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清淺淺2017
-
2 # 鄉土老康
要看喝酒的場合而定,一般朋友歡聚,吃喝玩樂,不分你我。如果辦正事,酒桌上有主客位,有陪客位,喝酒要主次分明,有先有後,主客位座的都是長輩,必須遵重長者。
-
3 # 侯迦藍
儀式感,源自儀式,儀式源自禮。中國傳統文化領域有關於人際關係中“禮”的一些基本標準和規範,而儀式感就體現在儀式當中。
中國是一個以宗族關係為核心的人倫社會,所以在彼此的交往中,盤綜錯雜的血緣關係來構建禮的標準和規範的基礎,會有很多不同的“儀式”存在。
比如在飲用白酒過程中的各種“敬酒循序,說辭以及動作”規範,即為“儀式感”。
但是這種以宗族關係為核心的“禮數”正在被改變,普通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影響範圍更大,一部分在延續傳統社會之間普通人的禮數,但是也在吸納不同文化的“禮數”,也就是其它文化的儀式感,比如酒吧文化裡面的諸多“儀式感”。
而葡萄酒是作為外來文化,其儀式感也在逐漸滲透到餐桌宴請領域,當然混雜著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儀式”。
一部分儀式是出於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一部分儀式出於一種“氛圍”目的而需要“創造”。
所以,一個場合出於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還是必需的,而出於“氛圍”的儀式感就要根據自身的創造能力以及駕馭能力來酌情考慮。
萬一掌控不好就會適得其反,會傷及禮貌的那一部分儀式感。
-
4 # 豬豬妹的成長記錄
看喝什麼酒,和什麼人喝。
比如喝白酒,與家人朋友在家喝,一般很隨意,開啟就喝,邊喝邊聊。如果參加朋友婚宴的正式宴請,一般都會有開始的儀式感,祝福詞,開場啊都很正式。
如果喝紅酒,儀式感會比較重要一些。在家的話,精心佈置餐桌,換一個溫馨的桌布,桌子上擺一束鮮花等,都能讓喝酒這個事情充滿曖昧!
-
5 # 大嶺漫記
我喝酒最喜歡的是幾個好友相聚,隨意地嘮嘮嗑,吹吹牛,想喝多少喝多少,無拘無束。我最煩的是非常莊重的酒場,尤其是招待上級領導或迎接檢查團的酒場。在那樣的酒場上,都有純粹的目的,座位有說道,說的話有講究,喝多少不是自己說了算,甚至你自己都沒有權利選擇中途退場。那種酒喝的就是一個累。身體累,心更累。
-
6 # gogo蒲公英英
喝酒要不要有儀式感?似乎挺難答,因為,對於儀式感的定義並不同一,不過,從儀式感是一種特定的氛圍來說,喝酒的確要有儀式感!
首先,從酒的源頭起,就與儀式感密不可分,酒與最早的祭祀相關,祭祀是古代中兩件大事之一,有相當的禮儀規矩,無論是國祭家祭都有儀式,也就有儀式感。
其次,在酒文化的傳播中,酒成了不可或缺的飲品,也成了很多不同場合下的必有之物,甚至被稱之為‘無酒不成席’,或逢年過節,或家庭聚會,或好友相逢,或知己小酌,或獨飲自樂,或陣前誓師,或勝後歡慶,酒,是不可少,儀式各不同,儀式感也相應各不相同。
再次,在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浸潤中,酒文化與酒香同在,儀式感也隨酒而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論出征前凱旋後,還是家人團聚或親友相逢,酒在禮儀在,儀式感也在,當然,飲酒不止這些場合,更多的是自家或飯前或睡前或心情喜樂哀怒而獨飲,雖沒有和李白一樣舉杯邀明月,但也都有各自的飲酒習慣和個性特點,哪怕只是一方炕桌一盤最簡單的下酒菜,也是一種儀式感,一種個性化的品酒生活。
從這一含義說,喝酒還真有儀式感!多少年前在一城市去飯店吃飯,正吃著進來一老者,信步到案前,向店家買一杯酒,倚在案前,一不點菜,二不買飯,舉杯慢飲,眼觀窗外人流,如同李白賞花品酒一樣自然,如同賓客面對山珍海味一樣陶醉,飲後一抹嘴巴飄然而去。看樣子是常客,相對於老者而言,天天能在這喧鬧的酒館飲杯酒,自然是一種他所樂有的享受!
回覆列表
儀式感並不適合所有人,而是適合特定場合。
比如專業的品鑑會和學習過程。
對於愛喝葡萄酒的人,真正溫馨舒適的引用環境比儀式感更能激發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