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林讀書
-
2 # 木谷雲峰
不行,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只會講,沒實踐經驗,如果讓他們去實踐的話只能是失敗。最好的例子就是長平之戰,趙括對白起,趙括輸就輸在了沒經驗上。事實也證明,站在講臺上的講師耍嘴皮子可以,實戰差太遠了。
-
3 # 龍鎮
一個一個說吧。
老子老子的主張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中央集權的政府,宇內一統的國家,對於老子來說,不啻一場災難。如果老子附身秦始皇,分封制肯定是要恢復的。可能不止是回到戰國時期的割據狀態,而是要回到春秋以前的封建狀態,每個國家地方不過百里,軍隊不過數千。當然,這樣做對當時的中國來說,也是一場災難,等於把春秋戰國又重演一次。
莊子莊子很豁達,有一種通透的智慧。他是不想當官的,更不會想當皇帝。假如皇袍加身,君臨天下的話,他很有可能會象野史中的順治皇帝那樣,跑去當了和尚——這是講笑,那個時候連佛教都沒有興起,即便有佛教,莊子也不可能當和尚。他也不可能當道士,道家和道教是兩碼事,莊子看不上後世那些牛鼻子。總之,莊子會逃跑,但是應該會指定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比如說扶蘇。
孔子孔子是比較理想的統治者,他有平定天下的衝動,也有治理天下的想法。中央集權對他來說,並不陌生。當時他在魯國所做的事情,無非也就是打壓封建勢力,提高國君的地位與權威。在中國歷史上,儒家和法家,從來都是互為表裡——表面上看是儒家,骨子裡都是法家。孔子來當皇帝,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他和秦始皇相比,最大的好處是,他知道“使民以時”,不會無窮無盡地榨取百姓。國家在他手裡,應該可以得到適當的休養生息。說白了,這不也就是後來漢朝皇帝所做的事情嘛!
孟子孟子比孔子更實際。如果說孔子還有點天真的話,孟子就是實實在在的政治家了。孟子很善於利用人心,對於治國理政,也有一套成熟的構思。如果他成為皇帝,應該會有辦法統一思想,建立比較穩固的統治。
荀子荀子說是儒家,其實是法家,看他的兩個得意門生(李斯和韓非)就知道了。外儒內法的荀子,是取代秦始皇的最理想人選。大膽預測,如果是荀子當皇帝,秦朝至少延續五百年。
墨子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尊崇鬼神,在戰國時期很有影響力。他更像是一位宗教領袖,而不是政治領袖。如果讓墨子來當皇帝,說不定會創立一種國家宗教,把中國變成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整個歷史都要改寫了。
韓非子韓非是秦始皇的精神導師,兩個人在氣質上最為契合。如果是韓非成為秦始皇,和秦始皇本人應該沒有什麼區別。當然,秦始皇的問題不在於他吸取了韓非的思想,而在於不惜民力,形成了暴政。而且,秦始皇還有一個關鍵的失誤,那就是沒有重視接班人問題。韓非當皇帝的話,也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是千古一帝,但其殘暴統治也被人所詬病,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個學派代表人也是爭相奔走宣傳自己的治國理念,但最終都沒有得到重用,試想如果把統一中國以後的秦始皇換成這幾個人: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結果會如何?秦國能長治久安嗎?
回覆列表
個人看法,請大家鑑定一下。
六國剛統一,這是前無古人的功績,統治面積人口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剛統一後的環境還不是很穩定,六國貴族不適應這種統一的環境,不斷在挑事,從秦始皇幾次被刺殺可以看出來。所以國家需要一個鐵腕人物去打造新的江山。從這點看,老子莊子不太適合,道家主張順其自然,小國寡民,雖然也有軍事思想,但感覺鎮不住場面。
孔子提倡仁義,為人寬厚也剛猛,精通六藝。但也有缺陷,他希望回覆周的分封制和禮樂制度,他建立的又是另一個周朝,但經歷了春秋戰國四五百年的動亂,人心不古啊,誰會一心一意去輔佐皇帝?以德服人就更不用說了,行不通,有拳頭加饅頭,實力加道德才能震懾眾人。
法家當皇帝的話,看看秦二世,就知道了。
墨子不瞭解,不敢亂說。
其他的也不瞭解,暫時不提。如果要大秦綿延長久。可以參考西漢初期的做法。
始皇帝和下一位皇帝總體策略安內攘外。對待敵人像冬天一樣寒冷,對待民眾像春天一樣溫暖。內部敵人和平演化,不能和平解決的,斬草除根。
幾十年後,慢慢削弱法家思想,轉為儒家或者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