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啞者或已成翁

    我可能會這樣寫:

    “我是由貪吃而總不能自制,就這樣死掉的。”

    佛教說“六道輪迴”;若為真實,我應該是從餓鬼道里投胎來的。

    我生性貪吃,嘴裡不可以沒有東西;身旁沒有零食,筆頭也要拿過來啃啃。

    窮困的時候還好;好吃好喝的機會,每年不過幾次。

    三、四十歲還在學校之時,記得有一次,與趙書記等人,去柯橋搞一個社會調查,住了幾天;飯菜很豐盛。

    他每次吃完了飯、放下了箸,總要對我說一句:

    “你慢慢吃,我們等你;不要緊的。”

    他知道我人窮而又貪吃,很同情的;我至今還會念想起,他有體諒別人的胸懷。

    離校外出了以後,忽然從某一年的春天開始,竟然有人請我吃飯了。

    他們也總是說:

    “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幾道海鮮;你我又不是外人,用不著顧慮小節,一時吃不完,就帶回家去吃。”

    僅僅吃了幾年,就吃出了三高,吃出了痛風,還吃出了寒溼症狀。

    頭前年回了單位,食堂已經搞得很好了;又改為自由取食,海鮮總是多多。

    我知道自己貪吃,又不能自控,就限定了每天只去食堂,吃一次中飯或者晚飯;不料想,每一次都是不由得多吃了些海鮮,就於不知不覺間,米飯也就多吃了一兩碗。

    於是,經常又會是這樣的景狀:

    半夜裡,仍不能睡,胃不舒服;腰也酸,背也脹,弓著身就伏在被窩裡,服“三九胃泰”也總不管用。

    查“讒”字,從“食”,本義是“狡兔”,善於奔走;人為口腹之慾,不惜多方奔走,所謂“為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

    造字的古人或許認為:饞嘴的人,為了吃,不會懶,就會象是一個“狡兔”;而我卻偏又很懶,吃飽了就不愛走動,加劇了積食的後果。

    醫生也總是說,你應當節食的,你要多走動的;偏偏我的意志力,這時卻也變得很弱了——懶、貪吃、意志弱,三者形成了惡性迴圈。

    年輕時讀過一個俄國小說,寫一個胖子喜歡整天躺在床上,看書、吃零食;他也下過決心去外面多走,卻不能持久執行。

    那個時候,我還不理解,現下可是全都明白了:這人喜歡臥床,懶得動一動,逐漸失去活動力;久之,意志力也就隨之逐漸減弱,乃至於變得沒有了。

    小說寫這個胖子,後來下了決心去結婚;可到了結婚的前一天,又嫌這個結婚,也真他媽的麻煩,就乾脆取消了婚約。

    我的體態不算胖,貪吃與懶動的程度,也還都沒有到了這個胖子的程度;近年以來,也在進行中藥調理,然而,總是任性而為,即使有過什麼計劃,也不會實行。

    或許終此一生,由種種的因素,只能選擇獨身;也如這個胖子一樣,孤獨早已是註定的命運了。

    又想起了蘇曼殊;他雖然作了和尚,仍饞,34歲之時,竟死於貪吃。

    據陳去病回憶;有一次,他買了一包栗子與曼殊共食。

    曼殊吃出了興致,就不聽“栗子吃多會腹脹”的勸阻,趁他睡著後,又去買了幾包,獨自吃完;終而吃到了腹脹,呻吟到第二天天亮。

    我有太多次的經歷,也與曼殊類似。

    曼殊嗜糖食,自稱“糖僧”。

    他最後一次住院,是在上海的寶隆醫院;本忌糖類之食,他卻偷吃不誤,以致腸胃病加劇,死了。

    死了,床下、枕邊,找出了不少糖紙。

    包笑天曾作打油詩調侃:

    “松糖橘餅又玟瑰,

    甜蜜香酥笑口開;

    想是大師心裡苦,

    要從苦處得甘來。”

    陳獨秀則分析他是厭生,“其實正是實行他的自殺政策”。

    我心裡也難免會時常有點苦澀;不過,多能自我開解,總體上還算樂生。

    可在天性上,卻毫無意志力;行事只憑一時的興起而不能自制,成為此生致命的弱點。

    現年六十一歲,腸胃功能已大不如前了;多年以來每為貪吃所苦,竟然無有對付的辦法。

    怎麼才好呢?我還想活著。

    假如不想再活著,就該提前寫這樣的一個遺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 X27pro的拍照能力和紅米note7pro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