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迎春加油站
-
2 # 打不敗的代代
我認為以下幾個觀點比較重要。第一:出現問題是先分析原因在哪裡?還是先解決第二:對方說工作或者學習不適合自己,你應該給他分析,還是說直接幫他下結論第三:平時除了經常性的學習看書,與人交談!還要再模擬訓練一下自己。
-
3 # 運營小社畜
有一個優秀的溝通方式叫做“NLP情緒處理太極溝通術”
例如下屬下屬向經理抱怨專案壓力大,快要崩潰了,經理應該怎麼溝通?
1、(確認)小王這個專案讓你感受到明顯的壓力是嗎?
2、(同理)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
3、(讚美)在如此難的情況下,我仍然發現你做出了很多行為,力求指標的達成
4、(過去正向引導)第二季度難度也很大,最終完成了工作。遇到類似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5、(未來導向引導)假如專案做成了,對團隊對你個人意味著什麼呢?你如何看待過程中自己的表現
6、(共識)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如何做,克服困難
如果有一種溝通方式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抱怨。讓溝通雙方都能感受到彼此對自己的理解,都願意把心理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那"這種溝通思路算不算一種好的溝通思路呢?
今天剛好讀到《非暴力溝通》的第二章:是什麼矇蔽了愛?
這個章節談到一些溝通方式讓彼此感受不到對方的真誠和愛,也算是溝通的雷區吧,那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如果能避開這些雷區,那我們的溝通思路可能就提高了一個度。
雷區一:道德評判
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對別人的行為去評判。比如你老是很依賴對方,你會是覺得對方沒有給你足夠的安全感,而反過來對方如果很依賴你,你會評判他太不獨立,太容易依賴別人。再比如,你辛辛苦苦做的菜,對方沒怎麼吃,你會說他挑食,難伺候,如果對方辛辛苦苦做的菜,你怎麼也吃不下,你會說他做的菜難吃。這些類似例子是不是每天都在我們生活中上演?
諸如此類的評論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及需要。不幸的是,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更難得到滿足。即使他們接受批評,作出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如果他們出於恐懼或內疚來迎合我們,或遲或早,我們將會發現對方不再那麼友好。當然,他們也付出了代價。屈服於外部或內部的壓力,很可能使他們心懷怨恨,並厭惡自己。雷區二: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一種評判。比如一閨密朋友她原本和老公關係很好,覺得她老公愛幫她做家務也願意陪孩子,但一次聚會上,另一個女性朋友說自己老公每天下班了都還一門心思琢磨怎樣多掙錢,怎樣更加努力提高經濟水平。閨密朋友聽完覺得自己老公就會做家務,下班後卻從不去花心思怎麼多掙些錢,突然覺得自己老公很差勁,後來經常跟老公抱怨,懟老公。
在溝通中如果把任何事情都用來比較,必定導致雙方的不愉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有太多太多能形成比較的地方,什麼都跟別人比較就是自尋煩惱咯。
雷區三:迴避責任
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這一短語。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顯然,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是人們常用的另一短語,例如:“你讓我傷透了心。”此時,我們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雷區四:強人所難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許多人相信,作為父母、師長或經理,我們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並讓他們循規蹈矩。我也曾以為,作為父親,我的職責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發現,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是的,我可以透過懲罰來教訓他們,但如果我真的那樣做了,他們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我。我們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都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表達和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所以導致了很多無效的溝通。
雖然我分享的這些不是直接說出一些溝通思路,但是卻從反面提出一些不該做的,能做到避開這些溝通雷區,那也算是一種比較好的溝通思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