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轉身閒乘月

    王羲之、王獻之後世並稱為“二王”。但從他們死後到南朝的宋、齊間,書法界排名第一的王獻之,力壓老爸,獨領風騷上百年。

      王獻之的“江湖”地位不僅緣於他後天的刻苦勤奮,同時,遺傳基因太好。他的父母不僅是一對生死不渝的“賢伉儷”,而且都是史上罕見天才,在書法的絕頂上一覽眾山、比翼雙飛。

      母親被稱“女中筆仙”。王獻之是第7個兒子,很小就跟著父親學書法。

    他的繪畫也頗有成就。留下來的作品非常少。

    王獻之的書法先學王羲之,後來也是兼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謝安曾問他:你的書法與令尊大人相比,怎麼樣?王獻之答:當然不同,各有所長。桓溫的兒子桓玄非常喜愛他們父子的書法,做了兩個書袋,分別裝著兩個人的字畫,放在左右欣賞。

      王獻之的名作《洛神賦十三行》,是用小楷書寫的曹植名篇《洛神賦》,到唐宋時,就僅殘存了十三行。

      真跡早就不復存在,最接近真跡的石刻本,傳說是宋代賈似道寫的,因石色如碧玉,又稱為“碧玉十三行”。是明代萬曆時挖出來的,此後流落民間,解放後被國家收購,現在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館。他的草書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從東晉到齊梁,人們普遍認為:書法界有三個絕頂高人,排名是“王獻之——王羲之——鍾繇”。到了梁武帝蕭衍,認為王羲之的作品要優於王獻之。把名次改成了“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到了唐朝,由於唐太宗極度推崇王羲之,是個狂熱粉絲。從此,天下大多數人都學王羲之。所以王獻之留下來的作品非常少,而且沒有真跡,全是臨摹本。

  • 2 # 古今暢說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

    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裡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並稱。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王獻之能有如此大的成就,與其父母的言傳深教,和自己的天生聰慧,和平時克苦研習,天天研磨分不開的,他的作品留傳於至今,是舉世聞名的瑰寶,值得後代崇拜和學習。

  • 3 # 梁發光

    王獻之成功源於基因,和夲人書法天姿,次二是當時書風,環境,三是良好的父母引導成就了獻之書藝成就,尤其是連筆字成就最高,不足之處自傲有餘,這就是李世民不推小王,力推大王為書聖的原因,文無第一,人品優先,更顯大王之全!

  • 4 # 聽雨堂藝術觀察

    王獻之:東晉著名的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學書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抒情張揚的書體,對後世草書,尤其是大草影響巨大。

    王獻之透過自己不懈的追求,以及過人的膽識和傑出的才華,終於沒有被籠罩在王羲之的盛名之下,而是開啟了新的書風,彪炳千秋,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王獻之在書法史中被後人稱為“小王”, 與其父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 。

    王獻之傳世書作,有楷、行、草諸體,尤其是又創造破體,亦行亦草,行草兼用,開啟新風。王獻之以非凡的出身、性格和秉賦,成為一代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一個女生相親,到現在7個月了。關係處於曖昧吧,表白幾次都被拒絕了。還應該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