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梁鏞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

    首先,我們看看玄奘的簡介:

    玄奘(602-664)大唐著名的法師,世稱唐三藏,三藏也就是指經,律,論三藏!

    玄奘幼年家貧,跟隨長捷法師住在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於13歲在洛陽梯度出家,梯度後的玄奘刻苦研讀佛經,對佛法的造詣非常高!

    玄奘在中國初學佛法,再研讀了數百家著作後,感覺佛法理論頗多,但是沒有統一的思想理論,所以玄奘決定西去天竺國深造,學習更加磅礴更加全面的佛學知識。玄奘在天竺各國遊歷學習二十年,終於大有所城,帶回657部佛經,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

    回國之後,唐玄奘就和弟子們著手翻譯天竺佛經!

    所以很明顯,首先是唐僧的佛法造詣深厚,也就是很多佛經,估計人家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其次,當時的玄奘在天竺就已經是高僧了,並且受到各方的重視和愛戴,所以,不排除玄奘回來的時候,有同行的使節隊伍保護,所以玄奘最後運回來的657部佛教,可能就是由使節團一起帶回來的,

  • 2 # 例外狀態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據歷史記載,公元643年,玄奘法師攜帶657部佛經返回中土,於645年(貞觀十九年)正月,便到達長安,返途僅歷經兩年左右時間。具體返程的細節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記載,書中第五卷“起尼乾佔歸國 終至帝城之西漕”講到了玄奘法師奘師在那爛陀寺已決意欲歸國,還讓一位名為伐闍羅忽的尼乾子幫其佔相預測是否能順利歸國,後來接受鳩摩羅王和戒日王所邀赴約說法。最後於缽羅耶迦國參加完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施會之後,便與戒日王辭別,戒日王派遣“一大臣將百餘人,送法師度雪山,負芻草糧食資給”,開始了東還之旅,經鄉人指引,山駝引路,方能度過凌險,然後只剩下七位僧人,還有二十餘位僱傭、大象一頭、騾子十頭 、馬四匹,後出蔥嶺經烏鍛等國,其間有受葉護的護衛相送,亦與商侶同行,又經受遇山賊,大象溺水亡等磨難,最後到達于闐,在於闐時便向朝廷表奏還國,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迴應“朕已敕于闐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不少乏,令敦煌官司於流沙迎接,鄯鄯於沮沫迎接”,最後到達漕上。

    由此一路細聞可見,玄奘法師運回經書依靠了鳩摩羅王、戒日王、葉護、于闐、敦煌官司、鄯鄯等各國各地的政府部門給他提供了同行僧人、僱傭工、大象騾馬等為其攜物負重,途中還受到當地鄉人的相助,其間還有同行商侶互為作伴,共渡患難,方得終歸。

  • 3 # 你懂得zyt9573

    玄奘如何把取回的經書帶到長安,很多人已經說了,我就說一些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法的一些小典故吧。 唐僧為何被稱為“唐三藏”?

    玄奘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終於到達了印度。到達印度之後就拜在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他出色的造詣招到印度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把自己的頭砍下來。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他叫罵三天。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扯下經義,遂講解經義,外道聽玄奘講經心下歎服,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準備自刎。玄奘及時制止了他,並讓他做自己的僕人。

    玄奘精通多國語言

    《舊唐書》說他在西域十七年,通曉多個國家的語言。有人說玄奘通曉一百多個國家的語言,這種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玄奘的確有很強的語言能力,這一點無可置疑,從他的印度之行,與回國後所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譯的佛經譯書75部,1335卷就可以看得,其外語實力很是優秀。

    玄奘並不是第一個去西域取經的僧人

    三國時期,有個叫朱仕行的人也曾到過西域,取回佛經,除了他,還有僧人法顯、慧生出使西域,取回佛經。這些西行的僧人,其經歷與玄奘很是接近,大多數都是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如果把這些人的經歷也寫出來,很有可能是一部部各具特色的《西遊記》。

  • 4 # 路衛兵

    玄奘帶回來的經書確實挺多的,共有五百二十夾,合六百五十七部。那麼這些書碼垛的話能碼多少呢?古印度的佛經都是寫在貝多樹的樹葉上,叫做貝葉經。將貝葉裁剪成大小一樣的長方形,經處理後可在上面刻字,然後摞成一摞,上下各放一塊同樣大小的木板,中間穿孔捆紮起來,稱為一夾。真正的貝葉經咱沒見過,資料顯示廣東西樵山寶峰寺現存一部貝葉經,長約40公分,寬10公分厚10公分,比現在的圖書要厚得多——應該也重得多,這個沒具體資料。如果按體積計算,這夾經書大概0.004立方米,以此推斷,玄奘帶回來的那五百二十夾就有2.08立方米,裝木箱的話,比如長80公分、寬和高都是50公分的普通長方形木箱,大概要裝11箱——約五十夾為一箱。

    雖則經書數量可觀,但和玄奘攜帶的其他物品比較就不算什麼了。除貝葉經外,玄奘還帶回來三尊檀刻佛像——連底座分別高一尺三寸、二尺九寸和三尺三寸,兩尊金佛像——分別高三尺三寸和三尺五寸,還有一尊四尺高的銀佛像,以及一尊更加高大一些的用來巡城行化的檀刻佛像,此外還有一百五十粒肉身舍利,這些加起來的重量和體積都遠超那些經書。

    帶這麼多東西玄奘一個人當然無法實現,所幸玄奘回國時的待遇比去的時候還要好。印度那邊將其奉為上賓,臨行前戒日王早替玄奘打通了國內通道,很鄭重地給轄下諸國寫了書信——用素氈寫就紅泥封印,敕令各國“發乘遞送”。就是沿線的每個國家既要負責把玄奘從上個國家接來好好安頓,還要負責安全護送到下一個國家,以此類推,直至出境。然後給了玄奘足夠的盤纏,許多助手和腳伕,以及一頭專門讓玄奘坐乘的大象。就這仍捨不得玄奘走,又派烏地多王用軍馬護送經書和佛像先行,自己和眾臣與玄奘反覆惜別。

    印度境內玄奘基本一路無阻,騎著大象優哉遊哉,只在印度河出了個小差錯。印度河不深卻很寬,手下將經書和佛像搬到船上渡河,玄奘乘象隨其後,熟料船至河中突遇大風,船身搖晃,掉到河裡五十夾經書——從這點也可判斷經書為五十夾一箱,不然怎麼那麼巧剛好甩出去五十夾?

    彼時迦畢試王早在對岸迎接,將玄奘等人好生安置招待,還讓人去烏長那國補抄了遺失的經書,最後派一名大臣率一百多人護送玄奘出境。此後玄奘開始經歷回國最艱難的一段路,亦即興都庫什山脈和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雪山是當地一名村民騎著駱駝當嚮導才得以翻越的,山險路滑,人畜死亡很多,最後只剩下僧徒7人,腳伕20多個,以及1頭大象10頭騾子4匹馬,所幸貨物無損。

    在帕米爾高原的睹貨羅國舊地,葉護可汗的孫子又加派人手,讓他們與商旅結隊同行。到朅盤陀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後道路就相對好走了,期間偶遇一夥盜賊卻並無大礙,只是慌亂中玄奘的坐騎失足淹死了。到于闐國後玄奘給唐太宗寫了信,太宗回信,詔令于闐等西域諸國提供交通工具並小心護送,玄奘的待遇又和印度一樣了,迎來送往的接力賽一直延續到沙洲(敦煌),然後由地方官接手。如此,經書安全抵達長安。

  • 5 # 看鑑地理

    在傣族寺院中,存在著一種神秘經文,它們竟是由樹葉製成,並且歷經千年依舊完好如新。最早由古印度傳入中國,據說,唐代高僧玄奘帶回的就是這種經文,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經文呢?

    它就是刻在貝樹葉上的貝葉經,上面的文字是雲南很多少數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傣文。除了有佛教經典外,還記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因此這些貝葉經顯得彌足珍貴,現在儲存最久的已經超過了一千年。令人驚奇的是,脆弱的樹葉是怎麼製作成經文的,為什麼能儲存千年之久,而不腐不壞呢?

    首先在收集到足夠的貝樹葉後,先將它們修剪整齊放進鍋裡,在酸角樹上,取下一些酸角果實,和貝葉一起在鍋裡熬煮。酸角中的酸性物質也可以脫掉葉肉中的營養成分,這樣可以使貝葉表皮慢慢脫落。經過這樣處理後,貝葉不僅柔韌防水,還不易滋生細菌。但這也僅僅是貝葉不腐的諸多秘密之一。

    將熬煮後的貝葉清洗乾淨後曬乾,在上面鑽出小孔,再將它們修剪成長約30釐米,寬約5釐米的長片。將文字用特製的鐵筆刻在貝葉上,鐵筆尖要用好鋼打造,細如針尖。刻寫後,貝葉上的字跡只有鏤空的紋理,工匠隨後把一些鍋底灰和一種透明的油狀物質調和在一起,塗抹在貝葉上,葉片很快就變成了黑灰色,然後用乾淨的布擦拭葉子,這時鐵筆留下的痕跡就變得越來越清晰了。而貝葉不腐的關鍵秘密也就在此處。原來這種油狀物質是從當地的肉桂樹上蒸餾而來的肉桂油,它具有很強的防腐防潮防蛀作用。所以塗抹了肉桂油的貝葉經就很容易長久儲存下來,蝕(shí)入字型中的墨跡也不會輕易脫落。

    經過一道道工序,貝葉最終被裝訂成冊,塗上金邊。在千百年的歷史中,聰明的工匠們想出了種種辦法,使得古老的佛教經典和歷史文化,得以儲存至今。儘管時代變遷,但貝葉經仍舊會繼續流傳下去。

  • 6 # 禪風玉德度人生

    世界上最偉大的留學生!偉大的旅行家!最偉大的翻譯家!

    向玄奘大師頂禮膜拜!

    您的豐功偉績像高山仰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歲以內的寶寶怎樣可以看出有輕度智力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