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過去即歷史

    包拯的官職略大,包拯最高官職是樞密副使,相當於美國五角大樓的副總參謀長;海瑞的最高官職是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因為當時的南京是陪都,南京右僉都御史不能與北京右僉都御史相比。右僉都御史大致是檢察院官員。包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做權知開封府一職的時候,海瑞做應天巡撫的時候是揚名的時候。包拯主要生活在宋仁宗年間,海瑞主要生活在嘉靖、隆慶和萬曆三朝。

    包拯從政二十餘年,履歷頗豐,先後任職十餘個,做過端州知府、殿中丞、契丹正旦使、知諫院、御史中丞、權知開封府等等,但這都不是包拯做過的最高官職,最高官職是樞密副使,也就是樞密院的二把手。樞密院在宋朝是怎麼個存在?!這麼說吧,中書省負責全國行政,樞密院掌管全國的武裝力量,大名赫赫的禁軍只有樞密院擁有調兵權。樞密院就是全國最高軍事機構,相當於美國的五角大樓,樞密副使類似副總參謀長。

    包拯63歲出任樞密副使,64歲病逝在任上。一共在樞密副使職位上做了一年一個月,這個包拯做的最高官職,也是他的最後一個官職;期間沒有上多少彈劾誰、指出弊政的奏章,只是按部就班的履職,但也對宦官干政做出過一項制度奏請仁宗批准。

    今天包青天形象不是他做樞密副使,而是他在權知開封府職位上幹了不到兩年時間。包拯一天的開封府尹也沒做過,因為開封府尹一般都由皇儲或者親王擔任,但是他們任職不理事,那二把手權知開封府就是實際上的一把手了。所以包拯是頂著二把手的名,做一把手的事。包拯在權知開封府任上,沒有文學演繹的那麼誇張,處理的案子不十分棘手,定罪皇親國戚,還是要請示皇帝的。包拯最多給皇帝說:“你家親戚犯事了,現在群情激奮,你看咋辦?”

    縱觀包拯的做官經歷,乾的最多的還是監察的活,就是彈劾貪官汙吏、欺壓良民的皇親國戚,就是為民請命,畢竟不是誰都可以給皇帝遞奏章的。包拯就是負責把底層不公的現象和罔顧國法的現象以奏摺形式告訴皇帝,批不批准,皇帝要用什麼方式處理全看皇帝,保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建議和依據國法據理力爭而已。

    包拯28歲中進士,父母喪後才去做官,也就是38歲入仕;海瑞則不然,多次參加科舉,直到36歲才考中舉人,按以前是沒機會做官的,但海瑞運氣好,碰上了“三途並舉”,40歲才進入官場。

    海瑞參加科舉考試一直無法中進士,無緣官場;最終海瑞得益於內閣首輔張璁的“三途並舉”的改革,海瑞最終憑藉舉人的身份入仕。

    海瑞做的最高官職是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屬於正四品。但我認為海瑞最出彩的地方是在南京兼任應天巡撫期間乾的事。這個應天巡撫可是全國巡撫中的肥缺,位於江南魚米之鄉。海瑞在任上打擊地主兼併土地行為、疏浚河道、打擊貪官汙吏等。因為海瑞得罪了權貴,任職不到半年就被解職。這個應天巡撫轄區應天、蘇州、常州、鎮江、松江、徽州、天平、寧國、安慶、池州十府及廣德州,大致類似於今天一省的省長。

    包拯做的最高官職樞密副使屬於正二品,類似今天美國的副總參謀長;海瑞最高做到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屬於正四品,因為當時南京是陪都,雖然部門齊全,擁有實權的職位不多。這個右僉都御史,類似於今天的檢察院的官員,因為只是陪都,無法與全國最高檢察院掛鉤。

    這麼看包拯的官要大於海瑞的官。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都是清官、廉吏,都是南方人。

  • 2 # 狄飛驚

    包拯,宋朝人;海瑞,明朝人。

    包拯,最高官職,樞密副使,正二品

    包拯號稱“包青天”,在歷史和民間都是大名鼎鼎。

    包拯是進士出身,最為人熟知的官職是權知開封府,但這並非他的最高官職。因為鐵面無私,直言敢諫,包拯在權知開封府後,先後任權御史中丞、權三司使、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最終突發疾病在樞密副使任上去世,死後追贈禮部尚書。

    北宋實行文武制衡,以樞密院分割政事堂的職權,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最高長官叫樞密使,與宰相對掌文武大權,樞密使的地位略低於宰相,但兩者互不隸屬,相互牽制。樞密副使是樞密院的二把手,地位僅次於樞密使,也略次於參知政事(副宰相),品級為正二品。

    海瑞,最高官職,右僉都御史,正四品

    海瑞跟包拯一樣,是著名的“青天大老爺”,但他只是一個舉人出身,脾氣古怪,不討人喜歡,因此仕途坎坷,長期在地方州、縣沉淪,後來才不斷升遷,最終慢慢攀升到南京右僉都御史,並死在任上。

    明朝實行兩京制,由於朱元璋最初是定都在南京,朱棣登基後才將都城遷往北京,所以南京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南京仍保留一套和北京一樣的官僚機構,其中就包括都察院。

    明代的都察院屬於監察機關,職能與前朝的御史臺相同,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國家監委。都察院的最高長官是左、右都御史,共2人,都是正二品,與六部尚書品級相同;次長官是左、右副都御史,共2人,都是正三品;再次是左、右僉都御史,共4人,都是正四品。

    1,從品級而言,海瑞舉人出身,生前的最高品級是正四品,副部級幹部;包拯進士出身,生前的最高品級是正二品,副國級幹部,兩者差距明顯。

    2,從實權而言,包拯長期在朝廷任職,他任職的開封府、三司、樞密院,都是朝廷實權部門,手中擁有實權;海瑞長期在地方工作,短時間在京城工作期間也缺乏實權。

  • 3 # 玄坤文史

    包拯是北宋名臣,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兩人在為官期間,廉潔公正,不畏權貴,嚴懲貪官汙吏,為百姓做主,也因此包拯,海瑞兩個名字成了中國歷史上,清官的代言人,那麼這兩位大清官誰的官職更高呢?

    慶曆三年,包拯被調入京城,擔任殿中丞,在王拱辰舉薦下,不久就被升為了監察御史,在任職期間,包拯不畏權貴,彈劾貪官汙吏,代表大宋出使遼國,之後又先後擔任了判官,轉運使,工部員外郎等職務,包拯秉公執法,清正廉潔的作風讓包拯在朝中小有名氣。

    皇佑四年,包拯被調往瀘州任知府,兼刑部郎中,嘉佑三年,包拯被朝廷升任為諫議大夫、兼任御史中丞,在任職期間,包拯因提議仁宗立太子而得仁宗的賞識,嘉佑六年包拯被升任為三司使,不久又被晉升為樞密副使,嘉祐七年五月,包拯病逝,追贈禮部尚書。

    包拯為官期間,在知府的官職上任職時間最長,這相當於今天的市長一職,包拯最後被升任為樞密副使,樞密院出現於五代時期,是國家最高軍事機構,和"中書"分管軍政大權,有些類似於今天的國防部,包拯則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官員,宋仁宗給他追贈禮部尚書,相當於轉了正職。

    海瑞坎坷的仕途經歷

    海瑞早年間兩次參加會試都落榜了,嘉靖四十一年才被朝廷任命為淳安知縣,在任期上,海瑞重新制定稅賦,減輕百姓生活負擔,嘉靖四十五年,海瑞被任命為戶部雲南司主事,也在這年,海瑞幹了一件轟動朝野的事情,他買好一口棺材,給朝廷上疏《治安疏》,言辭激烈的抨擊世宗生活奢靡,朝政腐敗。

    世宗看完《治安疏》火冒三丈,本想要處決海瑞,但思考良久後,只是將海瑞關進了監獄,後來在徐階,黃光升力保下,海瑞才免去了一死,世宗駕崩後,朱載垕繼位,為明穆宗,海瑞也被放了出來,先後在兵部,大理寺任職。

    隆慶三年,海瑞被升任為右僉都御史,外放到應天府任巡撫,在任職期間,海瑞興修水利,為民做主,百姓們都十分愛戴海瑞,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朱翊鈞繼位,為明神宗。此時神宗年幼,張居正主持國政,他一直不喜歡海瑞,海瑞再次坐上了冷板凳,萬曆十二年,海瑞才被任命為南京吏部右侍郎,不久後又被調任為南京右都御史,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故,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

    海瑞開始得到朝廷重用時,任職巡撫,這是明清時期的地方軍政大員,掌管一省的軍政,兼管民政,類似於今天的省委書記,之後被調任為南京右都御史,右都御史在明朝時期是正二品官員,負責巡視地方,監察官吏,包拯我們可以理解為南京檢察院院長。

    總結

    就此來看,包拯的官職明顯比海瑞的官職大,包拯入仕後,雖然也經歷了不少坎坷,但是宋仁宗一直都比較支援包拯的工作,但是海瑞直接得罪了世宗,穆宗總共就在位六年,穆宗駕崩張居正也不待見海瑞,海瑞大半的時間就這樣被耽誤了,另外在判案上,包拯始終保持秉公執法,但海瑞辦案則偏向於弱勢群體,兩人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4 # 史趣

    提起歷史上的清官,不能不提包拯和海瑞。這兩個人物,一個是宋朝的,一個是明朝的,雖分屬不同朝代,但在民間認可度極高,有很高的呼聲,喊一聲青天大老爺不為過也。

    包拯、海瑞都是中國清官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放在歷史長河裡看,本無所謂官職大小,畢竟他們二人對後世的影響太大了。但還是有人問了,到底誰的官職大呢?

    包拯是北宋仁宗天聖五年的進士。及第後,包拯授任為大理評事,後又任建昌知縣。後來,因為家庭原因,包拯申請調回老家做了和州監稅。當時包拯父母年邁,為了照顧父母,包拯辭去官職。為父母守孝期滿後,包拯赴京聽選,獲授天長知縣,接著是端州知府,這是包拯在基層的履歷。

    慶曆三年,也就是1043年,包拯入京任殿中丞,又升任監察御史。1045年,包拯出使遼國,回朝後被授任三司戶部判官,不久改任京東路轉運使,此後是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河北轉運使。1050年,包拯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包拯仕途的後期是做了權知開封府、樞密副使等主要職位。權知開封府不同於開封府尹,北宋府牧、尹不常置,權知府事為實際長官,當時的開封是國家首都,政治地位高,而且經濟繁榮,是名副其實的一線城市。權知開封府無疑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市長。

    樞密使是北宋偏軍事的官名,樞密使供職樞密院,而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分知院(正職)和副使,正職權力與宰相相當,但以主兵為主。樞密副使就相當於今天的軍委副主席之類的職務。但其實,副職又分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籤書樞密院事、中籤書樞密院事等,所以副職的含金量並不如大家認為的那麼重。

    包拯死後,朝廷被追贈禮部尚書。尚書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位在三省之列,不過這是追贈的,象徵意義更大。

    我們再來看看海瑞。

    比起包拯,海瑞的履歷則相對簡單。海瑞只是舉人出身,所以他的起點並不高,一開始只做了福建南平教諭,後來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這和包拯很像,都為一縣之主,而且政聲很好。一時間,海瑞聲名在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得吏部尚書陸光祖推薦被選拔為戶部雲南司主事,而後又任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隆慶三年(1570年),海瑞外放巡撫應天,當時也只是右僉都御史正四品的官位。

    張居正死後,海瑞有機會再進一步。當時,明神宗任命海瑞為南京右都御史,這是他一生仕途的頂點。《明史》載“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當時,南京都察院只設右都御史一人,海瑞無疑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長官。

    總體來看,包拯與海瑞官職相差不大,但比起海瑞,包拯頭上的虛職更多,如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等。無論怎樣,職位連同德行以及政績,共同成就了中國清官文化中不倒的兩座青山。

  • 5 # 東逝水a

    明確的說海瑞的官職遠遠高於包拯!

    《明史*海瑞傳》所載:“歷兩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擬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職。正月,召為南京右僉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以上是海瑞的官職。明清都有通政使司設有“通政使”官職,是正三品,左右通正正四品。《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職官(一) 吏部 ,講:“吏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按著明朝官職(兩京制)海瑞正三品待遇的正四品官職。

    包拯死前最後的文字是: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諡孝肅。

    按照宋朝職官志明確的說,包拯是享受正四品俸祿的“從五品”官員。

    我們現在分析下包拯的官職:

    直龍圖閣:閣貼職,高階文官的文學榮譽,這個直學士不太高,頭上還有“某某殿學士”;本閣上面還有學士、直學士、侍制等

    樞密副使:職也叫差遣包拯的真正工作職位、主管軍隊調動軍事決策;

    朝散大夫:散階,根據資歷、學歷來升遷,決定你的官服顏色、參加大型禮儀活動、大朝會的官員隊伍排序。從五品;

    給事中:寄祿官,也稱本官,決定你的工資收入,正四品;

    上輕車都尉:勳官,表彰你的功勞,正四品;

    東海郡開國侯:爵位,貴族身份,有一筆豐厚補貼,從三品。

  • 6 # 展暉史事雜談

    明朝的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後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於十一月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裡行,改任監察御史。慶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國。慶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調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轉運使。皇佑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皇佑四年(1052年)十月,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嘉佑元年,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嘉佑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數日後,拜樞密副使。

    也就是說,包拯碩士畢業後,出任江西永修縣長(黨政軍)、市長、中央紀委委員、後作為皇帝全權代表出使遼國。回國後任皇帝國家政策顧問(正三品)兼河北省長(黨政軍),開封府尹(首都最高長官),最後升任樞密副使,相當軍委副主席(副國級)。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南京右都御史等職。

    海瑞相當於大學畢業,最初的官職是縣教委主任(無品無級),後升淳安縣長。淳安縣的案件很多,海瑞明斷疑難案件,不畏權貴,深得民心,遂得”海青天“美譽。後任戶部雲南省廳廳長。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一日[2] ,海瑞在棺材鋪裡買好了棺材,並且將自己的家人託付給了一個朋友。然後嚮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評嘉靖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大怒,遂逮捕海瑞關進詔獄。後嘉靖駕崩,隆慶登基,海瑞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不久,任海瑞升調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外放應天巡撫,就是中紀委委員兼江蘇省長(正四品)。明神宗屢次要重用海瑞,主持國事的大臣暗中阻止,於是任命海瑞為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相當於中央紀委書記,只不過不在首都,是在南京陪都任職,有職無權。

    包拯最高官職授實職副宰相,而海瑞最高職授虛職右都御史(紀委書記),明顯包拯的官職要高的多!

  • 7 # 文東i靜

    包拯做過的最高職位是樞密副使,中央決策機構的9個成員之一,按照宋史來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官。包拯史載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不過宋代控制軍隊極其嚴格,並沒有多少實際調動部隊的能力)。

    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前是江寧府尹(從三品)後於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尹(正三品)。 開封是首都,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死後追授禮部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宋制諸銀青光祿大夫,籤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諡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包黑炭”。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賢,一字國開,號剛峰,瓊山市府城鎮金花村人。 舉鄉試入都,恩賜進士,初任南平教諭,後升任淳安知縣、興國知縣。 在任內推行清丈、均搖,廉潔自恃,人言“布袍可脫粟”。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其時世宗寵信方士,專意齋蘸,妄求長生不死之藥,忽朝失政.無人敢諫,只有海瑞備死上疏。犯顏直諫,震驚朝野,被罷官入獄,世宗死後獲釋。 隆慶三年(1569年)任應天巡撫,任內譽主持疏浚吳松江、白茹河,大力推行“一條鞭法”,遭到張居正等人的反對,被革職回鄉。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居官期間,平反了一些冤獄,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南包公”。 他72歲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仍力懲貪汙官員,不久病逝於住所。 死後,朝廷賜祭八壇,贈太子少保,溢號忠介,造官員許子偉護靈樞歸葬。

  • 8 # 三泰之鷹

    別聽故事戲說了,包拯生前最高做到樞密副使(國防部副部長),權知開封府(開封府尹由皇儲或親王兼任,包拯是副職代理稱為權知)首都副市長(代市長),副部級,死後追封禮部尚書(文化和教育部長),正部級。海瑞生前做過應天巡撫(省長)正部級,右僉都御史(排名靠後的最高檢副檢察長)正部或副部級,死後追封太子太保(人大政協副職)(副國級)

  • 9 # 夏目歷史君

    海瑞和包拯兩個人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清官,因此兩個人在戲曲中出現的概率特別高。

    包拯是存在於北宋年間在諸多百姓印象中包拯的官職應該是開封府的知府,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而海瑞則是以清廉公正出名,不過由於脾氣特別的古怪,所以人際關係特別的差,一生的仕途之路也非常的坎坷 。

    而兩個人都是人民所稱讚的好清官,那麼他們兩個誰的官位高,分別相當於什麼官呢?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二者的出身以及官職等級,包拯在當官之前考中了進士,而海瑞則是舉人出身,從二者學歷上來說包拯更高一級。

    從官位上來說,包拯生前最高做到了樞密副使,後來在他去世之後,皇帝因為感覺他的功勞挺大,將他追封為禮部上書。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包拯生前做的最大的官職是樞密副使,按照宋朝的官員制度,這個官職為正二品官員。

    海瑞雖然做官清廉,辦事靠譜,不過由於他的人格脾氣比較怪異,而且本身的學歷水平不高,所以他升職的比較慢。

    最開始的時候只是在一些地方上做一些官員。不過由於他辦事特別的公正廉潔,而且從不貪汙賄賂,最後憑藉著他的好名聲做到了南京右都御史。

    官銜是正二品,雖然從出身上來說海瑞比不上包拯,但是從兩個人的官職上來說,二人打了個平手。

    他們手裡有多少權力?在現在是什麼官職?在宋朝時期樞密院相當於朝廷的內閣機構,當時包拯相當於書樞密院的二把手。樞密院是宋朝最高的軍事機構,因此包拯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副部長。

    當時包拯的任務就是和他的一把手以及皇帝共同商量用兵之事。按照宋朝時期的權力劃分,包拯有調動兵馬的權利,但是手下並沒有兵馬。

    因為宋朝時兵權由三衙統領,雖然包拯有權調動軍隊,但是需要得到他的一把手,還有皇帝的認可。

    海瑞生前最高官職是南京督察院的最高官員。由於南京是屬於明朝時期的副都,雖然都是督察院,南京的督察院與北京的督察院相比還是錯上一個等級的。

    按照相關史料記載,當時海瑞手下一共有左右兩個副官,當時海瑞的具體任務就是負責長江上下游沿岸以及南方地區的邊防任務。

    同樣也有監察百官彈刻百官的權利,相當於明朝皇帝在南京安插了一個紀律委員,好好的監督著南方的諸位官員是否按律按章辦事,是否有人想謀反之心,而且海瑞手裡掌握著一定的兵權。

    因此從權力來說,海瑞有調動兵權的能力,並且還可以直接處理某些官員。相當於現在的國防副部長以及紀檢委總書記的官職。

    綜合以上來說,包拯的官職和地位更高。不過海瑞所掌控的權利或許更大一點,而且自由度也更高一點。

  • 10 # 大國布衣

    包拯和海瑞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清官,為官一生光明磊落,大公無私。但是二人的官場履歷卻差別甚大,包拯有宋仁宗這樣的明君在,得以人盡其才,晚年做到了樞密副使這樣的正二品高官。而海瑞,先是冒死上《治安疏》言詞批評嘉靖帝,遭受牢獄之災差點被處死,海瑞一生經歷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幾乎都不得重用,最高只做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這樣的三品官,死後才被追贈為太子太保。

    先說說海瑞,海瑞號剛峰,一生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性格比較偏執,在官場上難以圓潤變通。在海瑞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裡,經常遭到政敵的攻忤彈劾,萬曆皇帝想重用他,但受到閣臣的一再阻撓,最後還令他遠離北京政治中心,到南京當官去了。

    隆慶年間,海瑞依然沒有得到多少重用,先後當任過尚寶丞(專門管理皇帝御璽、 印鑑的官員)、通政司左、右通政,都是四品的邊緣官職,隆慶三年(1570年),海瑞以正五品右僉都御史官職,外放地方任應天巡撫,所轄州縣皆是江浙皖富庶之地。但是海瑞上任還不到半年,又遭政敵排擠彈劾,這一次連穆宗都不敢再用他了,改任南京糧儲這一閒職。

    相比海瑞坎坷的官場生涯,包拯的仕途就顯得順利的多了,包拯的官職,是一步步的遞升,而且官場生涯近四十年, 所歷官職無數,能做到樞密副使這樣的二品大員,實至名歸。

    包拯當過最知名的官,應該就是權知開封府尹。權知,是暫代之意,宋朝初期的官員,以朝廷臨時差派某地的名義治事,在官銜前面往往會帶“知”字。“知”為主持之意,其暫時代者稱權知,由於在北宋時期,開封(汴京、東京)為北宋國都,地位超然,非皇子勳戚任之不可,包拯在開封府尹任上三年,一直是權知,但對開封府有實際管理權。

    嘉祐六年(1061年),包拯升任給事中,並正式擔任三司使。不久即拜樞密副使,旋即調任禮部侍郎,固辭不受。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病逝於任所,仁宗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樞密副使是包拯當過最大的官,正二品級。樞密院是北宋最高軍事機構,樞密使其地位與丞相無異,包拯的樞密副使,實際上就等同於副丞相,實屬位高權重。

    包拯當任的樞密副使是實實在在的京官,是中樞要員,相比包拯,海瑞這個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就顯得名不副實了,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以來,明朝實行兩京制,南京有和北京一樣的行政機構,但是,南京的領導班子遠非北京可比,海瑞的這個都察院右都御史更像是個閒差,含金量遠不能和包拯的樞密副使可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穿歐文6打完球以後,足弓很疼很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