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葉子與水的媒人

    我覺得首先是要尊重,還有嘗試去懂父母對你的要求,或許未必你想過的生活就是父母想給你的,完全遵循父母的意願而違背自己,未必就是孝

    多些陪伴,多些理解,當你學會懂父母,多為父母做些事,我覺得這是孝的根本

    理解了孝,不孝就容易被理解了!當他們記憶開始衰退,行為開始緩慢,開始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時,請把他們當成孩子

    不要把父母忘了,不要以當他們還是一個處於人生巔峰狀態來對待他們,因為他們都開始老了!

    百行孝為先,懂得怎樣尊重父母,也就懂得了如何尊重自己的愛人,朋友,同事!

  • 2 # 法號如去

    得看你在哪個地方,在國外,你可以隨便叫父母的名字,在中國會說你不懂禮貌,說你不孝!舊社會留下來孝文化,主要的是孝順,要的是你順從父母,說明了就是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框架裡衍生出來的順從!現在社會依然還是有很重的這種觀念,並且是刻在人們的骨子裡的,什麼時候人人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那你會發現孝不孝都只是口頭上的東西,人和人之間尊重平等才是正途

  • 3 # 助力改變命運

    孝,是指子女需盡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操心。孝既能讓長輩從物質上得到享受,又能讓長輩從精神上獲得愉悅。腰纏萬貫的子女縱然使長輩吃遍山珍海味,穿金戴銀,但是整天讓長輩整天愁眉苦臉、以淚洗面,這也不叫孝;一貧如洗,沒有什麼物質讓長輩享受,但是聽長輩話,不惹他們生氣,讓他們整天樂呵呵的,這就是孝。不孝,既指物質上不贍養長輩,又指精神上給長輩造成創傷。

  • 4 # 詩文一刻

    孝文化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孝的標準和要求是不同的。另外,要給什麼是孝、什麼是不孝強行下定義,這也有點困難,我們只能從有關典籍記載或是民間風俗中窺其大概。

    我們就舉例來看看古人對孝與不孝的看法以及與今人存在的一些差異吧。《論語》中經常談論孝道。孔子曾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父親健在時要觀察身為人子的志向如何,父親死了就看他的行為有沒有在一段時間內違背父親的做法,如果沒有就是孝子了。我們今天的人一看,這是啥標準?現在都是提倡兒女的獨立人格的,兒女做出一番事業,不一定要遵循上輩人的路子,這也是具有開創精神的體現。但古人就比較重視家承,這也是農業文明的特徵,也不能說好不好,但時代變了,孝就不一定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了。

    當然,有一些標準古今還是一樣的,體現出來的人之為人的終極關懷。例如,《論語》裡面還記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子游向孔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的人啊,都說能夠養活父母就是孝了,但這種最低的要求連作為獸類的狗和馬都能做到啊,如果不對父母恭敬,又怎樣跟禽獸們區別開來呢?孔子的話說的太對了。放在我們今天也行得通。孝敬父母,不是每個月向家裡匯款就能說是孝的。物質方面做到了,更要在精神方面有所提升。對於出門在外的人,要經常回家看看,多跟父母聊聊,這才是真正的孝。像那首歌《常回家看看》所唱的,父母是不圖兒女做出什麼大貢獻的,一家人能歡歡樂樂地團聚一刻,平平安安地活著就夠了。這也是真正的大孝。

  • 5 # 妖猴399

    首先說孝: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從小便接受教育要孝順父母,尊老愛幼,<弟子規>中也強調“首孝悌,次謹信”把孝字排在第一位,從這裡看報還父母、尊敬兄長為孝。<詩經>裡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是天罔極。”父母對於孩子的恩情是欲報不盡的,要想做到孝在上要敬養父母,在中要和睦兄弟姐妹,在下要愛護好下一代,此為孝也。

    再說不孝: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看來沒有子孫後代是為最不孝,

  • 6 # 狗崽吳

    作為子女孝順長輩除萬不得已(如長輩因病臥床需要照顧)外,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把工作做好,把孩子教育好,是最實際的孝。正常做長輩的都希望自己的後代過的好,有出息。而順是孝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實現長輩的願望就是順長輩意,是最大的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七個多月,出牙沒按順序,正常嗎?你們寶寶有沒有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