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之意
-
2 # 朝文社
首先,從理論上說,古代作為皇家護衛甚至是皇家心腹的“大內高手”,戰鬥力要遠遠強於“江湖高手”。
古代皇權專制,特別是放在王朝大一統的年月裡,倘若有“民間高手”不受皇權控制,那就是百分百的大威脅。歷代的封建皇帝,為求龍椅安穩,恨不得把全世界的“高手”都招到麾下。“大內高手”們的日常訓練,乃至待遇吃住條件,都比民間高手更優厚。比如漢武帝的禁衛軍隊“羽林孤兒”,都是精選烈士遺孤子弟,從小接受嚴格騎射訓練。唐代的“六軍宿衛”更是“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鐵槓之戲。”全都身手不凡。
而從宋代起,中國封建王朝“大內高手”們的選拔考核訓練,也更加細化。特別是宋朝,由於“守內虛外”,也就高度重視“大內高手”。作為“大內高手”的“宿衛禁軍”,待遇在宋代禁軍裡公認最高,以司馬光的形容說“厚其糧賜”。單普通“宿衛禁軍”的“食錢”每月就有七百錢,諸如“龍衛”“神衛”等軍官,“祿粟”更高達二十五石。另外每年還有名目繁多的賞賜,經常“工資基本不動”。
但這“高薪”也絕不好掙。以《宋史》的形容,這些待遇最好的“宿衛禁軍”,都要從全國招募,一級級篩選出來。“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成為“宿衛禁軍”,享受優厚待遇的同時,每天也要“日習武技”,天天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而且成了“大內高手”也不保險,宋朝動不動就要“校閱”,考核騎馬格鬥射箭等科目,只要不合格,分分鐘就被淘汰。比如宋太祖年間的一次“校閱”,當場就刷掉了三百多人。
如此高薪加嚴格管理,也讓宋朝的“大內高手”,一度成為天下聞名的恐怖力量。比如宋太祖身邊的“大內高手”們,各個都是“人敵數夫,騎上下山如飛”。而且還各個忠心耿耿,皇帝指東不敢向西。宋太祖有次閒著沒事喂老虎,不留神老虎被骨頭卡了喉嚨,眼看心愛的老虎疼的嗷嗷叫,宋太祖稍微使個眼色,“大內高手”李承訓就毫無懼色鑽進籠子,輕鬆從老虎嘴裡拔出了骨頭。“鑽老虎嘴”都毫無壓力,打仗豈不更嗷嗷叫?
就連大宋的“鄰居”們,也曾被“大內高手”們嚇著:長期搞事的西夏國主李繼遷,派使者張浦來入貢,宋太宗直接安排了數百“大內高手”,當著張浦的面開一石五的硬弓。之前標榜自家驍勇善戰的張浦,見狀當場就跪了,連呼“蕃部弓弱矢短,但見此長大,固已逃遁。”
而在宋朝之後的幾個朝代裡,招募“大內高手”的制度各有不同,但“大內高手”的“成色”,也是相當的高。比如明武宗寵臣江彬選拔精壯組成的大內高手,素來以高壯善戰著稱。但南司馬喬宇不服,又選出京營裡上百個頭矮小的“南方教師”,雙方敞開了一頓練。一場“大內高手德比”,江彬麾下的壯漢們,全被這些“南方教師”們“或撞其肋或觸其腰胯”,結果是“翻身倒地累僕”。可見那時的“大內高手”,果真藏龍臥虎。
清代的“善撲營”也類似,善撲營的“撲戶”們,還按戰鬥力分為“一二三等撲戶”,根據其戰鬥力來領取錢糧。他們除了負責日常的宮廷護衛外,有時還常執行“特殊任務”。比如康熙年間中俄外交往來,俄國使團的隨行拳手,常在北京城胡作非為。善撲營的“撲戶”也“不服就幹”,每次都堂堂正正開打,打得俄中國人“仆地不能起,從此凜然守法”。以硬核的方式“為國爭光”。
至於武俠小說裡常大出風頭的清代“大內高手”,即“大內侍衛”,放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曾是一群彪悍的存在。清王朝的“大內侍衛”,主要來自於貴族子弟和文武官員子弟,武藝要求更是極高。以乾隆皇帝的話說,必須得“訓以講求射法,毋得忽略”。天天摸爬滾打苦練。清太宗皇太極狩獵時,曾突遇老虎襲擊,危急時刻,大內侍衛詹土謝圖與老虎浴血搏鬥,硬是從虎嘴裡救人成功。可見此時的“大內高手”,是有多麼悍勇!
不過,這“大內高手”遠遠強於“江湖高手”的情景,放在許多王朝的發展曲線上,有時也往往停留在理論上。有時當一個王朝腐化時,傳說中很厲害的“大內高手”們,也是帶頭“腐”起來。
比如曾高手薈萃的宋朝“大內高手”們,到了宋仁宗年間時,就常把宋仁宗本人“辣”一下眼睛。宋仁宗天聖元年時,在崇明殿考較十名“大內高手”的武藝,結果竟有“四人弓弩不中”,對比一下同時期,北宋邊境的精銳騎兵訓練時“皆望空發箭,馬前一二十步即已墜地”的雷景象,確實很呼應。
甚至這樣的“大內高手”,到了幾十年後的宋徽宗年間,那都成了真高手。因為此時的北宋“大內高手”們,早已是“訓練不精,多充雜役”。竟都是些爛兵在湊數。如此“注水”的高手們,面對呼嘯南下的金兵鐵騎,當然被悲催秒殺。還要靠北宋“弓箭社”“忠義社”等“民間高手”們揭竿而起,浴血拖住金人南下的腳步。
晚明的情況,那更叫一個慘。號稱雲集“大內高手”的京營,到了崇禎年間時,也變得不靠譜。以崇禎年間兵部左侍郎吳甡的嘆息說,所謂大明最精銳的“京營”,全都是一群北京街頭上的流氓甚至小商小販來湊數,就為“幫助”軍官們多坑點軍餉。到了李自成打進北京時,窮途末路的崇禎帝,還想著召集“大內高手”們突圍出去。太監們叫苦說“京營都已潰散,哪裡還有兵?”上吊?幾乎成了唯一選擇。
到了傳說中“大內高手”縱橫江湖的清代,到了清朝中期後,“大內高手”也越來越注水。清朝嘉慶帝在位時,許多大內侍衛日常值班,竟連刀也不配,常見鬆鬆垮垮。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的“林清之變”,更叫“大內高手”們現了把眼:數百天理教徒突襲紫禁城,高手雲集的大內侍衛分分鐘稀里嘩啦,如果不是嘉慶帝的寶貝兒子旻寧(未來的道光帝)挺身而出,號稱戒備森嚴的皇城,必然被掀個底朝天。
此情此景,事後的嘉慶帝也悲憤無比,更悲憤的是,許多“大內高手”不但不能打,還被天理教拉下了水,心甘情願做了人家的內應。如此情景,也讓嘉慶帝在《罪己詔》裡一頓怒罵:“筆隨淚灑,通諭知之”。看過這“淚奔”的一幕,不久後鴉片戰爭的更恥辱一幕,已是不難理解。
大內高手的戰鬥力,關乎王朝國運?不開玩笑說,這確是值得深思的歷史教訓。
參考資料:楊向東《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關文發《嘉慶帝》、王軍營《北宋皇宮宿衛諸問題研究》、曹連明《清代大內侍衛略談》、樊樹志《重寫晚明史》
-
3 # 薛白袍
大內高手厲害。
看古裝電視劇,大內高手總被描繪成朝廷鷹犬,比如金庸的《書劍恩仇錄》中,幾乎成了主角的張召重,武功很高,但是成了朝廷鷹犬,而被好漢們不齒。
這種成了朝廷鷹犬而被好漢們看不起的故事是有傳承的,在方世玉或者洪熙官的故事中,狼藉江湖的大俠們一般總喜歡找大內高手的麻煩,往往還會成功。
效忠朝廷的高手都被描寫成道德淪喪之人。
俠,一開始的解釋其實就是和朝廷作對。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過遊俠列傳,其中有位叫郭解的人,甚至和漢武帝作對,有人向漢武帝舉報郭解的不法行為,但是舉報者在漢武帝的宮門前就被郭解的手下殺了。
韓非子在《五蠹》上就曾經說俠是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俠以武犯禁。
韓非子生活的戰國時期有很多俠,這些俠的武不是馬保國大師那種花架子,是真的殺人技,所以韓非才把俠列為五個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
古代社會對俠的態度一致是打壓的,這種打壓從漢武帝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郭解手下在漢武帝宮門前殺了人,那個被殺的人和郭解的仇是怎麼結下的呢?
因為當年漢武帝要把天下富豪遷移到茂陵集中管理,郭解是河內軹縣人,不算是當地的不安定因素,應該是很不安定因素,他是軹縣的小霸王,當地有啥事都直接找郭解,不找當地父母官。
這次漢武帝要把全國富人遷移茂陵,郭解家裡的錢不夠成為富豪的標準,但是當地父母官還是把他的名字寫上了,想借機送走這尊神。
但是郭解不想走啊。
於是和現在一樣,他各種託人說情,說郭解家裡窮啊,不夠遷徙的標準線。
郭解的人脈很廣,最後都拖到了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那裡去了。
衛青和漢武帝說:郭解家裡窮啊,不夠遷移標準,還是不遷了吧。
漢武帝遷移富豪本就是削弱他們的影響力,這一聽,一個小小的郭解都能驚動大將軍,這還不是自己遷移的目標?
於是下旨,郭解必須遷。
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
然後,郭解的侄子當天夜裡就把舉薦郭解的縣尉給割了頭。
由此可見當時的俠有多野了,軹縣這地方管事的不是政府派出的官吏,而是遊俠郭解一家。
縣尉一家當然不服,屢次上告,最慘烈的這次在漢武帝宮門前被殺,大約郭解的手下相向天下想和郭家作對的人發出警告:你們告到皇帝哪兒去,都是死路一條。
這無疑觸怒了漢武帝。
於是郭解被誅殺。
史記之後,遊俠列傳這個條目在史書中逐漸沒了,因為各個王朝對俠的態度都是打壓。
所以江湖上的頂級高手也就逐漸沒了生存的空間,很多自覺自己是頂級高手的高手,或者收歸朝廷所用,或者被朝廷剿滅。
比如清朝著名的俠客畫地無形隱逸俠甘鳳池,在各種小說中都是正面角色,但是歷史上的甘鳳池是被李衛抓住的,大俠雖然打熬筋骨武功高強,但是依舊怕皮鞭子沾涼水,一頓酷刑甘大俠就把自己所在的反清復明組織給賣了。
甘鳳池算是古代頂級高手了,依舊不敵朝廷的勢力。
但是江湖高手為啥名氣大呢?因為會講故事。
比如:太極混元形意門掌門人馬保國大戰英國大力士皮特。
-
4 # 誒呦我的小文藝
學好文武藝,獲賣帝王家。大內高手一般都來自江湖,誰更厲害,一目瞭然!
俗話說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也就是說大內高手一定是強過江湖高手,歷代王朝中,高手一般都是管理者,像清末期,重要部門絕不留那種不務正業的關係戶:要麼有一技之長,要麼某方面突出。清末時會發招募令,對外招募和提拔江湖中人。
朝廷中的高手走的路線都是經過層層選拔晉級的,也就是說他們在外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出生也好有錢人家也好平民世家也好。哪怕無父無母的孤兒,既然經過了選拔,那就是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一旦進入了體制,江湖上的高手也可能成為大內高手,運氣好的話被大臣或侯爺選中,也會從江湖中走出,踏入仕途,前提是你的武功要高,能勝任這個職位。所以大內頂級高手要麼出自江湖,要麼年少培養。
古代培養一個高手很難,很耗時間。直接找江湖高手培養的話,效果會很好。
追溯到五代十國,那時候天下公認一大高手那是少林寺的福居大師,他創立了少林寺七十二絕技的高人。雖說他身歸佛門,但他是多個政權御用的皇家教練;再如唐代號稱劍聖的裴旻,他是李白的師父,也是大內高手。
北宋期間也是一位高僧金臺,歷史記載他與宮廷有很深的關係。他還支援王安石變法。武當派的張三丰,受皇帝的封號。也算大內高手。
古往今來,高手一定會被朝廷強制收攬,不服從的會有滅族危險,所以說在古代,武士一般都會被收編,因為他再厲害也不會超過皇權。
當然,大內的高手不圖名聲,他們更低調,因此可能表面上看,可能江湖高手更出名一些。但實則江湖高手不如大內高手。
-
5 # 每日一段歷史
在金庸小說宇宙中,大內高手的武功跟江湖頂級高手差了不止一個級別,在其他人作品中未必。
在《書劍恩仇錄》中出現的火手判官張召重已經算是和當時江湖頂級高手相差最小的了,勝過了紅花會大多數當家,可是,跟真正頂級的江湖高手,比如天池怪俠袁士霄相比,簡直是三歲孩童一般,即使是不如袁士霄的阿凡提抬手就打了張召重一個耳光,要殺他也不是難事。
在《射鵰英雄傳》中出現的大內侍衛頭目石彥明,雖然掌力雄渾,把黃藥師的瘸腿弟子曲靈風震死,但是也死在曲靈風臨終暗算之下,若是曲靈風雙腿沒有殘疾,恐怕兩個石彥明也奈何他不得(黃藥師說一百個大內侍衛也奈何曲靈風不得,不過是自高身價)。
《倚天屠龍記》中出現了兩個朝廷的高手,鶴筆翁和鹿杖客,這兩人本來也是江湖高手,但是貪圖富貴給朝廷打工,仗著玄冥神掌厲害,可著實讓張無忌吃了不少苦頭,可以說,二人遇到了一般門派的掌門也不會吃虧。然而,鶴筆翁先是被張三丰一招制住,這是最跌價的,二人給小張當了大半本書的陪練以後,又被張無忌的“乾坤大挪移”化去了玄冥內力,顯是在絕頂高手面前差距不小。
在《鹿鼎記》中登場的大內侍衛總管多隆力大無窮一身硬功,然而也只是力大無窮而已,對韋小寶從背後刺來的一劍居然毫無防備,張康年等人被吳六奇當賭注玩耍,後來幾百個大內侍衛圍攻歸辛樹三人還被打趴下了七八十人,實是給大內侍衛大大丟臉。
由此可見,金書中大內絕頂高手和江湖頂級高手之間的差距實在是不小。但是在另一位武俠作家黃易的書中,大內高手和江湖高手的差距並不是那麼大。
在黃易的《覆雨翻雲》中,黃易描寫了一群保護朱元璋的“影子太監”,這群太監本是和尚,但為了天下的太平不惜淨身做太監,其中領頭者的武功之高接近本書絕頂高手之一“鬼王”虛若無,十多個太監聯手就能令全書第一高手,修仙級別的浪翻雲知難而退,把位列黑榜前十高手,輕功卓絕的盜王範良極逼入絕境。可以說,這些太監的武功個個不在黑榜前十高手之下。雖然仍然比不上江湖第一高手,但和江湖頂級高手相比也並不遜色。
-
6 # 西奇博物館
說到大內高手,小妹頭一個想起的是和珅和納蘭容若……這兩位都是大內侍衛,大清朝一等一的高手……
可史書上對於“兩人身懷絕世武功”這件事隻字未提……而電視劇中的公公隨意出個手,都能把所謂的“大內高手”們打的落花流水……
這群皇帝的貼身侍衛們,全是“繡花枕頭”嗎?到底有沒有一個能打的?
一:大內侍衛是什麼?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弄清楚,大內侍衛到底是幹什麼的。
“大內侍衛”,簡單來講就是隨護在帝王左右,既任侍從又任護衛的武官。
其實“錦衣衛”的全稱很長,叫“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這群人非常容易辨認,他們在正式場合永遠穿著飛魚服,手持繡春刀,腰繫鸞春帶,平時則身著紅色的便衣,出行時十分氣派。
而到了清朝時期,就演變成我們所熟悉的“御前帶刀侍衛”了。清朝的大內侍衛,起初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家丁和奴僕,在努爾哈赤的創業初期,戰事連連,這些“家裡人”既忠心又勇猛,在戰爭中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於是這群人被提拔成了努爾哈赤的貼身“侍衛”。貼身侍衛,用滿語讀的話,發音為Hiya,漢譯為“蝦”。
這群跟隨努爾哈赤出生入死的“蝦”,到皇太極時期便形成了一個管理完善的組織機構——侍衛處。由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來統一管理。
二:有能打的嗎?說了這麼多,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男人”,這群“蝦”的戰鬥力到底如何呢?小妹來舉幾個真實的例子: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宮外男子張差手持一根木棍直直闖入大內東華門,一直打到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後被內監捕獲。
這是什麼可怕的概念?一個人,使用一根木棍,單槍匹馬可以打到太子寢宮?這群“大內高手”熟悉地形,用的是刀,還是以多欺少,竟然就打輸了?
嘉慶帝是清代皇帝中遇刺最多的一位,一共遭遇4次刺客。彪悍的人生,總之是不需要“御前侍衛”來解釋的。因為前幾次刺殺,錦衣衛都“因故缺席”,刺客順利地打到了嘉慶帝身邊。直至有一次,總算是在大門口就攔住了。
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二十日,有一個叫薩彌文(劉士興)的中年男人扛著鐵槍闖宮。單槍匹馬把守衛神武門的護軍砍傷了好幾個。眾護軍一齊上場總算將其制服,卻又七手八腳打得太猛,薩彌文最後竟傷重身亡,始終也沒能弄明白他到底是為啥來的。
雖然是死無對證,但總算成功將刺客阻攔在了門外。嘉慶帝心中暗喜:“朕的諄諄教誨總算起到了作用,朕的護衛們業務水平見長,要賞賜一下鼓舞士氣!”
於是招來英雄們,聽取事件的詳細彙報。一番唾沫橫飛之後,嘉慶帝目瞪口呆。因為他發現護軍們個個光榮負傷的原因並不全是刺客神勇,而是他們值勤時竟嫌兵器勞累礙事,沒有一個隨身攜帶了的……
這業務水平!
三: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大內侍衛”,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男人”,是明軍和清軍中萬里挑一的精英,而這支“特種護衛”,為何在實戰中頻頻遭遇滑鐵盧?
其實道理也不難懂——關係戶太多。
就拿清朝的“蝦”們來說,剛開始,“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家丁和奴僕,但隨著隊伍的壯大以及人員更替,御前侍衛需要擴大隊伍了。上哪裡去找又勇猛又忠心的人呢?那還是得找“自己人”。
滿清實行八旗制度,但在順治帝時期,握在皇帝手中的只有正黃、鑲黃、正白三旗,這三旗被稱為“上三旗”,是最親近的“自己人”。雖然雍正以後,皇帝逐漸掌握了全部八旗,但最接近皇帝的貼身侍衛,仍舊是從“上三旗”中選拔而出的。
那些被選拔出來的“御前侍衛”,全部是勳貴的後代。比如我們熟悉的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因為父親是大學士納蘭明珠,所以他就理所當然地以進士身份被康熙選為三等侍衛,後又提拔為一等侍衛。
這些平日裡養尊處優的富家公子,功夫能好到哪裡去?雖然王朝建立初期,那群“蝦”侍衛上過戰場,身經百戰,可待到社會穩定後就越來越水,總之越往後越不行……
西奇妹說:“上三旗”將自己家孩子送來當個“御前侍衛”,只是為了“鍍個金”。
在皇帝面前露露臉,好為後來的平步青雲做跳板。
至於功夫是否高強?對不起,沒聽過。
沒有人在意……
-
7 # 蕭晗之十二子門
大內的頂級高手與江湖上的頂級高手是分不出高下的,但是假如從拳理的高度來分析,那麼大內高手自然要比江湖高手厲害百倍!這從他們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來,大內高手是優中之優,所以才有在皇權高高在上戒備森嚴的宮廷內部存在,而江湖上的高手因為過於散漫零落所以沒有宮廷高手的氣度與非凡的武學之造詣!當然也不能絕對,也有江湖上的頂級高手混入宮中的,當然也有大內的祕籍流落民間的,所以這樣的互通就說明武林高手不是大內與江湖之侷限的,而只是存在的位置不同罷了!而就其存在的位置來說,當然還是大內高手所獲得的點贊多一點,因為其存在的位置說明其能夠駕馭的局面更加雄偉而遼闊,而江湖上的人還是較為被動,所以二者比較,在大內的武林高手還是在社會地位上略佔上風!但是其武功的高低則是難以用事例來說明,因為大內高手一般是較為詭祕難測,而江湖上的高手則是生死以命相搏,而其武功的縱深度難以測量,所以其出現的位置就看他的武術修為了,並且這樣的標準也良莠不齊各有參差,所以難有伯仲之分,當然真正武功高的進入皇宮如探囊取物,大內高手是不放在眼裡的!
-
8 # 五味社
在皇宮內豢養一些武藝出眾的“大內侍衛”,確有其事。
皇帝身份尊貴,身邊自然擁有貼身侍衛的保護。
在《周禮》中,就有類似皇家禁衛的專業人員,被稱為“宮正”,擔任周王宮中的安保工作以及禁令的制定。另外周王室的禁衛數量龐大,“周廬千列,設戟百重”。
秦朝形成較完整的禁衛體系,有“衛尉”、 “郎中令”、“中尉”,分別執行不同任務。
西漢建立南,北兩軍。南軍是核心,包圍未央宮;北軍負責長安城。劉徹建立“繡衣直指揮使”,類似明朝錦衣衛。
東漢最出名的禁衛軍當屬許褚統轄的“虎豹營”。
宋朝禁衛最為龐大,趙匡胤曾為後周“殿前都點檢”,因此他明知這支部隊的重要性。宋朝初年極為重視禁軍的素質和建設。但到了宋朝後期,禁軍基本成為擺設。
明朝的貼身侍衛最著名莫過於“錦衣衛”,雖然身手矯健,但並非像影視劇中描繪的那樣,太監各個武藝超眾。錦衣衛中很多成員屬於調崗到東廠,並非是宦官。當然,錦衣衛中也充斥著膏粱子弟。
清朝選滿蒙勳戚子弟及武進士為侍衛,分為三等。一等侍衛又稱為“頭等侍衛”,武職正三品,從上三旗中選擇才武出眾者60人充任。另外還有二等侍衛150人,三等侍衛270人,藍翎侍衛90人。當然侍衛並非都是武官,類似明珠、索額圖、和珅等重臣都是侍衛出身,侍衛接近皇上,比較容易升遷。
作為皇帝的貼身侍衛,自然是武藝出眾,同時也才華了得。
但江湖高手沒有和大內侍衛的交手記錄,所以相比如何,很難比較。
但嘉慶年間,林清率領天理教眾攻入隆宗門,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可見清朝末年侍衛防守之弱。
-
9 # 魚曉夜談
隨著近幾年武俠劇的熱映,我們在看一些古代的影視劇時,不難發現,尊為一朝天子的皇帝身邊除了隨時傳達訊息的太監之外,還有不少忠心耿耿、隨時候命的大內侍衛,而到了劇情發展至高潮的時候,江湖上每每又會出現一些隱居避世而且武藝高強的武林高手。在這樣的對比下不禁引人遐想:他們之間到底誰更厲害呢?
所以,單一比較誰更厲害其實並不科學,雙方肯定都會有頂尖人物,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大抵上便是如此了!
-
10 # 青年史學家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遠。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江湖和廟堂,本就沒有明顯的界限。君不知多少達官顯貴,歸隱林泉。也不知道有多少武林人士,影響朝局。主要你是武林高手,就不可能不和廟堂和江湖打交道。
我們看金庸小說中的武林高手,最早的達摩祖師算是江湖人士,到後來喬峰則為契丹南院大王,虛竹是西夏駙馬,段譽最後成立大理皇帝,慕容復是燕國皇族後裔;創《九陰真經》和《葵花寶典》的都是大內高手,並且以宦官居多,因為宦官不能過性生活,所以元氣損耗不是很大。
《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主角郭靖是蒙古曾經的金刀駙馬,楊過繼承了獨孤求敗一脈,算是在野;《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是明教教主,趙敏是蒙古郡主。所以綜合看來,高手還是以廟堂居多。
-
11 # 歷史畫中人
首先,從理論上說,古代作為皇家護衛甚至是皇家心腹的“大內高手”,戰鬥力要遠遠強於“江湖高手”。
古代皇權專制,特別是放在王朝大一統的年月裡,倘若有“民間高手”不受皇權控制,那就是百分百的大威脅。歷代的封建皇帝,為求龍椅安穩,恨不得把全世界的“高手”都招到麾下。“大內高手”們的日常訓練,乃至待遇吃住條件,都比民間高手更優厚。比如漢武帝的禁衛軍隊“羽林孤兒”,都是精選烈士遺孤子弟,從小接受嚴格騎射訓練。唐代的“六軍宿衛”更是“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鐵槓之戲。”全都身手不凡。
古代大內頂級高手和江湖頂級高手,誰更厲害?為什麼?很多人一定看過武俠,也都看過宮廷,不管是小說也好電視劇也好,其中經常會出現這樣兩個群體,一個是護衛宮廷的“大內高手”,另外一個是江湖上聲名遠播的“江湖高手”,兩種高手,看起來好像相隔很遠,很難會有碰面的機會,也就無從得知他們的武功高低了。那麼,如果要比較一下的話,究竟是大內高手厲害,還是江湖高手更厲害?
可以這麼說,在真正的歷史上,民國以前,江湖高手永遠都不如大內高手。
追溯武林高手,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當時被天下公認的第一高手,少林寺高僧福居大師,也就是現實中創出少林寺七十二絕技的人。他雖然身在佛門,卻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個政權都“御用”的皇家教習,雖然不常居於宮廷,但還是得算“大內高手”。
2、再比如唐代,號稱劍聖的裴旻,也是李白的師父。這位劍聖官至左金吾大將軍,這還不叫“大內”麼。
北宋年間的高僧金臺,表面上身居雙林寺,但不論史料還是寺志都明明白白記載,他跟宮廷攪在一處,水深得很,支援王安石變法,傳授過蔡京內功。金臺的徒弟,另一位被公認的天下第一高手周侗,也曾教授過蔡京武功。周侗之徒李彥還是蔡京手下的猛將,是征剿宋江起義、方臘起義的主力。宣和七年金軍敗盟南下,雁門索援,崞縣城陷時李彥由於斷臂負傷退出戰鬥,後來也在義烏雙林寺出家,是《水滸》武松的原型之一。他們更是實打實鑿的“大內高手”了。
武當派始祖仙師張三丰,那都受了皇封了,明朝廷所費不貲整山修廟拉攏張真人,你說張真人算是“大內”的還是“江湖”的?
縱覽古今,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武者,必定要被朝廷拉攏,而且基本上是強制性,不服從者為除後患全家殺光,武者再厲害也不得不屈服於皇權,所以,他們本就是一半官人,一般江湖人。更何況,真正的大內高手並不圖名,他們的實力要比江湖人隱藏得更深、更多。
民國以前,大內高手基本上就是“天下第一”的代名詞。江湖中是否有未公開名號,卻比這些大內高手還厲害的人呢?沒有。
《通鑑續》上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假設真有人比大內高手還厲害,那就等於他對皇族和高官們是潛在的威脅,不論是皇族還是高官,都不可能放任這種狀況出現。
總結:天下無敵的江湖高手,可以出現在故事裡,卻不能存在於現實中。畢竟,每個朝代都有所謂的奸黨佞臣,卻沒有一個是真正被江湖高手刺殺死的。不可能沒人想殺這些奸臣,但是沒做到,為什麼?就是因為江湖高手的實力有限,對付不了那些保鏢,還是大內高手更勝一籌。
而到了清末民初後,就很少再區分大內還是江湖高手了。畢竟,什麼樣的高手也挺不住一梭子子彈,高手們存在的意義大減,也就沒必要細究了。
-
12 # 介雨安BV
對於大內高手,用不著估計過高。以滿清來說,能入選宮廷侍衛的,都是八旗勳貴和蒙古,回人上層貴族子弟,附帶少量三甲武進士。不是你武藝高強就會用你的。
在嘉慶年間,天理教起義。二百教徒衝進紫禁城,橫衝直撞。皇太子綿寧親自上陣,用火槍擊倒兩名教徒,危急關頭王公大臣又調集火槍營千人才擊退一群烏合之眾。
事後,震驚的嘉慶皇帝下了罪己詔。
至於明朝,負責宮廷禁衛的是錦衣衛大漢將軍,也是世襲的。
對於宮廷侍衛來說,更強調忠誠和紀律。在上千人的部隊裡,武功的作用微乎其微。
武俠小說裡的大內高手。
宮廷裡,確實有武裝太監來負責宮內安保。
但《葵花寶典》若真能一經自宮,便武林稱雄,太監們也不可能讓它流出宮外。
方證大師談到葵花寶典,說三百年來從未有人練成。我猜測所謂的葵花太監只是提出了一個武學構想,並未完成。其中疑難重重,所以不被重視,流出宮廷。
而辟邪劍法是紅葉大師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借林遠圖之口宣之於外。目的是引動魔教去華山奪取葵花寶典,讓五嶽劍派和魔教鬥個你死我活,削減雙方實力,禍水東引。
若非如此的話,宮廷太監們研習三百年葵花寶典,其武功實力足以鎮壓整個江湖武林。
金庸武俠裡的大內高手多在清代出場。比如《書劍恩仇錄》裡“金鉤鐵掌白振”。《雪山飛狐》裡的賽總管。《鹿鼎記》海大富等都算一方高手,但都不及頂級江湖高手。
“縱橫自在無拘束,心不貪榮身不辱”
武俠作家們傾力構築了自由野逸的俠客江湖,天生就和規矩森嚴的官家宮廷對立。
可惜,無論是現實還是文學,武俠都已落寞,心中的江湖漸行漸遠。
-
13 # 破乞
但這“高薪”也絕不好掙。以《宋史》的形容,這些待遇最好的“宿衛禁軍”,都要從全國招募,一級級篩選出來。“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成為“宿衛禁軍”,享受優厚待遇的同時,每天也要“日習武技”,天天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而且成了“大內高手”也不保險,宋朝動不動就要“校閱”,考核騎馬格鬥射箭等科目,只要不合格,分分鐘就被淘汰。比如宋太祖年間的一次“校閱”,當場就刷掉了三百多人。
就連大宋的“鄰居”們,也曾被“大內高手”們嚇著:長期搞事的西夏國主李繼遷,派使者張浦來入貢,宋太宗直接安排了數百“大內高手”,當著張浦的面開一石五的硬弓。之前標榜自家驍勇善戰的張浦,見狀當場就跪了,連呼“蕃部弓弱矢短,但見此長大,固已逃遁。”
而在宋朝之後的幾個朝代裡,招募“大內高手”的制度各有不同,但“大內高手”的“成色”,也是相當的高。比如明武宗寵臣江彬選拔精壯組成的大內高手,素來以高壯善戰著稱。但南司馬喬宇不服,又選出京營裡上百個頭矮小的“南方教師”,雙方敞開了一頓練。一場“大內高手德比”,江彬麾下的壯漢們,全被這些“南方教師”們“或撞其肋或觸其腰胯”,結果是“翻身倒地累僕”。可見那時的“大內高手”,果真藏龍臥虎。
清代的“善撲營”也類似,善撲營的“撲戶”們,還按戰鬥力分為“一二三等撲戶”,根據其戰鬥力來領取錢糧。他們除了負責日常的宮廷護衛外,有時還常執行“特殊任務”。比如康熙年間中俄外交往來,俄國使團的隨行拳手,常在北京城胡作非為。善撲營的“撲戶”也“不服就幹”,每次都堂堂正正開打,打得俄中國人“仆地不能起,從此凜然守法”。以硬核的方式“為國爭光”。
不過,這“大內高手”遠遠強於“江湖高手”的情景,放在許多王朝的發展曲線上,有時也往往停留在理論上。有時當一個王朝腐化時,傳說中很厲害的“大內高手”們,也是帶頭“腐”起來。
比如曾高手薈萃的宋朝“大內高手”們,到了宋仁宗年間時,就常把宋仁宗本人“辣”一下眼睛。宋仁宗天聖元年時,在崇明殿考較十名“大內高手”的武藝,結果竟有“四人弓弩不中”,對比一下同時期,北宋邊境的精銳騎兵訓練時“皆望空發箭,馬前一二十步即已墜地”的雷景象,確實很呼應。
甚至這樣的“大內高手”,到了幾十年後的宋徽宗年間,那都成了真高手。因為此時的北宋“大內高手”們,早已是“訓練不精,多充雜役”。竟都是些爛兵在湊數。如此“注水”的高手們,面對呼嘯南下的金兵鐵騎,當然被悲催秒殺。還要靠北宋“弓箭社”“忠義社”等“民間高手”們揭竿而起,浴血拖住金人南下的腳步。
晚明的情況,那更叫一個慘。號稱雲集“大內高手”的京營,到了崇禎年間時,也變得不靠譜。以崇禎年間兵部左侍郎吳甡的嘆息說,所謂大明最精銳的“京營”,全都是一群北京街頭上的流氓甚至小商小販來湊數,就為“幫助”軍官們多坑點軍餉。到了李自成打進北京時,窮途末路的崇禎帝,還想著召集“大內高手”們突圍出去。太監們叫苦說“京營都已潰散,哪裡還有兵?”上吊?幾乎成了唯一選擇。
此情此景,事後的嘉慶帝也悲憤無比,更悲憤的是,許多“大內高手”不但不能打,還被天理教拉下了水,心甘情願做了人家的內應。如此情景,也讓嘉慶帝在《罪己詔》裡一頓怒罵:“筆隨淚灑,通諭知之”。看過這“淚奔”的一幕,不久後鴉片戰爭的更恥辱一幕,已是不難理解。
大內高手的戰鬥力,關乎王朝國運?不開玩笑說,這確是值得深思的歷史教訓。
-
14 # 讀書觀影話江湖
大多數情況下,大內高手肯定不及江湖高手,畢竟江湖頂級高手都有自己的傲氣,是不屑於做人家的保鏢的。
不過有些情況例外,一是皇家本身一武立國,皇室成員中就有武功絕頂的存在;二是皇帝有心收攏和培養江湖高手,皇室擁有的資源相對比較多,培養出一些頂級高手也是有可能。
-
15 # 蕭郎讀天下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八個字形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無論是大內高手,還是江湖頂級高手,都不一定是世界第一。如果說非要拿出兩個人一決高下,結局也許是兩敗俱傷,也許是一招定勝負。總而言之,就看誰的手段多,誰的歷練多。
大內高手一般出現於武俠小說中,在古代,大內指的就是皇宮內,和朝廷皇宮之外是對應的。大內高手是負責皇帝安危的,也屬於皇帝貼身侍衛,或者是暗衛。
《九陰真經》厲不厲害,想必各位都清楚。這是金庸小說中最負盛名的武功祕籍,從此祕籍也能看出黃裳有多厲害。武林中更是為《九陰真經》爭得頭破血流。黃裳這位大內高手,雖說如此厲害,但還是在一些武林高手中吃了虧。
-
16 # 竹子剋星
大內高手絕對不會差,頂級水平的大內高手也是江湖的頂級水平,因為任何時代,最好最強的人都會有一部分被權利機構收編。
回覆列表
延伸閱讀
很多人一定看過武俠,也都看過宮廷,不管是小說也好電視劇也好,其中經常會出現這樣兩個群體,一個是護衛宮廷的“大內高手”,另外一個是江湖上聲名遠播的“江湖高手”,兩種高手,看起來好像相隔很遠,很難會有碰面的機會,也就無從得知他們的武功高低了。
首先,從理論上說,古代作為皇家護衛甚至是皇家心腹的“大內高手”,戰鬥力要遠遠強於“江湖高手”。古代皇權專制,特別是放在王朝大一統的年月裡,倘若有“民間高手”不受皇權控制,那就是百分百的大威脅。歷代的封建皇帝,為求龍椅安穩,恨不得把全世界的“高手”都招到麾下。“大內高手”們的日常訓練,乃至待遇吃住條件,都比民間高手更優厚。比如漢武帝的禁衛軍隊“羽林孤兒”,都是精選烈士遺孤子弟,從小接受嚴格騎射訓練。唐代的“六軍宿衛”更是“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鐵槓之戲。”全都身手不凡。
而從宋代起,中國封建王朝“大內高手”們的選拔考核訓練,也更加細化。特別是宋朝,由於“守內虛外”,也就高度重視“大內高手”。作為“大內高手”的“宿衛禁軍”,待遇在宋代禁軍裡公認最高,以司馬光的形容說“厚其糧賜”。單普通“宿衛禁軍”的“食錢”每月就有七百錢,諸如“龍衛”“神衛”等軍官,“祿粟”更高達二十五石。另外每年還有名目繁多的賞賜,經常“工資基本不動”。
以《宋史》的形容,這些待遇最好的“宿衛禁軍”,都要從全國招募,一級級篩選出來。“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成為“宿衛禁軍”,享受優厚待遇的同時,每天也要“日習武技”,天天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而且成了“大內高手”也不保險,宋朝動不動就要“校閱”,考核騎馬格鬥射箭等科目,只要不合格,分分鐘就被淘汰。比如宋太祖年間的一次“校閱”,當場就刷掉了三百多人。
如此高薪加嚴格管理,也讓宋朝的“大內高手”,一度成為天下聞名的恐怖力量。比如宋太祖身邊的“大內高手”們,各個都是“人敵數夫,騎上下山如飛”。而且還各個忠心耿耿,皇帝指東不敢向西。
其次,歷朝歷代,只要是頂級高手,就一定跟官方掛鉤,不肯跟官方合作的高手早就死了,而且是全家都死絕了。追溯武林高手,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當時被天下公認的第一高手,少林寺高僧福居大師,也就是現實中創出少林寺七十二絕技的人。他雖然身在佛門,卻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個政權都“御用”的皇家教習,雖然不常居於宮廷,但還是得算“大內高手”。
北宋年間的高僧金臺,表面上身居雙林寺,但不論史料還是寺志都明明白白記載,他跟宮廷攪在一處,水深得很,支援王安石變法,傳授過蔡京內功。金臺的徒弟,另一位被公認的天下第一高手周侗,也曾教授過蔡京武功。周侗之徒李彥還是蔡京手下的猛將,是征剿宋江起義、方臘起義的主力。宣和七年金軍敗盟南下,雁門索援,崞縣城陷時李彥由於斷臂負傷退出戰鬥,後來也在義烏雙林寺出家,是《水滸》武松的原型之一。他們更是實打實鑿的“大內高手”了。
武當派始祖仙師張三丰,那都受了皇封了,明朝廷所費不貲整山修廟拉攏張真人,你說張真人算是“大內”的還是“江湖”的?
總結:《通鑑續》上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假設真有人比大內高手還厲害,那就等於他對皇族和高官們是潛在的威脅,不論是皇族還是高官,都不可能放任這種狀況出現。
而到了清末民初後,就很少再區分大內還是江湖高手了。畢竟,什麼樣的高手也挺不住一梭子子彈,高手們存在的意義大減,也就沒必要細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