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alaxy108
-
2 # 文史道
可以說,每一個文人,都是有“傲骨”的,它們的傲骨,很多情況下都是表達在詩詞裡的。它們不想武將,能夠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但是它們骨子裡的傲骨,還是顯而易見的。以作者之間,最傲骨的詩詞,莫過於含“燕然”的幾首詩詞。
第一,宋朝文學家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每讀這首詞,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首詞首先給人的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著。
尤其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是全詞的核心,也是靈魂所在。描寫著邊塞軍人一邊飲著濁酒,一邊思念著家裡的親人和家鄉的一草一木;另外,“燕然未勒歸無計”,意思是抗敵的大功還沒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計議了,豪壯之志,力透紙面。
“燕然未勒”,就是在燕然,還沒有刻上功名;“歸無計”就是根本沒有回家的意思。為什麼是“燕然”呢?除了這首詞,還有兩首有名的詩,也有這樣的意思。
第二,唐代姚合,《送獨孤煥評事赴豐州》:
東門攜酒送廷評,結束從軍塞上行。深磧路移唯馬覺,斷蓬風起與雕平。 煙生遠戍侵雲色,冰疊黃河長雪聲。須鑿燕然山上石,登科記裡是閒名。第三,唐代劉長卿,《平蕃曲三首》:
吹角報蕃營,回軍欲洗兵。已教青海外,自築漢家城。 渺渺戍煙孤,茫茫塞草枯。隴頭那用閉,萬里不防胡。 絕漠大軍還,平沙獨戍閒。空留一片石,萬古在燕山。詩句中“須鑿燕然山上石,登科記裡是閒名。”說的是,大丈夫應當在“燕然山”石頭上刻上名字,那些科考留下名字不過是一個虛名罷了!“空留一片石,萬古在燕山。”說的也是,要是不能在“燕然山”上刻上名字,那塊石頭註定是浪費了。
看來詩詞裡的“燕然”二字,其實說的是一座山“燕然山”,那麼這座燕然山到底是什麼山呢?有什麼故事和典故呢?
據史料記載,燕然山是古代中國的命名,今天叫做“杭愛山”,在外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打垮匈奴進犯,乘勝追擊,“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勝利的代名詞。
值得慶賀的是,歷史上記載的“燕然山石刻”,在1990年被外蒙古國發現,2017年被中國學者破譯後,發現正是歷史上班固所寫的《封燕然山銘》。
可見,中國漢朝時期的軍事實力確實強,已經將匈奴驅趕到了塞外3000裡之外的燕然山了。在品讀詩詞之際,我們也應對中國燦爛的歷史和文化,致以敬意。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裡,流傳的萬千詩篇,和塵封的無數文化往事,也值得我們每一個華人去探索,研究,和銘記。
-
3 # 柳孑然
生死之外無大事,原本出自於《倉央嘉措詩傳》中的一句話: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閒事?所以自古不管是以死明志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都把生死置之度外。這才是文人的傲骨。
-
4 # 智行覺悟
文人的傲骨。那就是天地有正氣。邪不壓正。什麼是正氣呢?不是魯莽的匹夫之勇。不是酸文人的偽為秀才。是為德也。是為修養也。是現代人所說的精神。人活一口氣。此為天地之浩然正氣。就如我們所說的,剛正不阿,誠實,信用,一諾千金,忠義之氣………這裡解釋一下傲骨的傲。何為傲。不是傲慢,高傲,那是俯視人群的一種愚痴。蠢笨之行為。是世俗間的惡習。不可學之不可為之。反而應檢點之,摒棄之捨棄之厭惡之。這裡的傲,是仰視古聖先賢的傲,是以古聖先賢的道德高標準來自我激勵。是信仰,是遠離惡趣的,是高尚的。這些文人把這個標準,自習文中立於自己的信念。修於自己的身心,隨時以此戒尺,衡量自己的褒貶。是為精神。是為自己為人處事的標杆。所以傲,才超凡脫俗。
-
5 # 戒酒1000天
潔身自好的文人,才配得上擁有傲骨。
憑文采出眾而傲者,只是自負罷了,算不得什麼傲骨。
文人相輕這個詞很好,人品麻麻,說明大多數文人是沒有什麼可傲的。
-
6 # 泛樂悅讀
從古到今的文人雅士,大多都有一副傲骨。如伯夷叔齊老子。莊子屈原這些人放浪形骸針砭時弊直指當權者。
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說啊。一個人每個月有五六米就可以吃飽了,我去過田園生活雖然暖和些,但是還可以夠吃。必須要做些零,低聲下氣,向這些傢伙獻殷勤。於是立馬就辭官回家。寧願窮困潦倒,也不願再回到官場去,他歸田園守得真心。
成為中國後代,有著知識的楷模。
今天想在民族危急的關頭,號召各地起兵抗敵,誓死衛國,後來兵敗被俘作三年牢,今天反覆被勸降,逼降誘降。威逼利誘的手段非常豐富,條件優厚,等待時間長久。
文天祥說我不吃過飯,說你了,現在也不吃。但願一死。
行刑前文天雄文明的方向,隨即朝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城鄉有什麼話要說,超南方拜了幾拜,半天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回覆列表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文人的傲骨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入世的志氣和出世的豁達;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文人的傲骨是屈原上下求索的報效國家,是遭受放逐仍不悔其心的為國為民,是不願淪為階下之囚的縱身一跳。
3、“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文人的傲骨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是將生死置之度外追求生命的如泰山深重般的意義。“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上不辱先上家門,下不辱自己。這是為家的傲氣
4、“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文人的傲骨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是“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王勃。
文人的傲骨往大了說是“家、國、天下”,往小了講是建功立業,有一番作為。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不論順與逆,大志不改,不發妄悖之言,不做違心之舉,這當是文人的錚錚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