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77841965427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研究狩獵的好時期,因為這個時期十分流行狩獵活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貧民百姓都喜愛狩獵,而且唐代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禮儀程式,從田場的選擇,時間安排,軍政行列,出獵方向,一直到驅獸,圍捕,發射都有嚴格的規定和周密的組織,這些都可以從《唐元開禮》中看出,"前期十日,兵部徵眾庶循田法……前狩三日,本司建旗於所田之後,隨地之宜……前一日,未明,諸將各帥士徒集旗下…….將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圍鼓吹……每驅必三獸以上,皇帝發抗大綏,皇帝既發,然後公王發……然後百姓獵"。

    因狩獵之風盛行,為唐朝詩人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所以便有了很多關於狩獵場面和過程,讚美帝王狩獵,以及描寫狩獵物件的詩詞,本文將以此來探討唐朝狩獵文化。

    唐朝狩獵成風

    唐人喜歡狩獵的風尚是受他們皇帝的影響,我們知道高祖,太宗是在馬背上奪取的天下,行軍打仗,狩獵行圍本自是英雄本色,而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因長期鎮守太原,而當時甘肅,太原一帶少數民族眾多,鮮卑族人,胡人,漢人雜居,因此形成了騎馬善射的粗狂民風,李淵長期居住此地,自然也受民風影響,鍾愛騎馬射獸,狩獵行為。因此狩獵活動成為當時社會上層的主流時尚,特別是當時的王室貴族對此趨之若鶩。

    據史料統計,有唐一代22位帝王中有相關狩獵活動記載的佔半數,其中尤以高祖,太宗,高宗,玄宗,武宗為典型代表。《新唐書》記載了唐高祖一生參加狩獵活動多達數十次,有時一年狩獵兩三次,而唐太宗在位期間,史書明確記載的狩獵次數多達二十多次,《唐會要》中就記載唐太宗認為"大丈夫在世,樂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給人足,一樂也;草淺獸肥,,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六合大同,萬方鹹慶,張樂高宴,上下歡洽,三樂也",可見唐太宗十分喜歡狩獵,並把狩獵中"弓不虛發,箭不妄中"體驗的感覺當做人生第二樂事。

    唐代已有正規且規模龐大的帝王"狩田之禮",這個不是簡單的娛樂活動,而是具有檢閱武備和操練軍隊的性質,所以帝王的出巡也被稱為"巡守",唐代政府遵循古制,進而形成了固定的狩獵制度,即狩田禮,這種狩田儀式一般是在冬季舉行,作為國家 一項重要活動,被納入五禮之一的軍禮之中。

    不光是皇帝,中下層人士的狩獵活動記載也很多,如《太平廣記》中提到"(劉眾愛)少時,好夜中將綱斷道,取野豬及狐狸等",而且不光男子,唐代女子也一樣喜歡騎馬射箭,韓偓《從獵三首》詩云"獵犬暗斜路,宮嬪識認旗,馬前雙兔起,宣爾羽林兒",花蕊夫人《宮詞》"日晚宮人外按回,自牽驄馬出林隈。御前接得高叉手,射得山雞喜進來",這些詩描寫的都是宮嬪,宮妓隨皇帝田獵,可見在狩獵的隊伍中始終有紅妝女子參入其中。

    連民間婦女,也有參加狩獵的,騎馬射箭不輸男子,如《宣室志》記載"太原王含者,為振武軍都將,其母金氏,本胡人女,善弓馬,素以獷悍聞,嘗馳健馬……殺獲甚多,故北人皆憚其能而推重之",貫休《村行遇獵》詩中"獵師紛紛走榛莽,女亦相隨把弓矢",由此亦可見狩獵在唐代婦女中已廣為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威納身上長出雜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