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背景1對方素未謀面2自己無礙3無緣無故限制條件:不可復仇,因為這個人你可能永遠也找不到了

17

心理

回覆列表
  • 1 # AG超玩會馬哥夢淚粉絲

    1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意識到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並不總是一種美好、簡單和純潔的關係,太多時候,它充滿傾軋、陰謀、剝奪、欺負等負面能量。所以,如何在人際關係中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時候,我們說的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學會建立與社會良好互動的過程,而人際中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如果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它就更容易成為被欺負、被傾軋和被霸凌的物件。

    壞人們總是在尋找一些可以下手的人 施壞,而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人無疑就是他們要尋找的物件。

    那麼人際中的自我保護能力究竟是什麼?

    顧名思義,自我保護能力就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能力,就心理學意義上來說,人際間的自我保護能力跟一個人在人際中能建立清楚的人際邊界的能力有關。如果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無法建立清楚有效的人際邊界,或者根本沒有人際邊界的意識,那麼他就容易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就跟一個人的面板一樣,具有抵抗外界入侵,隔絕一些不好傷害的功能,缺了這道屏障,個人就無法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哪些事情是別人的,哪些事情是我應該處理的,哪些事情是應該別人負責的,哪些感受是我應該有的,哪些感受是外界強塞給我的我可以不要的。

    當一個人不能對外界強塞給自己的感受有基本的判斷時,他就缺乏建立人際邊界的能力,俗話說的被人牽著鼻子走,容易被人玩弄。之所以被人玩弄,是因為自己的領土缺少邊界,容易被別人闖入,主宰自己的意志。

    而玩弄別人的人之所以能闖入你的地盤玩弄你,是因為他看穿了你沒有自我,缺乏邊界,也就是俗稱的沒腦子,讓你幹嘛你就幹嘛,說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所以你就被欺負了,玩弄了。然後你受傷了。

    2

    為什麼有的人缺少建立人際邊界的能力?

    心智不夠成熟的人會缺少人際邊界建立的能力。所謂的心智不夠成熟是指對社會和人際的認識不夠深刻,人際經驗和社會閱歷非常少,這一般跟父母的教育和人際經驗有關。因為對社會和人際的認識,很多都來源於父母間接傳遞的間接經驗,父母與人打交道的方式一般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常常看見一個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父母,其孩子從小可能就具備了處理人際關係的經驗;相反的是,一些父母自身的人際交往經驗就不足,沒有發展出成熟的心智水平,那麼他們就無法給子女提供有效的可供使用的人際交往模板,也就無法幫助子女建立人際邊界,甚至從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當然除了父母自身心智水平的問題,家庭存在的其他問題,孩子天生的個性差異等等可能也是導致一個人缺乏建立人際邊界意識和能力的原因。但不管原因如何,一個沒有建立起足夠人際邊界的人,他背後的心智一定是不成熟的。

    成熟的心智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即一個人要明確認識到自己是誰,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特點是什麼,內心有一個篤定的核,這個核是不管外界如何變化,它都會是穩定存在不動的東西,類似於一種心理的“錨”。

    不要小看這個“錨”,這個“核”,有了這個“錨”,這個“核”,一個人才會心理狀態趨於平和穩定,才會有多餘的精力去分析外界的變化,才會知道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對外界的反應,才會在任何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瞭解到自己需要什麼,底線是什麼,可以互換到什麼。而如果缺少了這個“錨”,一個人對外界的反應基本就是本能反應,他無法洞察別人的動機,也就是說,如果別人要讓他哭,只要做出可以讓他哭的事情,他就真的會中招,真的會哭。

    這就是被外界操控,也是人際間的欺負、霸凌之所以會發生的條件。

    3

    沒有自我的人最容易被外界操控。沒有自我的一個常見表現就是缺乏安全感,內心不篤定,你會向外界傳遞一種“我很不安”,“我不夠安定”的資訊,為了平息這種不安定感,你會過度看重人際評價,過度依賴討好別人,因為你不確定自己究竟是好的還是壞的,你時刻需要別人給你確認反饋,並且時刻擔心受到不好的反饋和評價,為了確保別人不會對自己不滿從而給自己壞的反饋和評價,你時刻關注別人,討好別人。

    但是遺憾的是你越傳遞這種“我很不安”“我不夠安定”的資訊,就越容易引來別人的侵犯,那些人際關係中積累了大量陰暗能量的人,急需要甩掉自己內心的暗黑能量,而你就往往被選定當做他們處理自己負面能量的替罪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為熱衷於欺負別人,因為欺負別人能平衡自己內心的負面能量,幫他恢復自己不夠好的心理認知平衡,通過欺負你,他把內心陰暗的感受不好的東西甩出去了,而你成了這些不好東西的承受者-------一個替罪羊。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這種事情交替出現,一個反覆遭受被欺負事件的人,會嚴重的損害到他自我的發展,在本就沒有建立清楚自我邊界的前提下,他的自我認知會更加的蜷縮,更加的不安,更加的缺乏安全感,長成所謂的“包子臉”,他對於人際間的掌控就會越來越弱。

    厲害的情況下,一個人可能會走向抑鬱,自閉,變得越來越孤僻。

    成年人的孤僻和自閉不過是一種個人自我保護的策略和鎧甲,透過一個穿著鎧甲的人,你就可以知道他以往的經歷中發生過什麼,從而讓今天的他依舊帶著歪曲的自我認知生活。這種方式彆扭但也算的上有效,因為它至少保證了一個人可以生存下去。

    4

    如何建立有效的個人邊界?

    個人邊界的建立跟早年的母子關係關係密切。從自體心理學上來說,做嬰兒的時候,你最要一個客體來讓我知道我是誰,這個客體像一面鏡子,藉由跟他的互動,嬰兒得以確立自我。

    如果一個人早年客體喪失,沒有這面鏡子,等他長大後,他就會拼命地去尋找這面鏡子,以好確立“我到底是誰”“我是什麼樣子的”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知道,媽媽是孩子早年最初的那面鏡子,但如果一個媽媽自身的自我認知就不健全,她自我的認知都是混亂的,缺乏安全感的,她扮演的鏡子映射出的嬰兒形象也必定是不穩定的,這樣的孩子即無法建立清晰的自我;還有一些媽媽,缺乏理解嬰兒感受的能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強制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不理會不關注孩子真正的氣質特點,這樣長大的孩子,內心的鏡子也是混亂的,他內心往往有兩個聲音,一個是在他早年,媽媽內化進他內心的要求的聲音,一個是他自己感受到的世界的聲音,這兩個聲音常常無法一致,彼此衝突和打架,這樣長大的孩子他的首要問題是確認哪個是真正的自我,所以他的邊界也是混亂和模糊的,因為自我是分裂的。

    這兩種孩子都沒有找到自己內心的“錨”和“核”,這就註定了他們之後的任務還是去尋找這個“錨”和“核”,而不是發展其他的心理能量。

    青春期的社會化是人建立個人邊界的第二個契機,如果這個時段的人在外界得到了足夠多的滋養和接納,來幫助他探索,那麼他是可以更正一些嬰兒期沒有 建立好的自我認知的。但同時意味著,這個階段也容易惡化早期就沒有建立起的自我邊界。社會化是一個持久的需求,他跟一個人的心智成長密不可分,如果你的心智不夠成熟,那麼你始終就需要去被迫完成這種成長的任務。即便你40歲了,20歲的心理需求沒有完成,那麼你40歲的時候會依然需要去完成20歲時延遲的心理成長。

    但是即便你現在沒有建立好良好的個人邊界,一旦你認識到了這是個問題,就是個很大的進步。在心理諮詢中的一個規律即是:覺察即治癒。這跟成長的規律是一樣的,一旦你意識到這是個問題,那麼發展出對這個問題的應對解答方式就容易的多了。一旦你理解了為什麼你會過分在乎依賴別人的外界評價,你就會在後期的生活中不斷調整自己,直到建立合適合理的度,而不至於像沒有面板一樣,任由外界的刺激對你施加影響。

    一個最基本的心智認識即是:你需要認識到人際關係不過是一種交換,每個人都需要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想從別人那裡換取什麼。你不能幻想大家可以共體共生生活,每個人由於個體先天和後天差異,看待事情,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不一樣的,千差萬別的,所以你不能指望別人會理解你,為你處理問題,更要意識到因為別人都不可能瞭解你,所以他對你的那些評價很大可能都是不準確的,因此你無須過於依賴外界評價。

    也就是別人的看法自己聽聽知道就好了,具體是怎麼回事,還要自己分析,自己判斷,自己為自己負責。

    即便這個人是你的父母,你的媽媽,你們也是不一樣的,而不是共生的,可以共用一個我的。如果你能意識到你和媽媽的區別,即便你和媽媽也要彼此處理各自的人生,那麼相信你跟別人的邊界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具體的一些應用建議可能是:找到你自己,你是誰。這個自己和誰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包括你的父母、伴侶都無權沒有能力比你自己更知道你自己,這意味著你要接納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別人的聲音,你要尊重自己,捍衛自己的權利,而不是把自我掌控自己的權利拱手讓給別人,或者指望別人會幫你掌控,為你出主意,為你負責。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為你負責,除了你自己,也不會有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的人。這就意味著你要消除掉自己依賴別人的幻想,依賴別人就是輕視自己,因為你內心相信別人比你有能力,有能力到可以處理你的問題。(很多孩子之所有這種幻想是因為有一個溺愛包辦型的父母)

    世界的真相明明就是你所依賴的那些人他們明明連自己的問題都處理不了,又怎麼可能處理得了你的問題,明明他們連自己的人生都處理不了,又怎麼能負責得了你的人生。

    你之所以建立不起人際的邊界,無非就是缺乏強大的自我力量,當你不再弱化自己,美化別人的時候,這個力量慢慢就會自己浮出水面。自我的掌控感本身就是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前提是不要再弱化自己,相信自己,那些你不安的別人也會不安,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苦惱,別人並非你想的那麼強大,你也絕非你認為的那麼弱小。

    安全感這事悟到了就很容易,個人邊界的建立也是,由此之上,才會有人際間的自我保護能力。

    說白了無非幾個字:停止向外界尋找保護神的幻想行為,自己要完全為自己負起責任來。無論外界如何,你首先要討好和在乎的是自己。

  • 2 # 心理諮詢師張圓

    從心理動力學分析來看,想要調節自己無辜委屈難過的心情,我們就要追溯早年經歷,是否對方的言語表情態度,讓我們回想起小時候某種對我們觸動很深的人?事?物?若是我們能夠回想起那最初引發我們被人欺負的感覺的具體人和事件,那麼我們就若有所悟地知道,現在觸發我們感覺被欺負的人或事,其實並不是這人和事的本身,而是我們最初的情緒的泛化。

    希望我簡短的回覆能夠緩解您被欺負後的難受心理狀態,祝您健康生活,開心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摩托車能在異地掛新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