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文刀貳

    我們總抱怨人心險惡,竟然那麼多變而殘忍。

    “刺馬案”是晚清四大疑案之一,馬新貽為奪弟妻殺曹二虎,張文祥又刺殺馬新貽為弟報仇。多少年來,馬新貽被當作背信棄義的典型被天下人共唾之,實際上這不過是書人戲子的演繹,巷民村夫的談資。

    真正的馬新貽是個抱負遠大的知識分子,進士出身,鎮壓天平天國功勳彪炳,之後平步青雲,官至兩江總督,成了清朝的封疆大吏。

    當然,馬新貽的崛起和他的出身不無關係,當時湘軍勢力如日中天,清廷也是看中他無依無傍的中立身份,捧出他牽制湘系軍閥。

    刺馬之所以成了懸案,最後不了了之,和湘軍在中間不明不白的有很大關係,絕不是兄弟反目那麼簡單。

    陳可辛沒有把故事侷限“刺馬”的品位上,龐青雲背後的那把槍把電影的主題瞬間拔高,即使他撇開左膀右臂,逃過應受的懲罰,他仍然會走向毀滅,那是他命運的死衚衕,眾叛親離只是加重了他的悲劇色彩。

    這把槍很突然,但是不突兀,電影為了簡化故事背後線索的繁複,只是把龐青雲和朝廷對立起來,不談派系之爭,雖然不太合理,至少簡單明瞭,也算是一個亮點。

    我們華人心裡都有一個俠客夢(應該都是看金庸古龍的作品感染的我們),亂世梟雄,跨馬橫刀,嘯聚山林。

    華人心裡都有一份兄弟情,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生死同當。

    兩個夢幾乎成了一種公眾的道德標準。一邊是手足情深、一邊是仕途大路,龐青雲彷彿從一開始站在一個悖論的岔口,陷入道德的困境,所以這部電影看起來是三個人的悲劇,實際上只是龐青雲一個人的悲劇,雖然趙二虎、姜午陽死了,但“道德”沒死,他們的血性故事還會被後人傳頌膜拜,而龐青雲在生命和道德上被雙雙判了死刑。

    龐青雲的內心世界,趙二虎不會懂,他是個莽夫,只認識裙帶關係,看重小眾的福祉。

    姜午陽也許會懂一點,他很聰明,是三角同盟的紐帶,他替龐青雲幹“髒”活,為趙二虎求情,甚至是殺了暗戀的嫂子,都是為了維護這個三角關係,他沒有野心,但是最忠誠,在傳統道德的評判下會得滿分,龐青雲的內心他可能會懂一點,他刺殺龐青雲時還有些猶豫,但他是做了“投名狀”的奴隸。“投名狀”是什麼?

    它是個空虛的東西,是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它會從這個汙穢的世界出淤泥而不染?看看它的命運吧,在《水滸傳》裡我們看見了背叛,它為什麼會一再被戲弄?因為它低估了人性的自私。

    龐青雲不是個壞人,但他是個自私的人,他有沖天的抱負沒錯,但是他看錯了對手,在一個即將背叛者的眼裡,忠誠是最容易被出賣的廉價品。

    《投名狀》給我們展示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趙二虎說“天大地大,沒有兄弟的情大。”可這個“兄弟情”到底是什麼?它能大過三人之間的殊異,大過龐青雲的抱負?它能大過天嗎?顯然大家已經相信了這個空洞的口號,這個虛幻的概念,還有大把的人前仆後繼生死共之。

    人的生命不是平行的,利益的取向各有差異,“投名狀”只是一種不合理的契約關係,在一個很低的利益共同點上,把不同人的命運拴在一起,這對龐青雲是不公平的。

    龐青雲說他不相信投名狀,但是他相信趙二虎和姜午陽,可見龐青雲是個利益至上的“理性人”,而“投名狀”對他是一把雙刃劍,他最終的選擇雖然不合情,但合理,符合正常狀態下人性的自私。

    陳可辛沒有試圖在電影裡講清這個道理,實際上也根本講不清,所以他給了李連杰很多機會在龐青雲這個角色上發揮。

    徐靜蕾這個角色實際上也是站在對龐青雲的同情立場上的,她是“揚州瘦馬”,崇尚安逸虛華的生活,趙二虎一廂情願打斷她的人生,還以為救他脫離苦海。

    她不愛趙二虎、而愛龐青雲,但她只能是“投名狀”的犧牲品,為了三人的平衡把自己的真情壓抑心底,甚至搭上性命。

    和張、陳、馮的古裝大片相比,《投名狀》走的是另外一種風格,如果前者是建立在表現主義基礎上的浪漫主義,那後者就是建立在寫實主義基礎上的浪漫主義。表現主義和寫實主義,說不上誰好誰壞。陳可辛、程小東、奚仲文、黃嶽泰……這個囊括香港電影界精英的豪華班底打造的大作,算得上迄今為止古裝大片的巔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羅布奧特曼》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