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品史

    不會。

    孫劉聯盟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孫權和劉備權衡利弊後做出的,因為他們任何一家都無法和曹操抗衡,只有聯合起來才不會被曹操消滅,歷史這證明了這一點。

    幫與不幫,是從自身利益考慮出發的。劉備、孫權的實力和曹丕不在一個數量級,曹丕只會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等到他們倆家打的兩敗俱傷時,曹丕來把兩家同時收拾了,輕鬆完成了統一大業。

  • 2 # 有心的作者

    三方中的任意兩方打仗,其下一方都是持觀望態度的。在曹丕還沒有被除掉之前,孫劉兩方是不會有太大規模戰役的,即使孫劉兩家打了起來,曹丕也會出兵,但他的目的絕不是會是幫誰,而是為了坐收漁利。

    其實三國之間是任何兩國沒有共同的利益,都是想一家獨大的,只是曹魏強大,吳蜀若不聯合,勢必會被魏國吞併,不得已才聯合。但也只是表面現象,背後小摩擦,小動作不斷,但都始終講究分寸。只要曹魏不滅,吳蜀是不會撕破臉皮的。

  • 3 # 大黃扯點歷史

    蜀吳之間的夷陵之戰,改變了三國後期的天下大勢。

    實際上,得知劉備率兵攻打東吳後,曹丕並沒有幫助孫權,攻打蜀漢,雖然孫權終於遣使歸順,但那只是名義上的,孫權並沒有任何實際性的投降行動。因此,在夷陵之戰後,由於孫權遲遲不肯送人質入朝,曹丕甚至親自率兵攻打東吳。

    實際上在《三國志》劉曄的列傳中,當得知孫權遣使求降的時候,曹丕曾經就此事詢問過謀臣劉曄,劉曄的分析十分到位,他說孫權這是事急來降,並非本心,而且此時投降,孫權有兩個好處,一是消除了魏國進兵攻擊孫權的理由,所謂伸手不打笑臉的人,二是可以借魏國的勢,告訴劉備我已經投降了曹魏,你打我,曹魏就會幫我打你。可以說劉曄將孫權的心思完全分析出來了,於是他勸諫曹丕,應該趁此機會攻擊東吳,和蜀國共分吳地,吳國滅亡了,剩下一個蜀國獨木難支,很快也會被擊敗。

    曹丕聽了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孫權都已經投降了,這個時候再出兵攻打,道義上站不住腳,當時曹丕繼位不久,國內還不夠穩定,因此曹丕需要樹立一個良好的政治形象來收攏人心,因此劉曄算的是軍事賬,而曹丕算的是政治賬。曹丕覺得是不是可以考慮幫助孫權攻打劉備,劉曄繼續給他分析,蜀國遠吳國近,等到魏國準備就緒,蜀國早就收到訊息從吳國退兵防守了,如果是攻打吳國,劉備正在氣頭上肯定會和魏國瓜分吳國,而不會繼續和吳國結盟對抗魏國。

    曹丕最終還是接受孫權的假投降,沒有出兵吳國,但也沒有攻打蜀國,只是坐山觀虎鬥。後面戰爭的勝負雖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居然是劉備戰敗,損失八萬人馬,但孫權假投降的事情還是被劉曄說中了,於是曹丕借親征孫權的名義,一舉解決了割據青徐的軍閥臧霸、孫觀。可以說曹丕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考慮問題往往首先從政治角度出發,算總賬,因此雖然蜀吳之間的戰爭,曹丕雖然兩不相幫,但實際上仍是最大的贏家。

  • 4 # 相忘於江湖7555

    曹丕沒聽劉曄建議攻吳,此時的劉備已經失去理智,若曹丕大舉功吳,劉備也未必收兵,孫劉聯盟未必能成。孫權兩面受敵,則東吳必亡。但是曹丕選擇壁上觀,錯失統一最好機會。等孫權贏了夷陵之戰,危機解除,誰來鳥你?曹丕的戰略眼光比曹操差的太遠。

  • 5 # 見賢超齊

    三國孫權和劉備打了,曹丕是不會幫孫權的。

    曹丕非但不會幫孫權,反而會幫劉備,也有可能是誰也不幫,看著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為什麼呢?

    因為三國時期從軍事實力上來比較,曹魏最強,東吳中等,蜀漢最弱。

    顯然,從戰略上來講,實力強的會先幫助實力弱的消滅實力中等的,然後再來消滅弱的會輕而易舉,如果要是先幫助實力中等的消滅實力弱的,再來消滅實力中等的就沒那麼容易了。

    換個角度講,如果三國曹丕和劉備打了,孫權會幫劉備的。因為曹丕消滅了劉備,下一個就是孫權。

    由此可見,若非要結盟的話,曹丕、孫權都願意和劉備結盟,

    所以,三國孫權和劉備打了,曹丕是絕不會幫孫權的。

     

  • 6 # 不是八戒的戒

    三國之間是相互制衡的,既合作也對立,如果其中一方動搖了這個前提,必然導致衝突,但是同時,三方又絕不允許自己的利益受損,那麼,是否幫孫權,取決於是否符合曹方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7款蒙迪歐,為什麼停車時電子手剎會發出嘶嘶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