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明道首

    儒釋道三教,其說有異,其理其義一也,無不是欲人止於至善無惡之境地,如世之一物,地域風俗差異,叫法不同而已!

  • 2 # 長風浩蕩

    “道”,還能被某一“家”排他性私有麼?

    道,指示了一個抽象存在,這個概念於華夏是日用而不知。有若干“家”想要對這個日用而不知的抽象概念做出各自的闡釋,他們基於不同視角,遵循不同路徑,各自做出了各自的闡釋。但是,他們闡釋的,是同一個東西呀。而且,正是基於若干家的對同一個抽象存在的不同視角、不同路徑的闡釋,才有可能更準確的趨向那個他們共同闡釋的抽象存在。

  • 3 # 思源73918016

    文化的表現形式是文化形態,中國基本上是由儒、道、釋,三大部分組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儒家講“人文”,探討的是為人之學,是講怎麼做人的學問,提倡仁受,講人與人之間關糸的處理方法,主張構建以等級制度為基礎的社會秩序。道家講自然,提倡自然主義傳統,提倡順其自然,行為要合乎自然本性。佛教是西漢未年東漢初由印度傳入中國的“異質文化”。佛教之所以能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因為人本主義與自然主義雖是華人精神生話的需要,但它們共同的缺陷是無法解釋人生的煩腦、痛苦,解決不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佛教則給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解脫主義的傳統。

    主導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統”在不同時期有區別,在春秋末年到東漢末期,嚴格講是由孔子誕生始大約730多年,是諸子時代,以經學為主。到漢武帝釆用董仲舒“獨尊儒學”,儒家成為了經學的主導思想。從東漢末年到唐朝大約550年,經學依然興盛,但當時支配華人思潮的實為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到東漢未期佛教思想進入中國,成為華人所理解、信奉的思想,逐漸形成儒、道、釋,三股文化勢力鼎立的時代。

    從宋朝開始到近代,佛教影響到了儒學,儒學被改造,而改造後的新儒學的代表思想是以朱子學和陽明學為主,是中國近500年來思想文化傳承的主流。

    儒、道、釋文化從凝峙到融匯,相互包容,相互取長補短,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文明社會程序中特有的特徵,也是中華文明能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這一特徵在宋明傳統文化中發展到了極致,朱熹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就是繼往開來,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了新高度思想文化動力,因此,儒、道、釋不存在孰輕孰重,誰主誰輔的問題,都是中國文化中最珍貴的遺產。

  • 4 # n是名n

    這都是些嘴皮子功夫。

    在建國以前,大多人從小接受儒家的基礎教育;

    少數人因興趣原因,會在成年後,去觸碰道家的功法,然後,在某個年齡段,進入到一種退病狀態,見識定境;

    再到晚年,一般萬事放下,安享餘生,這時更喜歡,也更有時間玩些純粹的參禪問道的東西,力求精微、直至命終。

    因為這是過去的一種參學順序。

    所以,直到民國時期,學界都會把佛學稍微抬高一點,儒學稍微貶低一點,為的是人在兒時開始,單學儒學沒有成就時,最後還能有個降服自心的機會。

    很多建國前的人,以及他們的直傳學生,都會這樣認知,典型的南懷瑾老先生及他的學生們,就是這個樣子。

    不過現在情況變了,大多人,都是先從學佛開始的,儒家的東西一竅不通,越是半吊子越是什麼世出世法、苦集滅道、菩提次第,一套一套,普遍情況正好和建國前是反著的。鑑於這種情況,需要把儒家抬高,把佛家壓一壓,免得培養出大量的“佛油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實際上,三教講的都是一個修行養成,最終達到的高度也都一樣,只是情趣不同、表述方法不同,愛怎麼走怎麼走,單走混走交叉走,都能通達,我們如果有精力,在每一教裡都嘗試一遍,寫寫自己的心得,才不辭做一回華人。

  • 5 # 華繼善

    天下(道.與法)者:道者、乃守常不移之道,千古不易.喻如一年四季、大道無形有跡.乃心之實有而衡也;法者、實無常變易之法,萬古聚變沉浮.喻如萬物無常生死、萬法有形無跡.乃物之真無而變矣;其道運自然於一之用二、而法行變異於眾之無常者,乃明者以心照物.內以制外也、昧者以物聚蒙心.外入而心內暗難明者是也..如火焰(外明.內暗)猶可鑑矣;道本乃源.法變相移、聖聖一同.乃至相感同直而相通矣。(注:此乃師傳.誠心相授實。釋常思.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蜜蜂雄蜂出房為什麼容易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