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蕩的柏木舟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也深深地觸動了我,也剛好趁著昨天是禮拜六,我帶著我女兒和母親吃了餐飯,飯後我和母親聊天聊到晚上約十點,認真聽她說隔壁的鄰居的事,樓下的阿姨呀,門口的保安……一些閒人閒事,完了最後還是我的事,冬天了,要吃好點,補補身體,把身體吃胖點,別抽菸,少到外面喝酒,和媳婦關係要搞好點,作男人要讓她一讓……等等都是一些家常事。我本來是想說她天氣轉冷了,要怎麼樣怎麼樣。反而讓母親說了我,不管長多大母親永遠當自己的孩子是孩子。但我們做為孩子的關心了父母多少,總是忙呀,沒時間呀,有時這些情況確實存在。

    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變化及一些西方文化的影響,一些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也隨之出現,導致一些人對尊敬父母的意識淡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取代了家庭倫理的溫情。

    其實上次和母親的聊天離昨天的聊天也有四個月多時間了,但每一次我坐在母親的傍邊,心裡面總是那麼靜,那麼溫暖。

    實際上與父母見見面,聊聊天,看似簡單,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偏要說等到我發財致富了才怎麼樣怎麼樣對待。但有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會讓你愧疚地遺憾終生。

  • 2 # 小可愛是落落

    這個問題好,我一般每天都回家看看,從小是我媽媽一人把我帶大,感情很深,所以不見你覺得像是少了什麼似的,每天至少有一頓飯是在一起吃的,這樣我覺得才有一家人的感覺

  • 3 # 泰匯園林綠化

    我一般每天會在中午吃飯時,給我媽媽或者爸爸打個影片電話。就算不說話,父母也會感到滿足。在累,看到父母后,都煙消雲散了。

  • 4 # 我是小伏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我和公公婆婆住一起,孩子在讀小班,結婚四年,我和公公婆婆關係很好(我本身也是個好相處的人,哈哈),毫不誇張的講我每天都會找我自己的爸爸媽媽影片,有時候說幾句話,有時候聊好久,有時候上班忙兩三天不找他們影片,我媽肯定是要找我影片的。他們每個人的生日或者節日我肯定提前祝福滿滿。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希望以後可以多陪伴在父母的身邊,做做他們喜歡吃的飯,陪他們聊天,和老媽跳廣場舞。

  • 5 # 半生賦

    一百多天了吧!

    很煎熬的一百多天,掛念、擔心甚至是焦慮,但又無可奈何!

    近期要回去陪陪了

  • 6 # 落櫻的舊花裙

    我和父母經常是很多年都沒有好好地談心了,然而2018年不同,就在2018年的11月底的一天晚上,我跟媽媽深深地談了一次。

    1、這是發生在奶奶突然離世後的第三天晚上。奶奶是在102歲高齡時去世的。去世時沒遭什麼罪,只在前一週發燒,很快退燒後,開始吃不下飯,僅吃流食,最後平靜地在家裡走的。我們在給奶奶換壽衣的時候,奶奶的身體已經涼了,卻仍然非常軟,面容安詳。奶奶虔信基督教。街坊鄰居紛紛來送奶奶,他們都說這是喜喪,是奶奶修來的福分。

    2、我每天一個人在奶奶的靈堂為她唸經超度。我是虔誠的佛教徒。這天晚上唸完經後,我推開客廳的門,看到媽媽一個人坐在沙發上,心情沉鬱。我很多年都沒有回家來了,跟媽媽的感情也很淡,但這一刻,突然感覺媽媽那麼地孤單無助。這次我回到家後,才知道這一年家裡發生了很多險事,這一年家裡過得很不輕鬆,而媽媽一直瞞著我,怕打擾我的生活。

    3、媽媽是一個好強且極愛面子的人,也是她家裡的長女,而她長大後由於上山下鄉,嫁到了外地,一直不能在她媽媽身邊盡孝,也讓她長年自責。我坐在她身邊,感覺她好象也是在等我。我很不自然地撫動了一下她的頭髮,這下媽媽幾乎強忍著差點哭出來,我給她剝了半桔子,她平復下來,和我聊了這一年家裡發生的種種。我頭一次深刻地體會到了媽媽內心的苦。

    4、我給媽媽講了佛法,講了如何修行,佛法可以帶來的福祉。我教媽媽每天如何唸經,如何迴向,如何藉助佛法為姥姥祈禱,保佑她老人家身體健康平安,媽媽細細地聽著,眉頭也開了。後來我又給媽媽精心請了一串佛珠,每一顆佛珠上都雕刻著蓮花的硨磲佛珠,媽媽非常喜歡,也開始按我說的唸經了。

    這次和媽媽的談心,我想一定消融了我們倆內心對彼此的剛強防禦,並讓自己更調柔,放下對往事的執念。

  • 7 # 冬荷

    我終於深深體悟了這樣一句話,幸福的人一輩子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我的童年體會不到一絲母愛,記憶中除了打就是罵,我曾經獻殷勤給媽媽,結果被媽媽狠狠一句“一邊去!”

    大學了,媽媽其實再也沒有打罵過我,凡事反而順著我,我也曾一度感受到了母愛。

    可是,我卻怎麼也無法跟媽媽親近,雖然也牽掛她,疼愛她,可每天卻是帶著不順心的感覺伺候她,根本談不上溝通交流。

    所以,在孩子童年的時候,盡最大可能地溫柔待孩子吧,童年真的影響人的一輩子!

  • 8 # 任重齊

    年輕人大多不和父母交流。我見到好多男青年都不和父親有話說。不知道這種情況是不是同性相互排斥的原因所在,還是親情之間沒有話說心心相通。筆者探討了好長時間至今一片迷茫。我看到大多數男女青年都和母親有話說。可能是因為家庭的事情是由母親操勞的原因吧!當代的年輕人大多數人在外打工掙錢,一年回不了幾次家,和父母溝通的機會也很少。據說,他們和父母一個月也通不了幾次話。有的青年人說,現在和父母很難溝通。我想也許這是他們在外生活習慣了,對家的概念淡薄了。但願遠在他鄉的年輕人體貼一下農村的父母。有事沒事問個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晚上睡覺老是哭鬧,每晚都睡不好覺,是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