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時代,媒體的轉型發展,既是技術問題,也是戰略問題,將對未來的媒體形態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經過一年的蓄勢待發,新年伊始,“大資料”的概念火了。
大資料有多火?有媒體將2013年稱為“大資料元年”。目前,幾乎所有世界級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將業務觸角延伸至大資料產業;無論社交平臺逐鹿、電商價格大戰還是入口網站競爭,都有它的影子;去年美國政府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資料研究和發展計劃”,更將大資料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大資料,正由技術熱詞變成一股社會浪潮,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資料時代,媒體的轉型發展,既是技術問題,也是戰略問題,將對未來的媒體形態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資料就是資源
資訊爆炸推動媒體轉型
大資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大資料時代卻是伴隨著近年來資訊爆炸式增長而來。
網際網路上,每天新浪微博使用者發博量超過1億條,百度大約要處理數十億次搜尋請求,淘寶網站的交易達數千萬筆,聯通的使用者上網記錄一天達到10TB……
資料量的爆發式增長也帶來了資料儲存方式的革命。“今天我們花不到100美元就可以買到1個T的儲存,成本只是10年前的1%。”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孫博凱說。在2000年,數字化儲存的資訊只佔全球資料量的1/4,而在2007年,所有資料中只有7%是儲存在報紙、書籍、圖片等媒介上,其餘全是數字資料。
“新媒體的本質就是資料分析。我們已經從資訊時代走到了數字時代和智慧時代,如果資料被賦予背景,它就成了資訊;如果資料能夠提煉出規律,它就是知識;如果資料能夠藉助於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礎之上為我們提供正確的決策,它就是資源。”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傳媒大會上說。
大資料時代,資訊的內涵已不僅僅是訊息等新聞,而是各種各樣的資料。這就要求媒體必須適應新的資訊生產和傳播方式,以多元化媒介來承擔資訊傳播的職能。生產、分析、解讀資料,探索一條為受眾和使用者提供分眾化服務和體驗的媒體發展之路,將成為媒體競爭的必備技能。
量身打造資訊 媒體轉型發展新思路
中國社科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說,“媒體透過對資料的整合和分析,針對不同的受眾需求,滿足個性化和專業化的需求。”
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說:“目前入口網站之間、網路媒體之間同質化非常嚴重。未來的媒體和入口網站應充分利用大資料和關係鏈,在為使用者篩選、推薦最適合的內容,提供近乎量身打造的新聞資訊的同時,使他們體驗社交媒體的感受。”
從理論到實踐,大資料的發展為掌握了大量資料來源的媒體和入口網站提供了轉型的良好契機。過去一年,國內幾家大的網際網路企業紛紛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迎接大資料時代的到來。
挑戰也是機遇
贏得大資料時代的主動權
大資料時代的媒體轉型和發展,需要結合自身特色,走一條符合傳播規律、符合自身實際、符合受眾需求的發展之路。這對媒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大資料考驗媒體的戰略決策能力。姜奇平說:“資料量的快速增長,需要在頻寬和儲存裝置等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入,這令很多媒體進退維谷。”不轉型,就會喪失主動權,被淘汰或邊緣化;要轉型,就要對當前的報道形式和執行體系進行全面改造。這將考驗決策者的膽魄和智慧。
媒體應對大資料時代的另一個挑戰是資料加工能力的匱乏。專家指出,當前大資料建設缺乏專門的資料分析方法、使用體系和高階專業人才,很多媒體沒有專門的資料管理和分析部門和專家。如果軟體跟不上,卻一窩蜂地投身資料平臺的搭建,對媒體長遠發展不利。
有媒體擔心,在大資料時代的轉型道路上,媒體是否會迷失方向,變成諮詢公司或是社交網站?
對此,孫博凱說:“老技術既有的投資、資料和價值觀,是不可能被新技術全部抹殺的,而是融合、整合到新的業務中去,在更高層次上得以發展。”媒體也應該有這樣的信念。只有積極謀略全域性,著眼長遠,才能贏得大資料時代的主動權。
大資料時代,媒體的轉型發展,既是技術問題,也是戰略問題,將對未來的媒體形態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經過一年的蓄勢待發,新年伊始,“大資料”的概念火了。
大資料有多火?有媒體將2013年稱為“大資料元年”。目前,幾乎所有世界級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將業務觸角延伸至大資料產業;無論社交平臺逐鹿、電商價格大戰還是入口網站競爭,都有它的影子;去年美國政府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資料研究和發展計劃”,更將大資料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大資料,正由技術熱詞變成一股社會浪潮,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資料時代,媒體的轉型發展,既是技術問題,也是戰略問題,將對未來的媒體形態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資料就是資源
資訊爆炸推動媒體轉型
大資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大資料時代卻是伴隨著近年來資訊爆炸式增長而來。
網際網路上,每天新浪微博使用者發博量超過1億條,百度大約要處理數十億次搜尋請求,淘寶網站的交易達數千萬筆,聯通的使用者上網記錄一天達到10TB……
資料量的爆發式增長也帶來了資料儲存方式的革命。“今天我們花不到100美元就可以買到1個T的儲存,成本只是10年前的1%。”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孫博凱說。在2000年,數字化儲存的資訊只佔全球資料量的1/4,而在2007年,所有資料中只有7%是儲存在報紙、書籍、圖片等媒介上,其餘全是數字資料。
“新媒體的本質就是資料分析。我們已經從資訊時代走到了數字時代和智慧時代,如果資料被賦予背景,它就成了資訊;如果資料能夠提煉出規律,它就是知識;如果資料能夠藉助於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礎之上為我們提供正確的決策,它就是資源。”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傳媒大會上說。
大資料時代,資訊的內涵已不僅僅是訊息等新聞,而是各種各樣的資料。這就要求媒體必須適應新的資訊生產和傳播方式,以多元化媒介來承擔資訊傳播的職能。生產、分析、解讀資料,探索一條為受眾和使用者提供分眾化服務和體驗的媒體發展之路,將成為媒體競爭的必備技能。
量身打造資訊 媒體轉型發展新思路
中國社科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說,“媒體透過對資料的整合和分析,針對不同的受眾需求,滿足個性化和專業化的需求。”
騰訊網總編輯陳菊紅說:“目前入口網站之間、網路媒體之間同質化非常嚴重。未來的媒體和入口網站應充分利用大資料和關係鏈,在為使用者篩選、推薦最適合的內容,提供近乎量身打造的新聞資訊的同時,使他們體驗社交媒體的感受。”
從理論到實踐,大資料的發展為掌握了大量資料來源的媒體和入口網站提供了轉型的良好契機。過去一年,國內幾家大的網際網路企業紛紛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迎接大資料時代的到來。
挑戰也是機遇
贏得大資料時代的主動權
大資料時代的媒體轉型和發展,需要結合自身特色,走一條符合傳播規律、符合自身實際、符合受眾需求的發展之路。這對媒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大資料考驗媒體的戰略決策能力。姜奇平說:“資料量的快速增長,需要在頻寬和儲存裝置等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入,這令很多媒體進退維谷。”不轉型,就會喪失主動權,被淘汰或邊緣化;要轉型,就要對當前的報道形式和執行體系進行全面改造。這將考驗決策者的膽魄和智慧。
媒體應對大資料時代的另一個挑戰是資料加工能力的匱乏。專家指出,當前大資料建設缺乏專門的資料分析方法、使用體系和高階專業人才,很多媒體沒有專門的資料管理和分析部門和專家。如果軟體跟不上,卻一窩蜂地投身資料平臺的搭建,對媒體長遠發展不利。
有媒體擔心,在大資料時代的轉型道路上,媒體是否會迷失方向,變成諮詢公司或是社交網站?
對此,孫博凱說:“老技術既有的投資、資料和價值觀,是不可能被新技術全部抹殺的,而是融合、整合到新的業務中去,在更高層次上得以發展。”媒體也應該有這樣的信念。只有積極謀略全域性,著眼長遠,才能贏得大資料時代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