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諾馨寶媽說
-
2 # 璇璣綰綰
1
做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聽我們的話,把我們人生路上所遇到的坑,都儘可能讓孩子不去踩,殊不知孩子總會長大,不可能一直聽我們的話。
我家哥哥小的時候,屬於那種特別乖的孩子,我們凡事都是會尊重他的意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穿什麼衣服,我們都會問問孩子,有一次,室外30多度高溫,哥哥非要穿毛衣出門,婆婆急了,兩個人僵持在那兒。
我問哥哥是不是非要穿毛衣,哥哥很肯定,好吧,我同意,結果一出門,哥哥就拉住我,媽媽,我還是換回來吧。
我什麼也沒說,拉著孩子回去換了衣服,這時哥哥才告訴我,原來哥哥剛才覺得屋內的空調太涼,所以穿毛衣也不覺得熱。
有時候我們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接納和理解孩子。
2
在小巫《和孩子劃清界限》一書中寫到,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水性不佳的時候,必須確定自己隨時隨地能夠站起來、探出水面呼吸、岸邊或者泳道分離線隨手可及,我們心中才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敢埋下頭浮在水面遊一遊。
在淺水池裡熟悉了水性後,我們能在深水池裡遊而不感到慌亂。不過,最終的考驗還是在自然水域的浪濤裡,能夠自如地駕馭驚濤駭浪者,才算得上是游泳高手。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好比水對我們的挑戰——
當孩子小的時候,一切依賴於我們,我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掌控他的生活,就好像一灣淺淺的兒童池,清澈見底,水僅沒膝。
孩子大了一些,能夠自理自立,有了獨立的意志和思維,敢於反叛我們了,他變成了一座標準游泳池,水性不好的父母,很有可能嗆水甚至沉底兒。
3
孩子進入青春期,思維行動更加獨立自主,就好像自然界的水域,江河湖海,寬廣遼闊,深不見底,時有浪濤。
孩子能否從兒童池擴充套件為海洋,關鍵在於父母是否給他成長的自由。
著名教育家孫瑞雪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來以後,對孩子確實充滿愛意。但是在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後,這種“愛”恐怕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愛和自由》)
我們總希望孩子事事都聽從我們,好好學習,從不抱怨,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不是嘗試去理解孩子,而是試圖改造他,管制他。
要知道,養孩子不是養寵物,我們不能只愛聽話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成為寬闊的海洋,擁有自己的獨立和主見,父母就要逐漸放手。
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孩子就會喪失自我意識。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4
我們可以多給孩子講道理,請孩子遵理而行,如果孩子不認可,可以請他說出他的道理,如果他說得有理,我們就聽他的。
這樣,孩子漸漸地就能學會獨立思考,按理行事,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
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孩子才能自信、堅定地行動。這遠勝過一味去聽別人的話。
-
3 # 風言風語笑千金
我覺得想孩子聽爸媽的話之前可以想一想我們自己,大人也是小孩開始長的,孩子的爸媽一定要聽孩子爺爺奶奶的話嗎?如果不是,也不要強求孩子聽爸媽的話,對吧?作為父母當然想幫孩子掃清一切障礙,可是孩子小的坑不踩,一定會踩更大的坑。爸媽可以做的是:孩子面對問題了,幫助他一起分析利弊,然後告訴他接下來需要他自己做選擇,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來負責,就算最後他沒有把問題很好的解決,爸媽也只能安慰孩子,而不是埋怨他不聽話。希望對你有用。
回覆列表
我認為該聽時聽,不該時不聽。 該聽時聽是在父母說的對時,認真聽取父母話語中的知識點,並且父母在批評你做錯事時,不能頂撞,父母是生你養你的人,他們對你有大恩大德,是你這一輩子都報不玩的恩。
不該聽時不聽主要體現在父母做錯事時,譬如,父親認叫你去偷竊,這時,你就不能盲目地聽從,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你是一隻雄鷹,遲早要出門闖蕩,不能靠父母替你預知或父母替你做決定,這樣你一世就是一個傀儡,活在別人的手中。
我認為,對於父母的話,正確的意見應該多聽,錯誤的決定應該拒絕,要多讓自己做決定,成為出色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