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楚國都城開始在荊襄一帶,後來一下子遷至淮北,到底除了什麼問題?

61

淮北

回覆列表
  • 1 # 路邊黑馬

    東周時期的前半段,也就是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各地的諸侯國逐漸興起,這其中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國家,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楚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也是英雄項羽的故國。奇怪之處就在於,楚國一直很頻繁地遷都,而且總會把都城稱為“郢”,這讓很多人在研究史料的時候都會很困惑,不知道書上記載的“郢”到底是哪個“郢”,不能直接判斷出來。那麼,為何楚國會這樣做?

    平王東遷之後,屬於周天子的管轄範圍便大大縮減,加起來也只有一個小國的地盤,再加上週平王有殺死周幽王,也就是他的父親的嫌疑,周天子在諸侯中的威望也不如從前。這就是秦朝極力推行郡縣制而捨棄分封制的原因,諸侯分封了那麼多,《左傳》中記載的春秋時期就有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每個國家佔一塊地,有大有小,那能屬於周天子的還能有什麼?諸侯國之間也有戰爭、兼併,邊境之地還有外族的趁機入侵,天子越來越擔不起天子的職責,還得要求助於強大的諸侯,長此以往,諸侯之間自然也就會誕生“霸主”,楚國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文王、周武王時期,也就是西周誕生之初的前後時間,楚國就已經開始崛起,西周第二位君主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封子爵,正式建立楚國,國君一般為羋姓、熊姓。進入東周,前704年,熊通僭越自稱為王,史稱楚武王。有關楚國國名的由來,在《楚居》中有一種說法,是說熊繹的曾祖父鬻熊的妻子妣厲在生長子熊麗的時候,因為難產而不得不剖腹,生下孩子之後妣厲過世,熊麗存活下來。巫師用荊條(《楚居》原文為“楚”)包裹住妣厲的腹部,將其埋葬,有人認為是因為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做過楚人的領袖,後人便以“楚”為國家的名稱,紀念妣厲。

    從立國開始,到楚文王時期,前後歷時410年,楚國國都都在丹陽。而後一直頻繁遷都,地點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尤其頻率也非常高。還是上文中的那本《楚居》,書中記載的遷都就有湫郢、樊郢、為郢、大郢、鄀郢、睽郢、藍郢、美郢等等非常之多,這裡這些也只是列舉出了一部分。但是單從這一部分就能看出來,楚國遷都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了,我們知道後世的一個王朝也不會輕易遷都,頂多也就搬個一次兩次,像是楚國這樣的,實在是不多見。而且這些國度後面都帶一個“郢”字,這對於楚國來說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楚國之所以頻繁遷都,應該是與楚地稀缺的某一種戰略物資有關係,儘管楚國地大物博,是魚米之鄉,銅鐵錫金、水、森林等資源極為豐富,交通也很便利,那麼它因稀缺資源而遷都,這種資源又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鹽。

    我們知道,鹽這種東西,在古代一般都是從海水裡面提取出來的,也有井鹽,但是楚國的位置十分尷尬,不管是什麼樣的產鹽大區,都距離楚國有千里之遙,這樣一來,從那些地方將鹽運送過來,運輸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不僅如此,隨同遷都的主要人員是楚王室周邊的貴族,貴族擁有很多牲畜,不僅人需要鹽,這些牲畜同樣需要。楚國雖然也有小型的產鹽區,可是畢竟儲存量不夠,短期雖然沒什麼問題,長期來看卻並不能滿足需求量。

    這也就是楚國一直遷都的原因,很簡單,但是卻很重要。一個地方的鹽用完之後就轉到下一個地點,有點類似於遊牧民族的習慣。當然,鹽是一個重要因素,當局者自然也有出於政治因素方面的考慮,遷往一個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地方。

    而至於楚國國度為什麼都叫“郢”,應該只是一種習慣問題,小編認為,就好像古代一家人,如果有點基礎建一個宅院,家主姓張,那麼不論搬到哪裡,這一家始終都會叫做“張府”是一樣的道理。

    不管遷都是出於什麼原因,楚國最終還是能發展壯大起來,一度成為其他諸侯國忌憚的物件,這一點,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而且在最後的秦國統一的過程中,楚國也是一個極其強大的敵人,秦國的滅亡也是楚國後人做到的。不得不說,楚國的力量,真的是非常強大的。

  • 2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楚由公元前1027年被封為諸侯至公元前223年滅亡,立國804年。在這一漫長過程中有較為複雜的建都遷都的過程,主要都城涉及8個共10次遷都。其中建都丹陽338年,紀郢398年,鄢郢14年,陳25年,鉅陽12年,壽春18年。雲夢楚王城及城陽都是臨時性質,約1年左右。楚又是一個廣置別都的諸侯國,先後曾以鄢郢、雲夢楚王城、城陽、武城、東不羹、陳、蔡等7處為別都。

    到了周成王之時,為了表彰鬻熊(開國有功)和他的兒子所建立的功勞,周成王就把鬻熊後嗣熊繹封於當時的楚蠻之地,但只賞賜了子爵的爵位建楚國,國都設在丹陽,楚君以熊為氏。楚爵位不高,僅為子爵。楚人世居丹陽,當時的丹陽被中原諸國稱為“楚蠻”之地,古丹陽的位置有三說:秭歸說、枝江說、丹淅說。楚立國穩定後,勢力開始發展,因遠離中原,楚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對周時叛時順,於是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徵楚,結果周全軍覆沒,周昭王死於漢水中。這就是《左傳》中稱的“昭王南征而不復”,楚國的勢力開是北進。

    周夷王在位時,楚國發展到了鄂(今湖北鄂州,荊州,安陸一帶,周厲王時,楚王熊渠害怕周再次伐楚,才迫不得已去除王號。但此時楚的勢力已進入江漢平原中部。

    到了西周末至春秋初年,楚武王多次進攻今日漢東地區的強國隨國(今湖北隨州),慢慢穩固地佔領江漢平原中部。隨著國土向東擴充套件,都城由山區向平原遷移。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貲即位遷都紀郢(今湖北荊州北紀南故城)。楚人慣稱都城為“郢”,紀郢也簡稱郢。自此後,楚國勢力迅速增強,至春秋中期已先後滅小國近50個之多,有今湖北襄樊一帶的鄧、河南南陽一帶的申、河南信陽以東的息、弦、黃、江、安徽西部的六(國)、長江三峽中的夔等小方國,北部領土已接近中原,東臨江準平原,伐鄭敗宋,成為春秋時期的大國。

    楚莊王即位後,勵精圖治,使楚國進入全盛時期。公元前606年,莊王北上攻伐陸渾的戎狄,陳兵於周都城之郊,詢問周王朝代表天下九州的九鼎輕重(問鼎),幾乎差點滅了周王室。

    公元前597年又大敗晉師於鄴(今河南鄭州北)。公元前594年又圍宋都五個月。還先後滅庸、舒蓼、蕭等小國,一時各國聞楚喪膽,避之不及。而楚國得以稱霸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征服中原過程中,楚先後在城陽(今河南信陽北楚王城)、武城(今河南南召東南)、東不羹(今河南舞陽北)築城。

    但到了春秋晚期,楚開始長期內亂,平王殺伍奢,伍奢的兒子伍子胥逃到了吳國,說服了吳伐楚。公元前506年,吳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打敗了楚國,五戰五勝,攻入楚都。楚昭王無奈逃入雲夢澤(今湖北雲夢楚王城),派使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救(申包胥泣秦廷),秦國發兵救楚。

    楚國稍待安定之後,楚昭王便發兵滅南唐國(今湖北隨州西北)後遷回郢都。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因害怕吳國再次進攻,便遷都於鄢郢(今湖北宣城東南楚皇城);另一說遷鄀(楚國上都,今湖北鍾祥北豐樂鎮)。約在楚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才還都紀郢。公元前488年,楚惠王避內亂又曾遷鄢郢。

    春秋末至戰國初,楚惠王先後滅陳、蔡等重要諸侯國,佔領淮水流域。楚簡王還北上滅莒(今山東莒縣),勢力進入山東半島西部。戰國早期,楚悼王用吳起變法,南收揚越,佔領洞庭、蒼梧,楚國又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大約在此時,將陳蔡與不羹城分別建為別都使之成為控制中原的軍事重鎮。戰國中期,楚軍東入江南,西進四川盆地東部和黔中,佔領巴故都枳(今四川涪陵)。約於公元前306年又滅了越國。國力再次達到了巔峰。

    後秦國崛起稱雄,楚懷王遂與魏、趙、韓、燕、齊等合縱伐秦。但屢敗於秦,只得罷兵休戰。楚懷王入秦被扣押,三年後死於秦國,楚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鄢郢,次年破紀郢,燒燬了都城,剷平了楚王陵墓。史稱“白起拔郢”。楚頃襄王先逃到城陽,再北遷陳楚(今河南淮陽)。楚國大夫屈原在極度鬱悶和憂憤的心情下,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

    此時楚西部疆土雖已大部入秦,但東部東不羹楚王城鉅陽地域仍相當廣大,仍有相當強的勢力。江淮流域成為楚國新的統治中心。楚頃襄王死後,考烈王繼位,以春申君黃歇(戰國四大公子)為相,曾率兵救趙國而敗秦國(春申君救趙)並滅魯國。公元前253年,考烈王遷都鉅陽(今安徽太和東北)。公元前241年又遷壽春(今安徽壽縣),這是楚的最後一個都城。

    可以看到楚國是以國力不斷髮展和衰退來決定遷都的地點,強盛北上逐鹿中原時都城靠近前進基地向北推進,衰弱時則不斷南下退守。

  • 3 # 古今故事奇談

    楚國具體的遷都次數現如今爭議大,但是據考察的有7次遷都的歷史,作為一個國家,一般不輕易遷都,但為何楚國卻遷都頻繁,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不放看看楚國都有哪幾次遷都的歷史。

    1、丹陽:從立國開始,到楚文王時期,前後歷時410年,楚國國都都在丹陽。

    2、楚文王遷都郢都

    3、楚昭王遷都鄀都

    4、楚惠王鄢都遷都

    5、楚頃襄王遷都陳都

    6、楚考烈王遷都巨陽

    7、楚考烈王遷都壽春

    楚國為何如此熱衷於遷都,除了每次遷都當時的歷史原因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於鹽的需求,你沒有看錯,就是我們吃的鹽。儘管楚國地大物博,是魚米之鄉,銅鐵錫金、水、森林等資源極為豐富,交通也很便利。但是楚國所在地一直都缺鹽,要知道鹽都是從海水裡提取出來的,還有井鹽,楚國雖說也產鹽,但是因為地理位置,產鹽大區都離楚國特別遠,所以根本用不上,如果運輸到楚國成本太高了,所以楚國在每一個都城的鹽用完就會遷到另一個地方,雖說這有些不可思議,但的確也是遷都的一個重要原因。

  • 4 # 真君解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和秦國、南韓、魏國、趙國、齊國、燕國並稱為戰國七雄。對於鼎盛時期的楚國,疆域幾乎佔到了天下之半,可謂地域遼闊。在此基礎上,楚國的都城也明顯多於大部分的諸侯國。那麼,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到底有哪些都城,又為什麼頻繁遷都呢?

    一、從丹陽到鄢郢

    首先,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鬻熊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到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由此,對於楚國來說,丹陽成為第一個都城。但是,因為相關史料記載的缺乏,關於楚國第一個都城——丹陽的具體地址,目前還無法確定,只能確定是在今湖北省一帶。

    之後(具體時間不詳,依然是西周時期),楚國將都城遷到鄢郢(今湖北宜城)。宜城,簡稱宜,襄陽下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接隨州、棗陽,南接鍾祥、荊門,西鄰南漳,北抵襄陽。

    二、從鄢郢遷都至載郢

    進入到春秋時期,楚國依然以鄢郢(今湖北宜城)作為都城。到了公元前504年,也即春秋末期,崛起後的吳國進攻楚國,吳軍不僅擊敗了楚軍,還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這是楚國都城第一次被攻破,之所以說是第一次,因為楚國都城之後還被攻佔了。在此基礎上,楚國將都城從鄢郢遷都至載郢(今湖北荊州),並在該地區發展了200多年。

    由此,對於楚國來說,郢都有兩個,楚文王遷都至郢,這就是第一個郢都,吳人拔郢後,昭王遷都,但是新都城仍然叫郢都,前一個稱為鄢郢,就是楚皇城,後一個稱為載郢,就是紀南城。

    三、從載郢到陳地,再到巨陽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是和秦國、趙國、齊國、魏國爭霸的強國。在綜合實力上,楚國要明顯強於南韓、燕國、宋國、越國等諸侯國。不過,在秦國崛起之後,楚國可謂接連吃下敗仗。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率軍攻破郢都,也即載郢(今湖北荊州)。

    在都城又一次被攻佔後,楚國王室敗退到陳地(今河南淮陽),並且將陳地作為都城,歷時20多年。之後,楚國在和秦國的較量中再次被擊敗。公元前253年,楚國從陳地(今河南淮陽)遷都到巨陽(今安徽阜陽北),以巨陽作為都城,歷時10多年。

    四、從巨陽到壽春

    最後,公元前241年,為了繼續躲避秦國大軍的鋒芒,楚國將都城從巨陽(今安徽阜陽北)搬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不過,頻繁的遷都並沒有阻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步伐。公元前223年,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被秦國大軍攻破,楚國正式滅亡。

    由此,壽春作為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歷時約19年。總的來說,楚國的都城分別位於今湖南省、河南省和安徽省一帶。對於楚國這個諸侯國,早期的遷都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但是,自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楚國之所以遷都,主要是因為原先的都城被攻陷了,並且遭到了戰爭的破壞,所以搬遷到一個新都城,以此暫避鋒芒。

  • 5 # 業餘範運動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在春秋時期,楚國先後和齊國、晉國爭霸,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和秦國、南韓、魏國、趙國、齊國、燕國並稱為戰國七雄。對於鼎盛時期的楚國,疆域幾乎佔到了天下之半,可謂地域遼闊。在此基礎上,楚國的都城也明顯多於大部分的諸侯國。那麼,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到底有哪些都城,又為什麼頻繁遷都呢?

    一、從丹陽到鄢郢

    首先,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鬻熊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到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由此,對於楚國來說,丹陽成為第一個都城。但是,因為相關史料記載的缺乏,關於楚國第一個都城——丹陽的具體地址,目前還無法確定,只能確定是在今湖北省一帶。

    之後(具體時間不詳,依然是西周時期),楚國將都城遷到鄢郢(今湖北宜城)。宜城,簡稱宜,襄陽下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接隨州、棗陽,南接鍾祥、荊門,西鄰南漳,北抵襄陽。

    二、從鄢郢遷都至載郢

    進入到春秋時期,楚國依然以鄢郢(今湖北宜城)作為都城。到了公元前504年,也即春秋末期,崛起後的吳國進攻楚國,吳軍不僅擊敗了楚軍,還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這是楚國都城第一次被攻破,之所以說是第一次,因為楚國都城之後還被攻佔了。在此基礎上,楚國將都城從鄢郢遷都至載郢(今湖北荊州),並在該地區發展了200多年。由此,對於楚國來說,郢都有兩個,楚文王遷都至郢,這就是第一個郢都,吳人拔郢後,昭王遷都,但是新都城仍然叫郢都,前一個稱為鄢郢,就是楚皇城,後一個稱為載郢,就是紀南城。

    三、從載郢到陳地,再到巨陽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是和秦國、趙國、齊國、魏國爭霸的強國。在綜合實力上,楚國要明顯強於南韓、燕國、宋國、越國等諸侯國。不過,在秦國崛起之後,楚國可謂接連吃下敗仗。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率軍攻破郢都,也即載郢(今湖北荊州)。在都城又一次被攻佔後,楚國王室敗退到陳地(今河南淮陽),並且將陳地作為都城,歷時20多年。之後,楚國在和秦國的較量中再次被擊敗。公元前253年,楚國從陳地(今河南淮陽)遷都到巨陽(今安徽阜陽北),以巨陽作為都城,歷時10多年。

    四、從巨陽到壽春

    最後,公元前241年,為了繼續躲避秦國大軍的鋒芒,楚國將都城從巨陽(今安徽阜陽北)搬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不過,頻繁的遷都並沒有阻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步伐。公元前223年,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被秦國大軍攻破,楚國正式滅亡。由此,壽春作為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歷時約19年。總的來說,楚國的都城分別位於今湖南省、河南省和安徽省一帶。對於楚國這個諸侯國,早期的遷都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但是,自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楚國之所以遷都,主要是因為原先的都城被攻陷了,並且遭到了戰爭的破壞,所以搬遷到一個新都城,以此暫避鋒芒。

  • 6 # 周墨帶你看世界

    楚國國土廣闊,加上長江中下游洪水多發,若有戰亂使都城陷落自然就遷都了。一些小國就不一樣了,經歷幾次大的戰爭後可能就滅國了

  • 7 # 阿果ag

    做為大英雄項羽的故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楚國,有一個令人奇怪之處,就是頻繁遷都,並且都城名字始終叫“郢”,這是為何?

    1.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管轄範圍大大縮小 ,他在諸侯中威望降低,極力推行的郡縣制,諸侯分封過多,因為諸侯間的戰爭、兼併,外族的入侵,天子無力擔當重任,還得求助於諸侯。造成諸侯間霸主頻出。

    2.歷史原因

    為紀念妣厲—熊繹曾祖父的妻子。

    從立國開始,到楚文王時期,前後歷時410年,國都一直在丹陽。之後,頻繁遷都。

    3.和缺乏戰略物質有關

    楚國是魚米之鄉,銅鐵錫金、水、森林等資源極為豐富,交通便利,就是缺鹽。由於所處位置地理,造成運鹽成本極高,沒有辦法滿足長期需求。

    不管怎樣,楚國最終還是發展起來,成為強國,曾一度令其他諸侯國忌憚。

  • 8 # 瞎說1818

    因為戰爭。說起來楚國的第一次遷都還不是在戰國時代,是在春秋時代。春秋初期遷都到丹陽是為了擴張的需要。楚昭王為了躲避吳國的進攻遷都到了諾,鄢。後來又遷回了郢。戰國時代楚惠王遷過都。後來遷了回去。到了楚昭襄王時代。公元前279年,白起攻破了楚國國都郢,所以楚昭襄王遷都至陳。後來到了楚考烈王時代。因為那時候秦國已經滲透到了中原地區。離陳近所以考烈王為了躲避秦國的兵鋒遷都鉅陽。後來遷都到了壽春。從此以後楚國再也沒有遷過都,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國亡。

  • 9 # 是古不是故

    首先是因為政治原因,要需要更利於國家發展的國都。

    其次,雖然楚國資源豐富,但是鹽非常重要,這個地方的鹽沒有了就要遷入另一個城市。

  • 10 # Wanghu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在春秋時期,楚國先後和齊國、晉國爭霸,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

    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和秦國、南韓、魏國、趙國、齊國、燕國並稱為戰國七雄。對於鼎盛時期的楚國,疆域幾乎佔到了天下之半,可謂地域遼闊。在此基礎上,楚國的都城也明顯多於大部分的諸侯國。那麼,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到底有哪些都城,又為什麼頻繁遷都呢?

    一、從丹陽到鄢郢

    首先,根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 鬻熊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到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由此,對於楚國來說,丹陽成為第一個都城。但是,因為相關史料記載的缺乏,關於楚國第一個都城——丹陽的具體地址,目前還無法確定,只能確定是在今湖北省一帶。

    之後(具體時間不詳,依然是西周時期),楚國將都城遷到鄢郢(今湖北宜城)。宜城,簡稱宜,襄陽下轄縣級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東接隨州、棗陽,南接鍾祥、荊門,西鄰南漳,北抵襄陽。

    二、從鄢郢遷都至載郢

    進入到春秋時期,楚國依然以鄢郢(今湖北宜城)作為都城。到了公元前504年,也即春秋末期,崛起後的吳國進攻楚國,吳軍不僅擊敗了楚軍,還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這是楚國都城第一次被攻破,之所以說是第一次,因為楚國都城之後還被攻佔了。在此基礎上,楚國將都城從鄢郢遷都至載郢(今湖北荊州),並在該地區發展了200多年。

    由此,對於楚國來說,郢都有兩個,楚文王遷都至郢,這就是第一個郢都,吳人拔郢後,昭王遷都,但是新都城仍然叫郢都,前一個稱為鄢郢,就是楚皇城,後一個稱為載郢,就是紀南城。

    三、從載郢到陳地,再到巨陽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是和秦國、趙國、齊國、魏國爭霸的強國。在綜合實力上,楚國要明顯強於南韓、燕國、宋國、越國等諸侯國。不過,在秦國崛起之後,楚國可謂接連吃下敗仗。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率軍攻破郢都,也即載郢(今湖北荊州)。

    在都城又一次被攻佔後,楚國王室敗退到陳地(今河南淮陽),並且將陳地作為都城,歷時20多年。之後,楚國在和秦國的較量中再次被擊敗。公元前253年,楚國從陳地(今河南淮陽)遷都到巨陽(今安徽阜陽北),以巨陽作為都城,歷時10多年。

    四、從巨陽到壽春

    最後,公元前241年,為了繼續躲避秦國大軍的鋒芒,楚國將都城從巨陽(今安徽阜陽北)搬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不過,頻繁的遷都並沒有阻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步伐。公元前223年,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被秦國大軍攻破,楚國正式滅亡。

    由此,壽春作為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歷時約19年。總的來說,楚國的都城分別位於今湖南省、河南省和安徽省一帶。對於楚國這個諸侯國,早期的遷都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但是,自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楚國之所以遷都,主要是因為原先的都城被攻陷了,並且遭到了戰爭的破壞,所以搬遷到一個新都城,以此暫避鋒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物抱陽負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