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西海高效學習法
-
2 # 答題百科
這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審問犯人,都難以做到這一點。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保留一些自己的想法。父母和孩子從小做朋友,互相信任,孩子能把想說的說出來,就足夠了。
-
3 # 嗨皮的爸爸
很可能家長可能覺得這件事情該這樣做,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做法。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家長可以給孩子建議,但不要給他做決定)。哪怕是相同的決定,如果它不是來自家長的指令,而是來自兒童自已的意願,他會更意去執行。
-
4 # 淅爸育兒記
這個命題...有一個大前提:父母所說的確實是對的,例如要好好學習,例如不能知法犯法。
古人誠不欺我: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作為家長,我們能給孩子傳授我們的生活經驗,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有些道路我們已經走過。我們希望孩子能聽從意見,不要去趟我們已經驗證過的坑。
可凡事不能講究個經驗,有些坑,必須親自去趟。
舉個例子,在學校裡,老師已經無數次講述同一個知識點,講解了無數次的錯題、難題,但為什麼總有學生在不斷躺這些坑?原因只有一個:缺乏體驗感。
書本、言語,所帶來的只能是虛無的經驗之談,脫離了實踐(躺坑)就只能是無根之萍。
再舉個例子,熱水壺。幼兒看到熱水壺冒煙,非常感興趣,成人告訴孩子那很燙摸了會受傷。可你會發現,無論怎麼說,孩子還是想要去摸一摸。因為孩子不知道“燙”是什麼感覺,更不知道會受怎麼樣的傷。
要求孩子聽話,底層邏輯是獲得孩子的合作家長們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明明這個事情就必須這樣做才對,但是孩子就是不聽。
可反過來,為什麼孩子要聽咱們的?因為我們是父母?
不管家長承認與否,從呱呱落地開始,孩子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權力選擇自己的人生,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做自己的決定。
兩個獨立的人,相處之道在於尊重,否則就會帶來兩個人之間關係的惡化,當關系惡化,誰還會聽你說呢?
我們只是想要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讓孩子順應我們的意志行動。在任何事情上,我們能給孩子建議,如果希望孩子接受這個建議,除了言之有理之外,還需要尊重孩子。
打個比方,馬雲跟咱說996是必須的,事實上也沒錯,如果你不努力拉業務,就會被努力拉業務的同事擠下來;如果你不努力拉業務,那麼公司就賺不到更多的錢,然後就沒錢給你加雞腿...(此處不奉承996,只是事實闡述);
這就和我們告訴孩子必須要努力學習一樣,你學習呀,不學習以後就沒法選擇了。
同理,和996一樣,有些不需要996一樣可以賺更多的錢,有些孩子並不需要多少學習就可以獲得好成績,好人生。那是天才的行為,但這個世界上99%是庸才。
聰明的老闆,會收買人心,懂的管理之道;同理,聰明的父母,會重視親子關係,懂得和孩子的相處之道。
照我做的做,而不是照我說的做“照我說的做!”和“照我做的做!”,這是兩碼事。
前者是指令型,後者是榜樣型。那些坑坑哇哇的路線,確實不好走,但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手把手的跟孩子一起去走呢?在他遭遇和我們一樣遇到過的難題的時候,為什麼我們就不能作為一個輔助去扶起孩子呢?
仍然以熱水壺為例,當年我們一定也進行過類似的嘗試,可能我們的探索行為換來的是家長的訓斥、阻止,但最終我們透過自己嚐到了“燙”的滋味,而在這一個階段,我們最需要的恰恰是一個輔助。
對於孩子而言,我們過這個坑的時候,可能被燙得不輕,現在到了我們的孩子,是不是我們可以手把手拉著孩子去摸熱水壺,去感受這裡面的溫度,與孩子一同去經歷,一同去成長?
回覆列表
白費心機,當孩子長大了會有你一樣的問題。
他知道你是對的,但他更知道你總意為他是不對的。
有時候,孩子只想試試擺脫你的束縛有多爽。
要教會孩子分辨是非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