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日葵7O89

    “別人”肯聽“有些人”的叮嚀,並且知錯就改變成任人操縱,言聽計從地當“聖人”,“完人”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2 # 幸福發芽

    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疑問,後來在“積極心理學”課上,老師的一個小故事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想和你分享一下。

    我的老師家庭很幸福,有一個愛她的老公、一個活潑的孩子,由於婆婆不在了,是她的媽媽在幫他們帶孩子。問題是從老太太搬過來和他們一起住開始的。

    老太太非常節儉愛乾淨,過夜的飯菜捨不得扔,衛生間的洗漱用水一定要留起來衝馬桶,每天閒不下來,做很多的家務,連一家子的睡衣都每天要洗。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長此以往,母女倆積累了很多的矛盾。

    老師覺得過夜的飯菜是不能吃的,熱了好多次吃了可能致癌,但是老太太就是不聽,堅持把剩飯留下來自己吃;洗漱用水衝馬桶倒是可以,可畢竟不習慣,有時候忘了,老太太就一直在嘮叨浪費,聽了心裡也不舒服;老師看老太太每天忙的腳不沾地,心裡又疼又氣,讓她休息一會兒,睡衣是不用天天洗的,老太太也不聽……

    兩個人都是為對方好,各有各的道理,各自堅持自己的道理,時間久了關係就很僵,老太太每天看到她時,都板著一張臉。老師心裡也很難受,明明是親母女,怎麼搞得跟仇人似的。但是她又想不明白為什麼,不讓媽媽吃剩飯、不讓她幹那麼多家務,是心疼她為她好,怎麼越說,她越固執?用洗漱用水衝馬桶也儘量配合了,她幹嘛還不高興……

    直到有一天,老師早上去參加了一個重要的考試,下午還要到學校給學生上課,中午回來吃完飯後打算午睡休息了一會兒。因為她平時不怎麼睡午覺,特意定了鬧鐘。沒想到時間差不多了,鬧鐘還沒響,老太太就過來敲門了,提醒她別誤了下午的課,老公也打電話過來提醒她。

    這時候她突然覺得很感動,家裡很有愛,媽媽很有愛,突然不想跟媽媽鬧矛盾了,整個人像洩了氣一樣從強硬變得柔軟起來。她不再跟老太太說別吃隔夜飯、別太累,而是變得更順從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儘量順著老太太。她開始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感激和依賴:“媽,你做的飯真好吃。媽,我跟你一起洗衣服。媽,這件衣服適合你……”老太太本來還想板著臉,堅持了兩天就裝不下去了,兩人的隔閡冰消雪融。

    後來讓人驚訝的是,老太太自動默默倒掉了每天的剩飯,對老師有時候忘記收集洗漱用水的行為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孫子去了幼兒園,她也終於不再每天在家裡忙得團團轉,開始出門逛逛公園、跳跳廣場舞了。

    其實老太太只是剛到這個家不太習慣,想透過做很多事情,來證明自己對這個家的價值,想融入這個家。她也知道有些事情自己錯了,是老觀念了,但是不讓她幹活、打破她定下的規矩,更何況親閨女對她指手畫腳的:這不對那不對。這些行為看似是關心老太太,可實際上在老太太心裡,是在把她往外推,讓她感覺自己與這個家格格不入,讓她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所以老師越關心她,越讓她休息,她就把家務活抓得越牢。

    我們很多時候不知道怎麼表達對別人的關心,不習慣表達對別人的依賴或者感激,而習慣用道理武裝自己:“這樣是好的,我是為你好,你應該這樣做。”可我們不清楚別人心裡真實的需要,一旦他沒有按照自己說的做,我們很容易覺得明明是為他好,他怎麼不領情呢?

    其實愛一個人,不需要那麼僵硬;即使沒有道理的武裝,我們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表達對對方的關心、依賴、或者感激。可以多一些耐心的傾聽和了解,不能因為害羞或者是圖方便就只甩下一句硬邦邦的“你應該”。愛一個人就要肯為他花時間、肯為他費心思,想方設法瞭解他,用柔軟的心去貼近他,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你的善意和關心,願意去改變,不是嗎?

    當然我說的只適用於家人等親密關係,如果是在職場上,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改還來不及呢,不改吃虧的就是自己。但是在家庭裡,孩子或丈夫、母親很自然會對你有情緒上的需求,如果你不明白他的需求、不照顧到家人的情緒,僅僅想用道理讓他改變,很難行得通,甚至會引發矛盾:“你都不關心我,你不懂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怎樣來判斷紫砂作品的“價效比”高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