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杰哥的vlog
-
2 # 硬體有多硬
一般來說,家用的臺式電腦只有這兩種型別的硬碟。
還有一種硬碟是混合硬碟,在機械硬碟的基礎之上,再增加快閃記憶體顆粒,將電腦經常訪問的資料存在快閃記憶體上面,已達到提速的目的。不過這種硬碟比較小眾,其成本不算低,但是遠不如裝兩塊(固態盤+機械盤)來得實在。
硬碟的區別機械硬碟,就是所說的傳統硬碟,它的名字適合以前淘汰的軟盤相對應。它的組成是由碟片、馬達、擺臂、磁頭等機械組建構成。
在工作時,碟片會高速轉動,一般是5400或7200轉每分鐘,有伺服器的高效能硬碟能達到萬轉以上,不過價格高昂,家用電腦很少有這樣的。然後擺臂帶動磁頭運動到需要的資料位置,進行讀取或者寫入的操作。
圖中就是碟片和磁頭
隨著技術的進步,機械硬碟的容量水漲船高,而且成本進一步降低,現在一塊1TB容量的硬碟大概是兩三百塊錢,價格不算高。
不過相對與固態硬碟而言,機械盤的效能實在是低下。尤其是4K讀寫效能,固態盤是機械盤的幾十上百倍。
固態硬碟的發展遠沒有機械盤這麼早,但卻是後起之秀。
它和機械盤的結構完全不同,主要是主控、快取記憶體、快閃記憶體顆粒、PCB基板等組成。由於沒有機械結構,它的耐碰撞、溫度的能力非常強,而且效能非常高。我這裡有兩張圖片,分別是兩種硬碟的測試資料,你可以看一下兩者的差距。
這一張是NVMe協議的M.2介面固態硬碟,下面一張是普通的機械盤
無論是哪一方面的測試,固態硬碟的資料都是遠勝,毫無懸念的碾壓。
但是固態盤有兩個缺點,第一就是資料安全性不如對方,硬盤裡用來儲存資料的快閃記憶體顆粒有擦寫壽命的限制,到了使用壽命效能會大幅下降甚至掛掉,而且恢復資料非常的難。在這一點上機械盤就比較可靠,而且掛掉之後恢復資料的機會也更大。
第二是價格高,剛才說1T(就是1000G)機械盤的價格是兩三百,但是固態硬碟只能買到240G的容量,這還是入門級別的硬碟,如果高階點的會更貴。
裝機建議上面講過兩種硬碟的優缺點,那麼裝機的時候就要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比較流行的就是固態盤+機械盤的組合。
固態盤的價格高效能強,那麼就買一個小一點的像240G,甚至預算緊張120G也馬馬虎虎能行。裝系統和常用的程式裝在固態盤裡面,系統在執行過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隨機讀寫,這樣就正好發揮固態盤的優勢,使得用電腦時操作響應非常好,基本不會感覺到卡頓。
然後在裝一塊機械硬碟,因為同容量機械盤的價格低,用來放高畫質、照片等個人的資料。
這樣的組合就比較合理,而且比較省錢,當然如果是土豪使用者的話就無所謂,大容量固態隨便上。
機械盤的介面是SATA3.0,一般都是這樣沒什麼選擇。
而固態硬碟有M.2、PCI-E和SATA介面三種。PCI-E很貴,一般的使用者不會去用,剩下就是M.2,它的效能比普通的SATA固態盤還要強,建議你裝機使用這一種。
不過M.2介面比較新,老點的主機板是沒有這種介面的,那隻能退而求其次算則SATA介面,這種介面只要不是十幾年前的老電腦,絕大多數主機板都會有的。
總結兩種硬碟,多種選擇。如果你的預算不太充足,建議你可以暫時捨棄機械硬碟,買個稍微好點大點的固態盤,先用著,等以後有錢了再上一個機械盤也未嘗不可。
如果捨棄固態盤,會直接影響操作體驗,畢竟效能上差了不少。上面只是我的建議,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
回覆列表
固態硬碟跟機械硬碟的區別有:機械硬碟有馬達運轉的噪音,固態硬碟沒有噪音,固態硬碟速度快過機械硬碟速度百分之50到80。機械硬碟的優點是價格便宜過固態硬碟!如果組裝電腦固態硬碟當啟動硬碟開機很快,再買個機械硬碟儲存東西這樣價效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