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子羽品歷史
-
2 # 朱八戒CC
漢朝以孝治天下,形成於漢武帝時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就成為大漢王朝的治國綱要,成為上層貴族的意識形態。漢朝的以孝治天下,讓中國的孝道文化走向正統而延續至今,也讓漢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最強大盛世的封建王朝。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一個人應有的品質。敬重父母是子女的義務,為父母養老送終,是子女的一份擔當和職責。子女對父母的盡心盡孝,既讓父母感到幸福,又為下一代做出了榜樣。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就有了百年的興旺。
國是千萬家,皇帝貴為天子,至高無上。身為一國之主,天下蒼生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只有千家萬戶的興旺穩定,才能夠國泰民安。所有的百姓必須象對待父母那樣效命於朝庭,盡忠於皇上。唯有每一個的盡忠盡孝,才有著國家的強大和盛世。
大漢王朝的歷代統治者,就是緊緊抓住儒家思想的忠孝節義,用以教化萬民,用以治理天下。正是因為有著千家萬戶的孝敬,才帶來了那個時代思想文化的進步,才有了農業的穩步發展,手工業的興起旺盛,商品經濟的大流通,大繁榮。
正因為漢朝的以孝治天下,才有著那個時代的輝煌與盛世。
-
3 # 逛一逛3
漢朝以“孝”治天下,根源於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宗法宗族社會。西周時期傳統的宗法分封制中就孕育著家國一體、統一的文化基因,奠定了秦漢大一統的歷史文化基因。
西周成為了歷史,而宗法制卻被秦漢開創的帝制時代所繼承發展,並延續兩千多年,影響深遠……
歷史上任何一個民族都講究孝道,孝順父母是作為整個社會倫常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國更是有著講究孝道倫常的傳統文化,但是世界上也唯有中國是把孝道作為倫常終極理念的社會。
漢初,吸取秦亡教訓(輕罪重罰,連坐族誅涉及面廣),實行道家的黃老之學,深受其“德”的影響。儒家思想等也趁機復興……
尤其是漢文帝時期,從法律層面上,大力推崇孝道。(罵父母,在秦朝是不犯罪的,漢朝開始列入刑法)……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官方哲學,儒學的教化優先,德主刑輔,三綱五常等倫理綱常,得以佔據主流思想。
漢朝統治者,從法律層面規定“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最主要的是從以下三個層面維護“倫常”:
忠——維護君主的權力——維持專制國家的既得利益。
孝——維護家長的權力——獲取社會既得利益者的支援。
義——基於上下級擬製的血緣關係,基於長幼、平輩之間擬製的血緣關係。
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宗法家族、家庭,中國法律是建立在宗法家族、家庭基礎之上(西方的法律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之上)。
從漢朝開始,歷代統治者都宣稱以孝治天下,就是為了獲取中國社會最廣大階層——既得利益者家長們的支援和擁護,才能維持自身統治。這也是忠和孝的有機連線點……
漢至清朝的統治者,通行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原則,從法律層面上,規定了違背孝道的十惡不赦之大罪,強調忠孝為上。……
由此,形成獨特的孝道法文化現象,也(更)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孝道作為倫常終極理念的(帝制時代的)傳統社會。
回覆列表
首先必須瞭解儒家的孝道,才能瞭解後來的以孝治天下。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秩序,必先穩定家庭,而穩定家庭的核心就是樹立父母家長的絕對權威。其後的儒家大師曾子、孟子等對孔子孝道的思想進行進一步發展和補充。曾子認為孝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將孝放於至尊的位置,並且將孝道和忠君聯絡為一體。“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這樣,忠也納入了孝的範疇。
劉邦建立漢朝後,以道家黃老之說為統治思想,無為而治,修身養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建立太學,儒家思想才真正成為漢帝國統治的指導思想和意識形態。後來才慢慢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說法。不僅將“以孝治天下”落實在具體的法令政策上,還成為選拔官員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