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閆秀樂

    哲學就是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發展了的哲學自然還是哲學。

    哲學隨時代發展,並不是趨附於政治。政治影響哲學,哲學服務於政治,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政治和時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提問哲學要有時代性,還是不是哲學?顯然是把政治和時代兩個概念混為一談了。

    下面我們以中國哲學史上的“玄學”為例,看哲學是如何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

    “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想的思想主流。是在當時盛行的一種哲學流派。這顯然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玄學”崇尚老子的“貴無”思想,把老子“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宇宙生成論,上升為了宇宙本體論。

    “玄學”還把《老子》、《莊子》、《周易》並稱為“三玄 ”,即用道家的世界觀來解釋“周易”的思想。

    它的意義在於用新的宇宙觀,取代了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的神學思想體系,對已經思想僵化了的東漢後期儒家名教,及其形成的形式主義,用來沽名釣譽爭權奪利的世風給了當頭一棒,使得“三綱五常”的正統思想受到了巨大沖擊。

    “玄學”於(曹魏)正始年間形成後,就以空前未有的強勢發展起來。

    這一思潮一直延續了二百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正始玄學”的產生,是由何晏(何進的孫子、曹操養子)、王弼開創的。

    他們認為,具有具體規定性的東西說明不了多樣性世界的統一性,只有無任何規定性的東西,才能成為萬有世界統一性的基礎,這個東西就是老子所稱謂的“道”,也就是“無”(王弼說:“道者,無之稱也”)。它是以無為本,以有為末的哲學思想,也就是說,“萬有”這個末,建立在“無”這個本體基礎之上。

    這裡的“萬有”不僅指有形的物質,也包括非物質的無形的存在,如社會制度、政治體制、規則正規化、民間習俗、道德意識、宗教信仰等。這樣以來,道家是“本”,儒家是“末”,儒家名教是建立在道家自然基礎之上的。

    第二階段為“竹林玄學”,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向秀、王戎、阮咸七人,號稱竹林七賢。他們把何晏、王弼的客觀唯心論的“玄學 ”,發展為主觀唯心論的“玄學”。

    “玄學”開始由原來的思辯走向直抒情懷,不再著力闡述它的宇宙本體論,而是從《莊子》那裡汲取精神自由——“逍遙”的思想營養,注重於人生觀的探討。他們不再提及“道本儒末”的說教,而是把名教天命與道家自然對立起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針對社會時弊,清談玄道,無情地貶毀儒家名教,“非湯武而薄周孔 ”,稱禮法君子為“褲蝨”,其行為放達不羈。

    第三階段為“西晉玄學”,由西晉玄學家郭象所倡導。他批判了“竹林玄學”不與世俗合汙,遠離塵世,脫離實踐的主觀唯心論,以及“越名任心 ”來追求精神自由(逍遙)的人生觀。創立了滿足各自“性分”而獲取精神自由的“足性逍遙”說,提出了“遊外宏內”、“內聖外王 ”的儒道合一理論。

    在宇宙觀方面,郭象否定“造物主”的存在,他高唱“崇有”,與“貴無”的“正始玄學”針鋒相對。認為無形無象的“無”就是不存在,不會產生出有形有象的“萬有”,反對老子的“有生於無”的客觀唯心論。

    郭象的“玄學”雖然有唯物的傾向,然而卻是形而上學的。在他看來,事物是“自生獨化”的,“有”與“無”之間不能轉化,“有”和“有”之間獨立存在、自行發展變化,從而切斷了事物間的相互聯絡。由於郭象動搖了“玄學”以“無”為本的基礎,使“玄學”開始走向異化,走向衰落。最後,“玄學”的“無”為佛教的“空”所利用。

    透過玄學形成、發展、衰落,我們可以瞭解哲學與時代的關係了,那麼,哲學與政治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以“竹林七賢”為例,他們七個人在哲學上雖然保持一致,但他們的政治觀點卻不一樣。

    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集團篡位看不慣,所以對司馬朝廷採取不合作態度。嵇康被殺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濤則投靠了司馬朝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吃什麼東西不長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