等。
符號圖騰
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和鳳,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誌。
中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中國的帝王自稱“真龍天子”,具有權威的象徵。龍是一種在中國傳說中虛構的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龍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宗教信仰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形式。
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在不斷和中華文化交流中融合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被稱之為漢傳佛教。
儒家不是純粹的宗教形式,儒家學者關心的是現實世界。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為主體,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道教、佛教信仰為主,此外還有其他各種中國本土及各地地方性信仰,比如關公信仰、媽祖信仰、三山國王信仰、以嶽王崇拜為代表的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軒轅黃帝、祭孔都是代表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動。
薩滿教是一類涉及到診斷、治療與引發疾病等能力的傳統信仰及實踐,有時因為與靈魂的特殊的關係、或對靈魂的控制而造成人們的苦難。薩滿(珊蠻,Shaman,巫師)曾被認為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獄的能力。薩滿教傳統始於史前時代並且遍佈世界。最崇拜薩滿教的地方是伏爾加河流域,芬蘭人種居住的地區,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北韓人也是薩滿教的信徒,他們的東學黨據說是由此而來。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自寂護論師傳入大乘佛教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稱為前弘期。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此一時期稱為後弘期。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中華服飾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被現代中中國人稱之為漢服的服飾,從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歲月中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主體服飾,明朝末年清朝滿族統治者進入關內後,通過剃髮易服的方式強制漢族人民身穿滿族服飾,使得中原地區的漢族傳統服飾一度中斷。當前可以看到的中華服飾主要有:漢服和各少數民族服裝等。
深受中華服飾影響的有:和服、韓服、越服、琉球服飾等。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是指中國以及受中國皇帝冊封的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中國周邊的國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為交流的媒體,從中國曆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並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國家或民族與中國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漢字文化圈的覆蓋地域與現代地域區分所指的的東亞地區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國、越南、北韓半島、琉球和新加坡等地,此外還包括世界各地保留著中華文化傳統的華人世界。通常日本學者也會把自己包括在“漢字文化圈”內,但也有部分日本人覺得自己是西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員。
漢字
漢字不僅在華人地區中存在,也被日本、南韓、越南等非華人國家使用,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漢字是在圖形符號的簡化過程中形成的。在山東省泰安市發現“大汶口陶符”距今約6000年,已是漢字誕生的雛形,比殷墟甲骨文要早2000多年。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動物甲骨上的甲骨文為現在所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漢字。同時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先秦的文字頗不統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將漢字發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秦國的大篆為小篆,結束了文字分化的歷史。
小篆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形聲會意字出現,讓文字記載更為準確精密。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的一大進步,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今天人們書寫方式有隸書、楷書、宋書、行書等等。由於現代中國大陸進行簡化字改革,如今的華人社會裡存在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兩種主要書寫系統。
語言
漢語、蒙語 、藏語、維吾爾語 、俄語、北韓語、日本語、琉球語、越南語、漢語方言、官話、北方話 、東北話、江淮話、中原話、西南官話、湘語、吳語、粵語、贛語、客家話、閩南語等。
教育
自從漢朝開始獨尊儒術後,中國開始了2000多年的儒學教育。隋朝時確立科舉制度,宋朝時開始興建書院。
19世紀末20世紀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廷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佈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雖然直到宣統元年(1909年),沿襲中國1300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才真正廢除,地方科舉考試才真正停止。但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變革,有意無意間從思想體系上動搖了滿清皇權的根基,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以及血氣方剛的年輕新銳隨即脫穎而出,為後來風起雲湧的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為滿清王朝的覆滅奠定了基礎。
如今大陸地區主要實行高考制度來選拔學生進入大學;臺灣地區則是以學力測驗制度來選拔學生進入大學。
國子監太學 科舉制私塾
書院 四大書院翰林院
高考 學力測驗
文學
中國神話、中國寓言、中國典故、中國小說、中國四大古典小說、新文化運動、中國詩詞、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建築、萬里長城、園林
宮殿
阿房宮、故宮、瀋陽故宮、超然樓
寺廟
十大名寺
雕刻
八大名窟
墓葬建築
十三陵、秦始皇陵
運河
京杭運河、靈渠、鴻溝
書法與中國畫
書法和中國畫是中國獨特的藝術。
書法
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中國畫
按時代分類:古代中國畫、現代中國畫、當代中國畫。
按意境分類:寫實中國畫、寫意中國畫和抽象中國畫(抽象國畫)。
按構圖內涵分類:具象國畫、意象國畫和抽象國畫。
音樂
中國民族音樂、中國戲曲、傳統民歌
舞蹈
古代舞蹈
周朝雅樂、大舞、小舞、漢朝樂府、唐朝樂舞
現代舞蹈
綵帶舞、武功蓮香、扇子舞
戲曲
京劇又稱京戲,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並吸收了秦腔、崑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豫劇、越劇、崑曲、漢調、徽劇
潮劇,又稱潮州戲,用潮州話演唱的地方劇種,潮劇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
評劇、淮劇、黃梅戲、吉劇、呂劇
粵劇,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揚革命,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廣州話,使廣東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贛劇、採茶戲、湘劇、花鼓戲、湖南花鼓戲湖北花鼓戲、長沙花鼓戲、鳳陽花鼓戲、曲藝、相聲、快板、墜子、大鼓、歌仔戲、皮影戲、布袋戲、南曲、南音、高甲戲、川劇、秦腔(即墨柳腔)
戲曲影視
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史、中國電視、中國電視史
手工藝
器物:
青銅器、漆器、陶器、瓷器、玉器
紡織:
緙絲:本緙絲(南通緙絲)、 明緙絲(蘇州緙絲)
刺繡:四大名繡
染纈:夾纈(印花)、蠟纈(蠟染)、絞纈(扎染)、藍印花布
織造: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四川蜀錦、廣西壯錦、湖北土錦、海南黎錦
飲食:
茶藝、茶點
其他:
翡翠、印章、雲子、木刻
剪紙、皮影、泥玩具
八大菜系
魯菜(山東菜)、川菜(四川菜)、湘菜(湖南菜)、粵菜(廣東菜)、蘇菜(江蘇菜)、浙菜(浙江菜)、閩菜(福建菜)、徽菜(徽州菜)
飲食特色
筷子
體育棋牌
中中國人在古代發明了中國象棋、圍棋和五子棋等重要棋類遊戲。武術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也是古代足球的故鄉。中國還是相撲的起源地,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記》中曾記載:“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
象棋、圍棋、五子棋、武術、功夫、氣功、氣、蹴鞠、射箭、龍舟、相撲
醫學
由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嘗百草開始,中國的醫學源遠流長已數千年。重視臨床實驗和全面性的調整。
中醫:鍼灸、中藥、氣功、導引、房中、食補
藏醫、蒙醫、雲藥、苗醫
華人社會文化
華人的社會關係是一個典型的互惠型的社會關係。通常社會關係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絡被稱作“關係”,而這種聯絡裡面的情感被稱作“感情”。華人的社會關係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在華人的社會關係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和其它一些與東方人的文化有關的概念。例如與佛教有關的概念“緣分”就是其中之一。亦因此影響了華人對事情及人物的觀感,往往以利害關係來判斷事情好壞。
和其他民族、社會習慣於把個人和社會的關係比喻大小箱子關係的觀點為不同,華人更趨向於把社會關係比喻為“網”。因此,華人評價與他人的社會關係的好壞是親疏遠近而不是裡外。
-
12 # 滄海濤聲178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上無以倫比,精妙絕倫。中華文化主要以儒教、道教、佛教、諸子百家文化為核心文化。孔子的仁義禮智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老子(名李耳)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治大國如煮小魚,欲予取之必先予之,佛教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物極必反,中庸之道等等這些組成中華文化。
-
13 # 飛鴻吟
博大精深。博可窮盡天下三才(天、地、人);大可涵蓋宇宙萬千;精能無可再造;深至無能再分。用於治國安民可國泰民安,用於戰爭、外交則可文韜武略,用於齊家治國則可家富國強,用於明理則可萬事通達。
-
14 # 清流蓮花山人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三皇五帝到如今,上下五千年,縱橫捭闔歷朝歷代,形成獨特的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有建築、信仰、人文、語言、藝術等等各方面,可謂內容豐富,獨具特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華兒女的驕傲,要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中國歷史大系表》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表只錄其重要者,在著錄遼、金、夏之外,附以西遼,元世祖統治中原之前的蒙古世系和清世祖入關之前的後金世系,也並加排列。本表編制從舊石器時代的有巢氏時代開始,歷夏、商、周等朝代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全面記載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相傳經歷了有巢氏 [1][2]、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3][2][4],《先秦史》載:“吾國開化之跡,可徵者始於巢、燧、羲、農。”[5];到中國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發展至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2][4]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北韓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琴:笛子、二胡、古箏、簫、鼓、古琴、琵琶。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麻將、棋盤等
書(書法、篆刻):漢字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等
畫(繪畫):中國畫(中國繪畫):中國帛畫和中國國畫(包括: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古代中國畫,寫實中國畫與寫意中國畫的現代中國畫,中國流藝術的當代抽象國畫)。其他還有:石刻浮雕畫、裝飾內畫、敦煌壁畫等,以及中國抽象油畫等。《中國繪畫史》:“相傳有巢氏,繪輪圜螺旋,或係一種繩墨?然推其形象,已略存繪畫之意味。......不過當草創之始,對於表現之方法等,均未完備,僅以簡單之線條,以象徵之意味,為天地水火山澤之標記而已。實為吾國繪畫之雛形。”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遠古神話、《詩經》、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楚辭、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四大名著等
傳統思想:老莊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中國戲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粵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地方戲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徽派建築、十里長亭、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鍼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
宗教哲學:佛家、道家、儒家、陰陽家、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燒香、拜佛、蠟燭等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簷、鷲等
中華武術:南拳:詠春拳、Wing Tsun、洪拳、八卦掌、蔡李佛拳等;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崑崙、點蒼、華山、青城、嵩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