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李國棟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不一定是孩子個人的惡習,可能是一個家庭中很多“惡習”之一。家庭環境好,風氣正,孩子很少出問題。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成為一個問題,能夠維持下來,甚至嚴重化,是有條件維持的,不具備條件的情況,問題不會持久。問題問的很好,怎麼幫助孩子戒掉沉迷電子產品的惡習?助人前先自助,正人先正己,看看自己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不恰當的地方,導致孩子出了問題。

    首先要思考的是親子關係好不好?家庭關係好不好、家庭氛圍好不好?親子關係好,有默契,彼此能理解,有事好商量、好解決;親子關係不好,陽奉陰違,報喜藏憂,代溝洪深,無事還有三分嫌,有問題了更難把心談。孩子一天天長大,沒有好的親子關係作為基礎,無論家長多有道理,多為孩子著想,教育孩子都會越來越難,好心好意恐怕也難讓孩子理解,接受。如果想幫著孩子改變習慣,改變生活態度,先改善關係,關係好了,說話才可能讓孩子願意聽。假若極端例子,家長回到家,都覺得沒有想和孩子聊天的興趣,也沒有相互關心的需求,甚至只要孩子在學習就萬事大吉,各自玩各自的,爹看電腦,媽看電視,孩子只好打遊戲了,也就沒有誰對誰錯之說了。

    其次,孩子沉迷電子產品,說明孩子沒有或者很少有其他的樂趣,沒有其他令他感覺快樂的事。如果有其他感興趣的事情,一定要鼓勵他多進行其他健康積極的有興趣的事情。生活中的快樂的事情越多,就越不會沉迷於某一件事。相反,有興趣,喜歡和快樂的事情越少,就越容易沉浸於某件事情,過度依賴於某件事的刺激,以便重複獲得快感,和心理滿足。因此,多鼓勵他們體育鍛煉、旅遊、交友、養寵物、培養琴棋書畫等愛好,是個很好的轉移法。

    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多半不擅長在現實生活中和人交流情感。因此,溫暖的家庭氛圍,家人的關心,理解和支援的情感,對這些孩子改變沉迷於電子產品非常具有影響力。這些孩子其實會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挫折感,例如,可能學習壓力大、人際溝通少,人際關係簡單,缺乏社會支援,缺乏情感表達,很少被關注和鼓勵,過度被幹涉,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而顯得格格不入…現實中很多心理需求無法輕易獲得滿足,電子產品的虛擬環境可能代償性的滿足了他的心理需求。例如,有勝利體驗和自豪感,我自主感等等。要幫助他們戒除對電子產品的沉迷,不能簡單粗暴的強制戒除,暴力限制,甚至批評打罵、大道理勸誘,這些做法都是繼續在打擊、否定孩子,基本上不會有多少效果。家長增加和孩子一起共享的時間,增加陪伴和相互理解,多一些鼓勵表揚,不一定馬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足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是困難之處在於家長往往很難看到孩子的問題中表現出來的積極之處,很難和孩子有相互的理解和默契。因而,知道如何做,卻做不到。假如是這樣的情況下,我只好建議求助心理諮詢了,專業問題交給專業人士,事半功倍。

    最後,現在的生活現實是離不開電子產品的,孩子也無法拒絕電子產品,正確引導孩子科學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用電子產品為自己的學習、生活服務,學會規避電子產品的危害和傷害,是現代社會的家長必須要做的一件教育大事。家長如果不會這方面的教育,就要主動去學習。這已經是個課題了,學校會有這方面的教育,當然家庭中也必不可少,如果家長的這一課缺失了,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問題正好是補課的機會。家長先學如何正確對待電子產品,如何正確使用電子產品,如何跟上電子產品對生活的影響,然後再來教育孩子,千萬別自以為是的教育孩子別沉迷電子產品,甚至教育孩子學習期間拒絕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的確對人們造成很多困惑,例如不讓孩子帶手機進校園,又給孩子留作業網上打卡,既矛盾又分裂,類似的事情很多,也許也是孩子不能恰當對待電子產品的誘因之一。總之,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絕非孩子一個人的原因,環境中很多因素促使孩子無法恰當的使用電子產品,切不可只盯著孩子不放,要從自己改變開始,要改變孩子所處的環境,帶動孩子改變。

  • 2 # 弘道

    1、不宜強行戒除,要以勸導為主。

    2、要有耐心和經歷一個過程。

    3、要告訴孩子因果不空的道理,不要給孩子造成家長已被其行為綁架的印象。

    4、告訴孩子,自己不傷害自己,沒有人能夠傷害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醃製的食品存在很大風險,但是對於喜歡吃他的一些地區的人民來說,應該怎樣合理食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