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創聊城
-
2 # 佳和文創小萬
一切的繪畫基礎全部都是從線條開始,從線條到輪廓,再到空間關係。先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物體練練手,首先可以從圓開始 然後再是方 立體,也可以多在網上找素材,臨摹一下,掌握繪畫技能後,學會搭理顏色。途中多聽別人的評價 建議,在沒有人給建議的情況下,自己比照,一定要多練習 學習沒有一蹴而就的。
-
3 # 熱愛生活的好閒同學
先學習基本的理論內容,可以從最簡單的石膏幾何體開始練習 從結構過度到光影完整的 再學習靜物水果陶罐類。
-
4 # 王世君色彩教學
首先要你特別想學、並且能學好!其次、能否把老師講的貫徹執行下去、再次、多多聯絡!至於理論知識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就會給你講到、你去執行就可以!現在的老師幾乎都像保姆一樣、能否學好就看你自己了!
-
5 # 木蘭手繪
身為繪畫的愛好者,真的覺得繪畫沒有什麼速成,除非是畫些簡筆畫。傳統的繪畫,是需要多練習,慢慢打磨出來的。畫畫是技術活,也是手藝。是需要大量的積累,才能學有所成。那些高考生,哪個不是天天練,日日練。兩三個月內想學好素描,那也是這兩三個月保證除了吃飯睡覺之外都在畫畫。
-
6 # 劉寶堆荷和文化中心
有人說:“學美術至少也得三十年,怎麼能快”?我看用不了,只要“三寶”在手,快速學習美術沒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手中有“寶”就可以變不可能為可能。
人在室內,看不到外面。但是,只要找到窗戶紙,捅破了,外面的世界就會一覽無遺。
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問題。首先,時代不同了,資訊量增加,人們學習的底盤大了:其次,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有更多的捷徑可走:再次,資訊社會,學習條件改變了。
過去,千里之行,靠兩條腿。後來有了牛車,腳踏車,汽車,現在是高鐵,飛機……。事物都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過去,不能快速學美術,現在,完全不成問題。
何為“三寶”?
第一寶,信心,樹立心理目標。
歷史上也有快速學成畫畫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千里江山》圖,該圖現存於故宮博物院,是傳世之作,無價之寶。但是,宋代作者王希孟,畫完《千里江山》圖時,年僅十八歲。可見他學的時間並不長。
第二寶,條件,要會利用。
過去學習只能靠師傅帶徒弟,口口相傳。後來發展到可以尋找到前人的作品進行臨摹。再往後,發展到有了專科學校,上課有教材。現在不同了,資訊時代,可以看教材,看影片,在網上遠端學習等。過去有句話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聞”。現在可以說,“學畫不出門,手機就能成”。關鍵是要用好這些條件。
寫生條件也改變了,大好河山,山青水秀,鳥語花香,處處是景。
第三寶,訣竅。這個訣竅就是辯證法。集中體現在太極圖上。太極圖,中間一條曲線,兩邊是白魚,黑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這就是對立統一。
我們可以用對立統一去理解國畫的筆墨和位置。比如,黑白,疏密,濃淡,大小,高低,聚散,虛實,輕重,主賓等。
我們傳統文化還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點線面,黑白灰,都可以用辯證法理解。如,荷花的花頭,三個花頭,要兩個近一點,一個遠一點,不要形成等邊三角形,這也是符合太極圖規律和客觀實際的,也是黃金分割法。對立統一是“帥”,有了帥,學習就容易多了。
當然了,學美術,對於一般人來說,也絕非太易,有的人是因為天資、勤奮問題,更主要的是找不到訣竅。所以,學美術除了有信心,還要重視訣竅。有人說,“欲速不達”,不無道理。
每個學美術的人,都想事半功倍,有人活了八,九十歲,學了一輩子,仍然沒有好作品。這叫“一靠子不出徒”。可見,即便有決心,還需要走捷徑。以上粗淺體會,算是拋磚引玉吧,開啟這篇文章的就都是朋友,願意和朋友們共同探討。
回覆列表
學習美術沒有快速一說,除非你是一個美術天才,老師說一說,你就全會了。
美術從一招一式,一根線條開始,這種造型藝術,它是需要一個鍛鍊的過程,沒有長期刻苦的練習是不可能學會的,學好的。
最為簡潔的學習過程,就是要找一個負責任的老師,你們兩個相互配合,他教你認真教,你認真學,這樣效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