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hichunchen
-
2 # 海潤溥濤
人性醜陋,古往有之,人性善惡,唯心自知,聰明智慧,大小之道,知取捨者,胃之智慧,知黑白者,即是聰明!醜陋的人性迷失在取捨之道,困惑在善惡之心,糾結在公私之處!
-
3 # 飄飄然我去也
人性的醜陋不外乎是貪婪、嫉妒、虛偽等等。普通人面對這樣的人往往會怒火中燒、針鋒相對。但有大智慧者,卻有他的應對之道,他們往往是以德報怨、以柔克剛,雲淡風輕、泰然處之。
我想講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舜的故事,舜的母親早年死亡,他的父親和繼母一家人對舜百般虐待,但舜依然沒有怨言,一心盡孝。後來,堯帝選拔賢才,選中舜當繼承人,並且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許配給了舜,使得一家人更加嫉妒舜。一次,他們讓舜到屋頂去修繕房屋,卻在下面放火想燒死舜,舜急中生智,將兩個斗笠做翼,從屋頂安然跳下。繼母們一計不成,又施毒計,讓舜下到深井裡去挖井,舜下去後,他們便朝井底填土,想活埋舜。哪知舜卻挖出了另一出口,安然脫身。
即便面對這樣的父母和家人,舜依然不計前嫌,對父母孝順,對弟妹友愛,他的德行感動了天下人,也打動了堯帝,最終成了一代天子。
第二個故事是戰國時期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藺相如為文相,卻在澠池會上大義凜然與秦王抗爭,最終完璧歸趙,給趙國立下了大功,歸國後被趙王封為上卿,位置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就不服氣了,他認為自己做為趙國將軍,出生入死,地位卻不如一個文相,就揚言說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聽說這事後,便推送有病不上朝,不與廉頗相見,即使路上碰到,也立馬躲避。於是身邊的人就認為藺相如太軟弱了,藺相如淡然地說道:“我連秦王都不曾懼怕,難道還害怕廉頗將軍嗎?我這樣做,是為了趙國啊,只有將相和,才能國家強大啊”
藺相如的一席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羞愧無比,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從此以後,他們齊心協力保衛治理國家,這就是負荊請罪的典故。
第三個故事是我很久以前看到過的一個民間傳說,說是有一家人,大兒和二兒媳婦比較愚笨,唯獨小二媳婦聰明伶俐,很得公婆喜歡,公婆便讓小兒媳婦當家。這樣就讓大兒和二兒媳婦不高興了,便想方設法地去陷害小兒媳婦。
一天,小兒媳婦煮好了飯便外出洗衣了,大兒和二兒媳婦便又往爐灶裡添了一把柴火,當小兒媳婦回來時,飯已經煮糊了。小兒媳婦看著灶裡的柴火和大兒二兒媳婦幸災樂禍的眼神,已明白了一切。她卻不動聲色,繼續往鍋里加了水,煮了一鍋稀飯,又烙了餅子端上了桌,對大家說,這幾天天氣太熱,我專門煮了鍋巴稀飯給大家吃,消消暑氣。她的寬宏大量讓大兒和二兒媳婦很羞愧,從那之後,便不再暗中使壞了。
所以說對待人性的醜陋不一定要針鋒相對,以牙還牙。不露聲色、淡然處之也是一種辦法。
-
4 # 羅爾斯正義
您說“打敗”,不敢苟同。
人性就是人性,它就在那裡,本身是具有可約束性的。個人認為,打敗一詞過於簡單粗暴,用力過猛可能會適得其反。
不過,要是講如何在保持足夠得“尊重與寬容”的情況下,讓我們人類過得更好,或許亞里士多德的“靈魂有序”理論可以提供一條思路。
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前提。人類有兩大基本慾望:求生欲與性慾,前者管生存,後者負責繁衍。(食慾、權力爭奪、賺錢、學習乃至暴力、奮鬥等等,都是求生欲得不同表達方式。美貌、打扮、性感、肌肉等等,都是性慾的變體)
其次,亞里士多德認為人不能僅僅止步於這兩種“自然屬性”——如果人能夠把自己的慾望自由、自主、自動地納入到理性思考的範疇,讓自己的行為與態度本能的同理性思考相一致,那才是真正的“人”。他把這稱之為“繁榮”與“美德”,或者叫“靈魂有序”——反之,就是“靈魂失序”。
第三,進一步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唯有自主的理性,人類才會像人類,才會活出一種極致的感覺,非畜類的感覺——這一種對人類思考能力得終極喜悅。
回覆列表
只有在平等、互相監督的法治社會中,人才會有理性有智慧,自我自私自利的人性才能透過利他利人利己的方式表現出來;在等級、單向監督的人治社會中,人既缺乏理性,又毫無智熨,自我自私自利的人性就會透過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但最終是害人害己的方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