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麓風軒
-
2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圖真不悟,習草將迷"。
書法的起步,還應從楷書說起。紮實的楷體用筆功夫,慢行筆的從容氣度,進入草書的學習和創作,這是不可或缺的修養底蘊。如同練武的扎馬步,是繞不過去的基本功。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奔跑),古人經驗,決不是哄人的。
"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沒有脫胎換骨的真實修煉,心手實難相應。只好任馬遊韁,人為筆墨所控,何談藝術效果?
"心不厭精,手不忘熟″。"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
"若運用近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欲求理想效果,恰如水到渠成。
-
3 # 千年蘭亭
要創作出好的草書作品,除了筆法、墨法、字法方面的功底外,尤其要注重草書的章法。
點畫是音符,章法是樂章。一幅章法出色的草書作品就如一曲交響樂,可使人陶醉。
章法的基本原則是協調自然。不管是像懷素的《自敘帖》那樣的急迫如狂風暴雨,還是像他的《小草千字文》那樣古淡如高士行於羊腸小道,都可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草書的章法大致可分為:
1、行距、字距皆疏朗型。章草多用這種形式,如懷素《小草千字文》。
2、行距寬、字距緊型。草書的章法多為此形式,如《十七帖》。
3、打破行距丶字距型。狂草多為此形式,如《自敘帖》。
章法就如人的姿態、氣質,用筆點畫是眉目。一人姿態優美,氣質高雅,眉目稍有不瑕,也不掩瑜;若一人行為齷齪,氣質低俗,就是眉目含情脈脈,也是可厭的。
-
4 # 戴朝模
我認為草書創作必須大量臨摹歷代代優秀法帖,熟記字法,筆法,章法等外,更要有瞬間豐富的想象力,一筆下去,隨機應變,一字未寫完,另一字已在腦中形成,以致連綿不斷,疾風驟雨,毫無拘束,隨心所欲,自然超妙,方可打動人。
-
5 # 子衿書法
草書作品,真的可以用”創作”二字了。因為草書中每一句片語的組合,不同於其他字型。草書是以整體的氣韻貫穿全篇。你既使每個草字都會寫,要組合起來,就不是行、楷書那樣的按部就班。不僅要有筆法,章法,更要有性情的灌注,巧妙的構思。
草書的創作,尤其是大草,完全是不可複製。在臨寫草書時,你可以學會別人的筆法和筆意,卻不可能把臨摹的結構都搬到自己的作品中。大家都能有這樣的感覺,單獨的看其中的每一個字都蠻好的,但整體的效果卻乏善可陳。所以,自古以來,能寫草書者不可謂不多,而稱善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書聖王羲之,都沒能在草書中稱聖。
所以草書不只是僅僅靠精妙的筆法就能寫好的,它需要全域性的構思。一幅完美的草書作品,需要書者豐富的閱歷,開闊的視野,巧妙的構思,精熟的筆法,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所謂一揮而就的草書,只是敷衍搪塞。
-
6 # 書心齋主
首先對所創作的內容要熟悉,詩作的草法要牢記於胸,還要充分理解詩作的意境。接著反覆推敲、斟酌章法、字眼、墨法等,打出腹稿,然後
醞釀情緒,反覆書寫、修改,直至寫出一副滿意的作品。
-
7 # 多拴活絡扣莫結死疙瘩
作為一個草書愛好者,我認為要創作出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首先必須下足夠的臨摹功夫。中國歷史上擅寫草書的名家比較多,比如張芝、張旭、懷素、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等等。比如我,就最喜歡孫過庭的草書作品,尤其是書譜。
在各種書體當中,我最喜歡草書。在眾多的書法家當中,我最喜歡孫過庭,臨摹最多的是孫過庭書譜,集字千字文,集字古詩,集字春聯。
在臨摹的過程中,我認為需要儘可能多的掌握漢字的草書寫法,有的字甚至有很多種草書寫法,必須爛熟於心,方能遊刃有餘,信手拈來。一個字的多種草書寫法中,根據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價值取向,總有你特別喜歡,覺得特別漂亮的寫法,這些更要熟練的掌握,這樣,在創作一幅草書作品時,寫到一個字,那麼你最喜歡的那種草書寫法就會跳出腦海,躍然紙上。
需要提醒的是,一幅好的草書作品應該是純粹的草書。什麼意思呢?現在有一種不言而喻的時尚,就是在一幅草書作品當中,夾雜著很多行書甚至是楷書的寫法。草書最經典的特徵和魅力是筆劃的最簡而又最妙,如果夾雜太多行書甚至楷書的寫法,就會顯得不倫不類,讓人感覺很不專業,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
-
8 # 冬梅書畫
這個首先要有寫好草書的基本功。
下面以俄最近的一幅作品談談自己的體會。毛主席的這篇詩詞以前用小草的字型寫過,那是在臨王羲之的"尺牘"和"十七帖"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反覆練習之後的嘗試。自從臨張旭之後就想要狂草的形式試探寫。這個過程真的很不容易。首先要集多家之長,還要有自己的風格。為了有風韻在章法上還要下功夫。除了古法外還有現代高人的書家的作品我都仔細的研究探索。今人的作品臨的最多的是毛主席的詩詞和他寫的古詩詞。還有一些民間的書法高人的作品都是我研究探討的物件。我的這個作品裡,有張旭,毛澤東和王羲之的影子。
現在我的狂草還在探索中。有不足之處不吝賜教。
回覆列表
一、寫草書要“狀如龍蛇,相勾連不斷”,以便草字富於變化且氣脈貫穿
王羲之指出:草書必須前緩後急。字型形勢,樣子有如龍蛇一般矯變,筆畫互相鉤連不斷,必須要鋒稜傾側起伏,用筆也不能讓它齊平,大小一樣。
二、寫草的“安點”,要“作餘字總竟”和“空中遙擲筆作之”
王羲之認為每寫一字,在有點的地方要先把他字寫完,然後再寫點,那點要在空中遠遠地落下筆去寫才有力道。
三、寫草要與“篆勢、八分、古隸”等體相融合
意即寫草書也需要摻雜篆勢、八分書、古隸書的筆意,寫出來才能高古。這一點現在有很多書法家都有這方面的嘗試。
四、寫草不能急,否則會“令墨不入紙”,而“意思淺薄”
意思是說,寫草書時不能心急,如果寫得急了,否則會使墨不入紙,所表達的意思就淺薄,而筆就一下飄過去了,筆畫不能堅實。
王羲之分四層意思較為清晰地闡述了草書創作的基本方法,千百年來對草書的創作具有重要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