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田龍專欄

    簫,又稱洞簫,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以“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兩種類別。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相傳為舜所造。豎吹。現今所稱“簫”,指單管簫。

    唐代以前指多管“簫”,即“排簫”。單管簫的管體一般呈圓柱形,通常有6~8個側指孔,吹奏時,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簫為每管一音,無側孔。排簫的稱呼最初見於唐代趙璘的《因話錄》,《元史》中正式稱多管“簫”為“排簫”。現今單管簫,稱“洞簫”。《通典·樂器》引《世本》:“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

    今之單管洞簫,唐代以前稱“笛”,宋代稱“簫管”。古簫(排簫)有大小之分,大簫稱“言”;小簫稱“筊”。簫的大小也以管數多少來區分,管數多則為大簫,管數少為小簫。《廣雅·釋樂器》:“簫,大者二十四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漢唐以來的石刻、壁畫以及墓俑儲存了許多吹奏排簫的形象。排簫的種類繁多。從管數(也稱“彄數”)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餘種。從形制看編管參差排列如鳳翼,有呈單翼狀的;有呈雙翼狀的。從製作材料看,排簫除竹質外,還有骨質、石質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質排簫實物為曾侯乙十三管排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簫實物為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簫,用整塊漢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約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宮遺址的商末周初長氏貴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簫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實物,距今約3000年。

    簫的起源有二說。

    一說,出自“籟”。《莊子·齊物論》:“女(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Teana。”晉·郭象注:“籟,簫也。”

    二說,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龢言》:“龠字既象編管。”籥古字為籥龜。

    《集韻·平簫》:“簫,或作籥龜。參差象鳳之翼也。”唐宋時期的排簫因應用場合或樂種的不同,衍生出“燕樂簫”、“鼓吹簫”、“教坊簫”、“龜茲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國外,清樂、西涼、龜茲、疏勒、安國、高昌、高麗、燕樂等部伎都採用了排簫,足見它在當時宮廷音樂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認為,單管簫出自羌中,四孔,豎吹。漢代也稱“羌笛”,簡稱“笛”。後經京房加一孔,為五孔。漢至唐代一直把橫吹和豎吹的兩種有側孔邊稜音氣鳴樂器統稱為“笛”。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為之注云:‘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長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融所賦者。”

    魏晉時期,豎吹的單管簫已有六孔,仍稱“笛”。故在此以前的豎笛和橫笛常被後人相混淆,為了區別比兩者,樂家常稱排簫為“古簫”。宋·朱熹《朱子語類·樂》:“今之簫管,乃是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直至宋元以後才逐漸把排簫、洞簫、橫笛三者較明確地區分開來。依製作材料來分,有竹質(紫竹簫)、陶瓷(德化瓷簫)、玉(白玉簫)、金屬(鐵簫)、紙質(紙簫)等。

    早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即流傳千古的《梅花三弄》),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清代,清《律呂正義後編》記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後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的彌補曾經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