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洋蔥圈之體
-
2 # 酷酷的北月
生與死是人類的終極問題,也是人類永恆的問題,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能夠繁衍下去。有的人為了更好地活下去,終止了別人的生命,戰爭就是把這一點演繹到極致。有的人活著如同死去,有的人死了還依然活著。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他斷氣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時候,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然後他在社會中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才真的死了。
-
3 # 布衣閒人10
如何看待生死?
生與死都是一種文化。
先說生,出生時要慶祝,成年時要舉行成人禮,每當生日要祝福,六十大壽,七十大壽,八十大壽,九十大壽……,有條件的,一般都舉行祝壽儀式。人到六十六歲時,女兒要給老人買六斤六兩豬肉進行祝賀,祈望老人健康長壽。人的一生,從幼年到老年,要經歷許多慶生祝壽的環節,從而形成了豐富的慶生的民俗文化。
再說死,死也是一種文化。如果是壽終正寢,從死亡到埋葬要舉行一系列的祭奠儀式。這些儀式有穿壽衣、停放、報廟、祭拜、焚香、燒紙錢、開光、入殮、安葬等等。80歲以上死亡的一般是被看作為喜喪。因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喪葬事儀式也略有不同。儘管有所不同,但都是喪葬文化。
至於暴亡者(為國家為民族而死的除外),沒有子嗣者,則不能埋入祖墳墳地。這也是喪葬文化的內容之一。
慶生葬死,是人類數千年來形成的習慣。生,只得慶賀,死,也只得慶賀。莊子老婆死了,他不但不悲傷,反而擊盆而慶之,看來莊子很達觀。在莊子看來,死和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後來有人評論這件事時說,莊子是在慶祝辯證法的勝利。我們不妨象莊子那樣,辯證地看待生死,特別是死。
人,有生必有死,生應當高興,死也要快樂。應當以自然而然的態度面對生死,迎接生死。特別是死,沒什麼可怕的,難道這世上有不死之人嗎?
僅供參考。
-
4 # 使用者83639371923張傑
聖人推託,未知生,焉知死?曾有人問魯迅,魯迅寫過生死,但對死,只是小感深睡之後,若這是死,也罷,至於死是什麼,我不知道,因為沒死過。周總理彌留之際,有工作人員問他,怕不怕死?周:怕什麼,這不是自然規律,我已活了七十七歲。楊降一百歲有人祝她長壽,她不悅,不高興,亞說,不能再多活了,太累。凡人怕死,大約怕受罪,人最大的痛是,不得好死。佛家提倡,人要積德行善以求好死。羅素曾說,若一個人活著痛苦不如死去。近曰,有一教授九十四歲,患病,拒絕治療並絕食走之。東北一省的自發形成癌症團體要求國家有安樂死一說,理由如下,治療一方沉重經濟負擔,浪費醫藥資源,人受罪,最終死。自諡又影響後代,社會影響也不好。處於尷尬之地。有一句倒是人人理的通,富貴在命,生死由天,黃泉路上無老少,老天叫你三更走,休想多活一秒鐘,是也。
-
5 # 屁寶er
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
人的一生
從出生到死亡
可能會得到什麼
留下什麼
但是
你要知道
你來到這個世上
並沒帶來什麼
你這一輩子所得到的
都是努力得來的
等你入土了
你卻什麼也帶不走
那麼你這一輩子在奮鬥些什麼呢
你在奮鬥你的前程
你在奮鬥你的家庭
你在奮鬥你後代的未來
所以說
人活一世
不要想著
生還是死
來都來了
就活在當下
如果等你老了
你再回頭看
看到你這些年的光輝歲月
看到你子滿堂
看到你給後代留下的
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你或許會留戀
那麼就留戀吧
在留戀中死去
要比在不甘中死去
瀟灑的多
現在最大的一個恐惑問題就是,經常聽到和看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死亡事件,有天災人禍,有生病亡故的,好端端一個人,甚至年紀輕輕,突然間就失去了生命,這樣措手不及的打擊讓許多人一下就被徹底擊垮了,如何看待生死,會讓人對生死再也不會畏懼,不會恐惑,而能夠坦然面對,視死如歸。
回覆列表
有何可怕的呢,前人多少赴去之魂,誰都躲不了啊,欣然接受吧!我們不是早就好奇了嗎?哈哈哈哈哈,好好的活著吧!好飯不怕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