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園丁楊
-
2 # 逆風de蒲公英
孩子對父母說話態度無禮,多發生在孩子進入少年時期以後,它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方法不適當,會造成孩子的厭煩情緒,在與父母說話中這種口氣自然會表露出來。
原因二:有些父母和孩子說話時,常不知不覺地用了你真笨這樣的語言,在孩子面前談論他人時,也許會說他呀,最令人討厭等,這些話被孩子慢慢地學會了,並用以評價父母。
原因三:孩子年齡小時,父母是孩子崇拜的物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學到了許多知識,其中有些知識父母往往不甚瞭解,當他們有問題時,父母有時無法提供準確的答案,孩子可能很失望,也很煩躁,此時有可能出言不遜。
原因四:孩子的話使父母覺得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但他可能絲毫沒有感覺到,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說話時要考慮別人的情感。
原因五: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因此對他們不禮貌的言行往往不加制止。結果在孩子心中父母缺少尊嚴,導致他對父母的輕視無理。
原因六:與環境有關,寶寶不懂禮貌、說髒話與環境有關。髒話在寶寶眼裡,並不是髒話,甚至覺得好聽。即便他們知道不好聽,也沒有意識到說髒話是不文明、不禮貌的。
原因六:家長管教不嚴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有著責無旁貸的教育責任。孩子從呱呱墜地,眼前面對的就是人生的一張白紙,如何走好每一步,需要父母精心進行引導。但中國父母多數關注的只是孩子的健康和成績,對於那些最基本的與人友好,關心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見到他人主動打招呼,見到長輩主動問好等樸素的道德準則,從不向孩子提起,甚至放縱孩子的錯誤。孩子是無辜的,父母沒有盡到自己的教育職責。對於道德準則父母不但要自己做到,而且要反覆教育、教導孩子熟記於心,因為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同時,作為父母還要教育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分清對錯,不能信奉“樹大自然直”的古訓,這其實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也是一種失職和逃避。
原因七:家長沒做好引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明確告訴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能眼睛光盯著孩子學習的進步,應認識到培養孩子成人更重要。要從日常生活中加強孩子熱愛他人,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有責任感,不歧視弱勢群體的教育。家長要引導孩子明辨是非,愛憎分明,見到長輩、老師主動問好;把關心他人當作每一個社會人的責任和美德。
原因八:社會的責任,人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的薰陶和影響,特別是對於年齡小、未懂世事的孩子影響更大,作為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承擔起教育、引導孩子成人的責任。因為我們都是家長或會成為家長,不能抱有“不是我的孩子,與我無關”的想法。孩子是看著成人的一舉一動長大的,大人的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只要我們舉止文明,講究公德,關心他人,愛護公物,孩子也會變得有修養。全社會聯起手來,為了孩子的未來讓我們共同擔當,把教育孩子當作一件重要的大事,盡其所能,從自身做起。
糾正孩子對人的無禮的辦法
辦法一:認識領悟療法。告訴孩子人無禮時別人感受,覺醒自己無禮將帶來的不良後果。
辦法二:關心孩子,互相尊重。要想讓孩子尊重自己,自己也要尊重孩子。教育孩子不能簡單粗暴,即使批評孩子也應心平氣和採用文明的語言,明確指出孩子錯在何處,更不要出言粗魯,籠統責罵。
辦法三: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父母平日要做到語言美,不用文明的話開玩笑,也不在背後惡語傷人,尊重他人,以免孩子形成不好的說話習慣而不知這樣會傷人。
辦法四:積極進取、自我提高。一個有知識、有能力並富有進取精神的家長,才能真正贏得孩子的尊重。
回覆列表
孩子說話不禮貌,受周圍因素影響大,孩子年齡偏小,沒有判斷對錯的能力,模仿能力強,周圍的人說什麼,做什麼,他都是充滿好奇,所以會去學習,會去模仿,六歲以前的孩子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在這個期間,養成一個好習慣,爸爸媽媽以後也省心,所以,當孩子出現說話不禮貌的情況,家長就要留意,孩子是從哪裡學會的這些話,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並且適當的遠離這個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