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宋研

    題主您好,在家庭教育中,是打孩子好,還是誇孩子好?按照題乾的資訊,您是想了解:

    第一:在養育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孩子不聽話、犯錯誤、違背規則等情況打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好麼?

    第二:在養育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孩子的行為符合家長或老師的期待的情況,誇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益麼?

    可以感受到題主是位極其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從孩子的心理髮展規律來說: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有以下四個特徵:

    首先:無條件的愛關注點是行為背後的原因,包括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其次: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家長需要看作是孩子的成長遇到了困難,需要我們的幫助,而不是這是個壞孩子,需要我們去改變孩子。

    再次:父母會天然的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而家長的愛能不能傳達到孩子的內心,要看孩子能不能體驗到。

    最後:無條件的愛選擇的是和孩子並肩,一起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會用體罰或獎勵去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控制,以改變孩子在解決問題時出現的錯誤。

    綜上:不管是打孩子,還是誇孩子,都是家長從自己的角度給孩子的行為一個好或者壞的評價後,希望孩子有所改變而做出的一些影響或者是控制。

    打孩子和誇孩子看似是兩種不同的養育方式,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控制,只是在控制孩子這條線的兩端。打孩子有兩種情況:

    第一:孩子的某個家長不能接納的行為出現以後,挑起了家長的負面情緒,家長在負面情緒的驅使下,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改變孩子的行為,就是“打”,年幼的孩子因為恐懼會迅速集中所有身體和精神資源去把眼下的事做好。比如:剛上小學的孩子寫作業,為什麼孩子不能長時間做在書桌前優質高效地完成作業的時候,媽媽拿著衣服架做傍邊,只要出現和寫作業無關的行為就打,很快孩子就能按期待完成作業了。但同時,孩子也被植入“寫作業是和恐懼相連繫在一起”的感受,是不可能愛上寫作業的。

    第二: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並沒有因為這個錯誤而生氣,也很理智,只是把“打”當成工具來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比如孩子在學校打同學了,這自然是個不友好的行為,而且是個侵犯他人的錯誤行為。所以家長打了孩子以示懲戒,但並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打同學,也不告訴孩子以後出現類似情況該怎麼辦的話,那孩子以後可能還是採取“打”的方式。

    這裡不闡述體罰孩子的危害,只強調在孩子有不良行為或者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打孩子起不到教育作用,而且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並且破壞親子關係。

    誇孩子的誤區

    以上有強調誇孩子也是控制孩子的另一個極端,因為它依舊是對孩子行為甚至孩子本身的一種評價。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不是被評價。

    舉個例子:孩子考了100分,興沖沖地回家。

    這個時候家長說:“我閨女好棒!”“我閨女好厲害!”這是在誇孩子。因為“棒”“厲害”都是對孩子的評價,我們這樣表達的時候是在期待孩子以後還能考100分。而從孩子的角度,我考100分才能被父母認可,那一定要想辦法考100分。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完美的控制和被控制的過程。

    貌似是在敦促孩子進步,而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真正的成長不是每次考一百分,而是能夠在很多次沒有考100分的時候,能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這是撇開了對孩子的考試結果或是孩子本身的評價,從過程出發,邀請孩子分享自己是如何做才能考到100分。從孩子的角度來說,是自己的努力被父母看到,不管結果如何,自己都是被父母接納的,這樣會慢慢塑造孩子獨立完善的自尊體系;同時通過複述自己的努力過程,孩子對做好一件事也更加有掌控感。

    綜上: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在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養育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看見,孩子遇到成長的困難時候,和孩子一起面對困境,孩子順利成長的時候,看到孩子的努力,如此,作為家長才可以助力孩子的成長,而且擁有幸福和諧的親子關係。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希望可以給您一點啟示。

  • 2 # 老胡說三農

    關於這個問題,沒有科學的答案!無論是打或是誇,都不具有科學性。因此,一定要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因人因事”施策,才應該是比較科學的。

    我們村有個姓趙的老校長,他一共生育了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的五個子女全部考上了大學,一時間轟動全市。因此,有許多人向他請教教育子女的方法。他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我唯一的方法就是“打”!我這五個兒女都是在棍棒下成材的。倘若我不對他們進行棍棒教育,他們就不會有努力學習,從而儘快脫離“棍棒家庭”的動力,他們也就不會考上大學。

    ----這就是我們村的一位老校長的育兒經。

    在老胡看來,倘若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應該誇獎;倘若孩子做錯了事情,應該批評;倘若孩子就是任性不聽話,那麼,就需要棍棒教育了。用我們村這位老校長的話來說,自己不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難道想讓社會用棍棒的方式去教育他們嗎?

  • 3 # 育兒三兩句

    不論採用誇還是打,主要的目的教育孩子,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孩子性格特點不同,使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正常情況,採用打來教育孩子屬於無奈之舉,說不聽教不懂,屢教不改,家長沒有其他的方式,只能用打這個下下之策。

    01打在身上,記在心裡

    現在很多家庭都不提倡打孩子,但是有些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甚至是觸碰了我們的底線,我們也只能採取“打”。

    現在我們能教孩子明白還可以是一頓棍棒,如果讓社會來教孩子明白,將來付出會更慘重,甚至可能是生命。

    我大寶已經五年級了,孩子越大也不好拿棍子,記得四年級被我打了一頓,是因為她作弊屢教不改。

    第一次發現她作弊的時候,我嚴厲地斥責她,並禁止她看電視作為懲罰,後來有段時間確實沒見過她有這樣的行為。

    不過平時工作比較忙,我跟孩子爸爸輪流監督孩子寫作業,在一次跟孩子爸爸談論的時候,孩子作弊的行為不再出現我的面前,卻屢次被她爸爸抓到。

    不過孩子爸爸對這種行為,只是稍微懲罰一下,並不會深究錯誤的做法。

    後來快要期末考試,孩子爸爸工作加班加點,輔導孩子的重擔就落在我肩上。

    對於孩子最近的默寫,我就特別留意觀察她的行為和表情。

    發現每次默寫前,桌子都一片狼藉,她的筆盒一定是開啟放在面前,她把作弊的工具就放在鉛筆盒裡。

    我坐在她前面監督是無法看不到她作弊的行為,最重要的被我抓到後,她沒有第一次那種緊張、不安的表情,而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她意識不到這樣做的後果,普通的教育方式對她起不到太大的效果,於是她被我打了一頓。

    從那之後我就沒有看到她在作弊過,最初可能是不敢作弊,後來可能是覺得作弊對她只是逃得過一時,逃不過世,畢竟在我面前過關了,不代表考試就可以過關。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犯錯,不同的錯誤採用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有時誇一誇,有時講道理,有時斥責一番。

  • 4 # 窩窩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是打孩子好還是誇孩子好?我們說管教孩子的目的是教會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質和所需要的社會及生活的技能,孩子未來的自信、自律、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都是從我們一次次的管教中來,孩子每一次犯的錯誤,都是培養品德和技能的最好機會,所以我們要抓住不能錯過這些教育孩子的絕佳機會。

    一是要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

    和善就是不要取悅於孩子而妥協自己,或者是不讓孩子有任何失望,而是尊重孩子和你對話。比如說孩子對你發脾氣,你不能立刻妥協,你可以用語言表達你對孩子的理解:我看的出來你很生氣很心煩,你有什麼儘管可以說出來。如果這時孩子還不懂得尊重你,你可以走開一下,等雙方都平靜下來,再跟孩子說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接受你的做法,以後你不尊重我時,我會暫時走開一會兒,然後等你冷靜後再來解決問題。堅定不是懲罰、說教或是其他形式的控制,堅定是對當時自己以及當時情形的尊重,給予孩子有限制的選擇,有規矩也有自由,比如說規定孩子必須要寫作業,然後孩子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可以寫,用多少時間寫等等。

    所以,什麼樣的家庭成就什麼樣的孩子。加油吧,親愛的寶爸寶媽們!

  • 5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我們絕大多數父母都渴望成為一個好父母,想把孩子培養成快樂成功的人。但是,我們卻沒有更多的經驗來把孩子教育好。

    教育孩子,我的觀點是:不能打也不能誇。

    下面就說說我的理由,打和誇都有怎樣的危害性。

    危害一:打孩子會造成孩子的“身心分離”。家長一般都是邊打孩子邊說,我這是恨鐵不成鋼,我不打你你怎麼能長成人呢?一邊說著愛,一邊用暴力對待孩子,孩子是不能分辨出父母究竟是愛自己還是恨自己。

    危害二:打孩子只能造成孩子的報復、反抗和放棄自己。只能起到一個短期暫停的效果,對長期來看,沒有任何好處。孩子的記憶裡只能留下怨恨。

    危害三:孩子還會模仿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會出現“攻擊者認同”的心理模式,以後這個孩子長大了,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

    危害四:打孩子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危害五:表揚是一種外部機制認可方式。孩子會形成當別人說自己好的時候,自己才覺得自己是好的想法。成年後很可能會形成“尋求認可上癮者”的心理。

    危害六:孩子會為了得到更多的表揚去做事。如果下次要讓他做好,就必須給他更大的獎勵。而且,孩子會因為擔心失敗,去做簡單的有把握的事情,從而不能在犯錯誤中學到東西。

    危害七:孩子的關注點只會放在自己身上,看自己是不是做的足夠好,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這對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表揚,其實抽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東西——勇氣。

    建議一:用鼓勵的方法教育孩子。鼓勵的長期效果是可以讓孩子建立起自我評價機制,不再依賴於別人的意見。

    建議二:父母和孩子站在一起解決問題,幫助孩子把關注點放在問題上,而不是先發洩情緒,追究是誰的錯誤。

    建議三:讓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問問他有什麼想法,並且對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具體辦法。

    建議四:父母要告訴孩子,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建議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這樣他才願意和父母合作,把事情做好。

    總結一下,打和誇都不能給孩子的教育帶來積極的效果,也不可能讓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我們父母的育兒知識,多數是從上一輩那裡得來的,而這些知識很可能是“代際傳遞”而來的一知半解的知識。

    所以,我們還是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自己的認知,瞭解孩子,瞭解自己。

    最後,我想用我最喜歡的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話作為我們今天話題的結束: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獎勵不是孩子的成績和獎盃,甚至也不是他們的畢業典禮和婚禮,而是與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悅,以及孩子與你在一起的點滴快樂時光。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 6 # 奕宥育兒

    個人觀點:在小羅老師的家庭教育觀念中從來沒有打或罵的一個觀念和萌芽。一不打二不罵是我作為一個家長和教育人的原則和底線。我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尊、自信還有自重。其實孩子他不懼怕家長們的打有多疼,孩子害怕的而是家長那種氣勢和隨之而來壓力。所以打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我們發洩自己情緒的一種手段而已。所以今天我們重點說一下表揚。

    一、教育孩子表揚是最快的突破口

    教育孩子有很多種方法,表揚是咱們家長、教育者日常生活中一項必備的技能。如果一個對錶揚沒有特殊情感的父母和教育家們就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方式是否欠妥?雖然說表揚不是萬能的,但是它是一切的事情的潤滑劑和強心劑

    (今天我們不展開講如何批評,以後我會專心做一期關於批評的文章。)

    樊登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家庭好的教育氛圍是溫柔但有邊界。孩子可以和您一起很好地去溝通,而不是去懼怕你,還可以與你做到據理力爭。

    2.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更多可以表揚的事,他擅長也好不,擅長也好。最重要的是“一起”這一點至關重要。

    3.堅持一段時間,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養成一種對錶揚的一種依賴、養成一種對錶揚的一種自信。

  • 7 # 御貓老師

    用“打,誇”衡量教育質量的好壞是不合適的。

    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讓孩子從小成長在暴力之下,容易變得怯懦,不自信,更嚴重的會模仿家長的打人,對更弱小的身邊幼兒進行暴力行為。

    各種資料研究都顯示,成長在拳腳下的孩子,成人後多少都會被幼時的經歷影響,他們的記憶無法忘記,也無法抹去。

    而誇孩子,看似溫柔和正能量一些。這些年總有雞湯文在描述各種“國外孩子怎麼被家長鼓勵而良好成長”。殊不知,誇是講究技巧和方式的。

    孩子為了得到想要的玩具而撒嬌發脾氣,家長如果不正面教育,反而哄和誇孩子“真會哭,真可愛”。這是一種好還是壞的教育?

    孩子做錯了事情不接受懲罰和勸戒,反而助長他認為這種行為能達到目的,這是一種教育還是坑害孩子?

    所以打不可取,而誇更不能無腦為之。

    想要教育好孩子,還得多用科學系統的方式進行育兒,多用心呵護孩子。

  • 8 # 邯鄲阿南

    我的觀點是:原則性的錯誤需要讓孩子記憶深刻可以通過打加深記憶,但其他小事不應因為自身情緒而打孩子。

    下面分享一下這樣考慮的原因。

    我現在211碩士畢業,在事業單位工作,一直覺得父親對我的教育是成功的,所以我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一下我父親的育兒觀。

    我的父親打過我三次。

    1.浪費糧食的問題

    小時候家裡不富裕。

    一次吃饅頭不想吃了,就任性就把饅頭扔了。

    父親虎了我一耳光,從那我認識到應該尊重糧食。

    我對火車很好奇,總想著出去看火車。

    一天父親忙於工作,我自己一個人玩耍,想著心心念唸的火車,便走出了單位大院。

    站在鐵軌旁邊,準備仔細端詳一下令我好奇的火車。

    父親找了好久才找到我,氣的踢了我,從那我知道,火車很危險 不能離軌道那麼近,也知道了要讓自己安全,家人才能放心。

    回家吃飯的時候,對父母說了“TMD我不想吃了”。

    父親打了我,從那以後我知道髒話不能隨便說,尤其是對長輩。

    至於母親?經常小調皮捱揍 記不得了。

    以上經驗得出,如果經常打孩子,孩子只記得你總是打他,不記得你為啥打他。而一生3次不超過5次的打,會讓他記憶終生。

    所以,要先分清楚是什麼問題,一些可以教育,一些必須印象深刻。

  • 9 # 可愛的嚶嚶醬

    轉自網路:

    有幅名為“破壞改變人生”的漫畫曾在網上頗為流行。漫畫中孩子的“破壞行為”迎來的並不是父親的強勢教育而是鼓勵。乍看之下,這種鼓勵式教育,起到了正面引導孩子成長的作用,似乎是給中國傳統打罵式的教育一個有力的反擊。不過,有專家呼籲大家應理智看待 “鼓勵式教育方式”,切莫讓網路快餐左右家庭教育理念。

    1

    鼓勵式教育或懲罰式教育

    網友:都是家暴

    “破壞改變人生”從內容上與“媽媽再我打一次”相比較,第一幅圖:兒子搞破壞被人發現,要舉報,第二幅圖:兒子的父親沒有責備他,反而讚許兒子。第三幅圖:兒子大笑(感覺就是得意),第四幅:兒子取得成就,破壞改變人生。從內容上看,該作似乎是與“媽媽”大唱反調,告訴大家:孩子在進行破壞之後的鼓勵是有良好的正面效應的。在這裡,教育專家告訴大家:孩子一再犯錯誤,家長一再容忍,只會讓孩子在破壞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終的結果就是變成“混世魔王”。

    莫被網路負面資訊左右

    “破壞改變人生”同“媽媽再打我一次”同樣是扭曲家庭教育的表現。也許漫畫的內容和繪畫風格,讓網友有種娛樂一下的慾望,但也許你一時興起的改編,就會無意中助長了錯誤家庭教育理念的“氣焰”。

    鼓勵式教育好處多

    但鼓勵要有原則

    從棍棒教育觀念到寬容鼓勵式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感受到鼓勵式家庭教育的好處。鼓勵確實有強大的力量,能讓孩子由失落轉向重新振作,能讓人爆發出難以想象的能量。現在的中國教育正處於舊式教育理念向新式理念轉型的階段,我們不能武斷地說舊式“嚴師厲母”教育思想沒有丁點可取之處,我們也不能肯定地說寬容鼓勵式教育就完美無瑕。做任何事,運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以偏概全,這才是家長靈活掌握教育手段應該秉承的理念。

    慈愛不等於溺愛 寬容不等於無原則

    孩子應該自由快樂成長的,我們也會經常勸誡身邊的家長以慈愛、包容、寬容、讚美引導孩子,這將給孩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前進的動力。但同時,謬用這種育兒方法的家長不佔少數,一些家長分不清什麼是慈愛,什麼是溺愛,慈愛已經向溺愛發展,鼓勵已經不分緣由,寬容變得沒有原則……畢竟,平衡一直就是最難做到的。

    3

    鼓勵教育不等於完全沒有懲罰

    對於孩子一而再而三犯下的錯誤,如果真如破壞體漫畫中所描述的,就等同於縱容了。乍看之下,這種鼓勵式教育,起到了正面引導孩子成長的作用,似乎是給中國傳統打罵式的教育一個有力的反擊。但是一味的縱容,我想這種教育方式所帶來的後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些犯錯的孩子,常常是因為家人給予富足的條件和寬鬆的生活環境,對其不加約束造成的。可見,“破壞體”漫畫中所描述的結局只不過是作者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鼓勵教育不等於完全沒有懲罰

    鼓勵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鼓勵不是絕對的,不是不需要別的辦法來輔助的。如果鼓勵失效,我們也可以用一兩次懲罰,如果懲罰的效果好於鼓勵,那麼我們還可以多用幾次懲罰,但懲罰的前提是不能讓孩子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懲罰是為了震懾,目的是讓孩子知錯改錯,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且牢牢記在心裡,而不是為了壓服孩子、征服孩子,或者是出一口胸中的怨氣,當然也不是讓孩子受皮肉之苦,讓孩子從此產生畏懼。

    4

    教育的真諦:

    鼓勵式教育和懲罰式教育的結合

    鼓勵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鼓勵不是絕對的,不是不需要別的辦法來輔助的。在教育實踐中缺一不可,缺少了“賞識”,教育就會有“粗暴化”的趨向,學生會在棍棒和呵斥下變成缺少創造力和自我意識的“呆子”;缺少“懲罰”,教育便會得“軟骨病”,學生將在讚揚聲中沾沾自喜,最終一事無成(這正應了“糖衣炮彈”這個詞)。只有將二者很好得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最優化的教育成果,賞識與懲罰結合在一起,才是教育的真諦。

    把懲罰和鼓勵結合起來 適度運用

    孩子成長,就像花兒需要Sunny,需要鮮花與掌聲。當孩子每取得一次進步,給予及時、必要的鼓勵,有助於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使其產生愉悅情緒,產生自我完善的動力與需求,有助於孩子自信心培養,使其向著自我完善的方面發展。鼓勵是為了讓孩子好上更好,懲罰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和不足能夠往好的方向努力,只要把兩者結合,適度運用,獎賞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懲罰也不會釀成雪上加霜的悲劇。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10 # 愛生活luckybloom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打“打”和“誇”到底哪個好,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對於這個問題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同樣是一個寶媽,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也會遇到這種問題,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胡蘿蔔加大棒”這說的是一種管理方法,我認為這句話在教育孩子上也可適用,由於孩子的年齡特殊性,各方面都在發現過程中,在學習和生活中需要家長給予監督和幫助,獎勵和懲罰並存才是對孩子的成長最好的教育方式。

  • 11 # 陳小呈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有著質的飛躍。打孩子的教育現象是不允許出現在學校教育體系的,孩子是受法律保護的。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在打孩子的教育和誇孩子的教育中去抉擇呢?在中國曆年來的教育背景下,有兩種教育方法。一種則是打孩子,而另一種則是誇孩子。那麼到底是哪一種方法對孩子的健康健全的成長會比較好呢?

    近幾年網路上比較火的“狼爸”蕭百佑,教育孩子在他看來,“打孩子”,是在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他的家庭教育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個武器便是一個雞毛撣子。正是因為狼爸的這一做法,引起了網路上許多人的關注,也有任對他這樣的教育方法感到質疑。很多網友紛紛認為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給孩子留心理的陰影。從而不能得到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我看來他這樣的教育結果有好的一面。正是因為他用這種“打孩子”的教育方法讓他的孩子都考上了重點學校,,並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他自身的的特點。就這樣的教育方法而言“狼爸”式的教育,只要不誇張,正常的打孩子的教育方法從某些程度上來說,可以對孩子的人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於教育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不過從相反的一個方面而言,所謂的誇,即就是我們所說的賞識教育,也是我們現代社會所備受推崇的一種教育方法。賞識教育,就是通過欣賞孩子的行為而去教育孩子。不過在賞識孩子日常行為的過程中,我們會看到是有很大一部分有利於孩子成長的。那麼對於賞識教育,周弘可是賞識教育的首創者了。背景是周弘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女兒,因為周弘擁有賞識教育這種意識,利用賞識的教育方法他的女兒擁有了和別人不一般的成就。賞識教育能讓孩子對他們自己所缺乏自信的一面,能到到滿足從而對所有事物都感興趣,並且在日後的生活或者各方面都能建立自信擁有自信。

      對於賞識教育而言,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著被讚譽的想法,所以日常生活中在眾多事例表明,孩子被表揚後,所表現出的是天真無邪的那種快樂,並且有利於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不過如果一味的去誇孩子,表揚孩子,這樣的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成長路徑也是一個好的選擇。當孩子錯誤時,這時候的賞識教育就不是能夠很好解決問題的方法,適時的去懲罰,是對孩子知道做錯事應該負責的這一種態度,才能讓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讓孩子銘記於心,去承擔當犯錯誤後的責任。

    還有一點就是過度表揚也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一個錯誤的方法。只表揚會讓小孩子覺得自己是很聰明很厲害的,物極必反,一味去表揚會讓孩子養成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從而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只要遇到困難就產生不良的壓抑心態。另一方面就是過度懲罰孩子也是一個錯誤的方法。若是不斷的懲罰打擊孩子,這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孩子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甚至造成心理陰影。  

  • 12 # 於爸的育兒經

    家庭教育過程中,是打孩子好?還是誇孩子好?

    我的觀點是兩樣都不好。

    首先我們來看,打孩子為什麼不好呢?可能有的人會說,我用了其他的辦法,都不如打他一頓來得快,還長記性。確實在短期看來,你打他一頓,他立馬聽你話。但我們說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最多12年,父母的權威有效期也就是12歲以前,可能有點用。因為孩子他沒有反抗力。

    人遇到危險本能的有三種反應:拼命、逃命、假裝沒命(屈從)。

    你打他的時候,孩子還小,他只能假裝聽你的話,所以這類長期被父母打,或者懲罰的方式讓孩子聽話的方式,孩子到了青春期時,他有能力和你對抗的時候,就是你頭痛的時候來了。

    再來說說誇孩子為什麼不好?

    我們通常會看到家長想表達對孩子的表揚時,就說你真棒!就是在這樣棒棒棒的聲音中長大的孩子,他會過度依賴外在的評價,當有一天,孩子沒有別人給予他肯定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結果?過度的自我懷疑?

    那我們說打也打不得?誇也誇不得?該怎麼辦呢?

    先說為什麼你會打孩子?

    是孩子做了什麼你不可接納的事情?讓你希望通過打的方式來讓孩子糾正他的行為?

    它的這個行為有可能觸發了潛意識中的記憶,只是你沒有覺察到而已。可以嘗試著記錄,打孩子的這些事情,是否有共同點。找到這個共同點,就能找到我們的情緒觸發點,再往下就能找到曾經的未完成事件,療愈自己。

    那我們該怎樣做呢?鼓勵孩子。

    鼓勵孩子: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個缺乏適當鼓勵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態度:關注正面。

    注意:清晰描述孩子值得鼓勵的行為,具體感激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結果對孩子要有信心,給孩子力量關注孩子的感覺,而不是大人的關注正面,即使再糟糕的情況,也有值得稱讚的地方,指出孩子的小進步。

    舉個例子:昨天放學回家,我們家孩子告訴我說,爸爸我換下來的衣服忘在學校了。

    如果是以前我會:“你怎麼這麼粗心啊!換下來的衣服,怎麼就忘記放在書包裡面了呢?”往往就是一頓指責說教。

    關注正面,即使再糟糕的情況,也有值得稱讚的地方。

  • 13 # 雅恩幫助兒童學說話

    我們從古代就有言: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這是“打孩子”的傳統。另外最近網路上有這些梗的流傳,比如“孩子XXXX,打一頓就好了”,當孩子做了什麼“熊”事情,就會有“打吧,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的聲音出現。

    玩梗歸玩梗,這裡我想引用《武林外傳》中呂秀才在智鬥姬無命時的經典名言“暴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在知道怎麼樣正確管教孩子之前,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先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太多家長因為不瞭解孩子行為的一些基本概念,從而使用那些沒有長期有效結果的方法,我們要分清楚“贏了孩子”和“贏得孩子”的區別。

    “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這會使孩子成為失敗者,失敗則會讓孩子翻盤或者盲目順從。

    而“贏得孩子”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溫柔而堅定),意味著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合作。

    具體怎麼做,有下面4個步驟: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告訴孩子你的感受;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4個步驟的根本。

    以上理論出自簡·尼爾森《正面管教》。

    而對於“誇孩子”,一定要適度,不能盲目誇獎,過量的讚美和表揚,會讓孩子養成“自負”的性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懷孕六個月,做糖耐,需要喝高濃縮葡萄糖嗎?可以吃早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