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陷空島主人

    古往今來,有氣節的文人都是少數中的少數。如果文人皆有氣節如一日三餐之平常,則氣節也不必為世人所推崇。明亡清興之際,龔鼎孳陳名夏之流先降於李自成馬前,又剃了頭跪叩滿清韃虜。揚州十日哭聲未歇,嘉定三屠白骨猶在,士子們已經收拾行囊赴京參加科考,以求食祿於新政權。其中的佼佼者便是那些所謂的名臣張廷義陳廷敬熊賜履。當時,東南尚有抗清義士,他們之中有海盜世家鄭成功,有大西軍李定國,雖然也有不少文人,但奮起反抗的終究是少數。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雖然是諷刺文人的,但能做到臨危一死報君王,已經是上上之選。仗義每多屠狗輩,無情最是讀書人。中國的文人特別是儒者,平時滿口仁義道德忠君愛國只是為了換取高官厚祿,一旦家國敗亡,他們也會迅速與昔日眼中的夷狄苟合,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就是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說到今天,這是一個消費主義的時代。文人坦坦蕩蕩的做生意,把文化化為產品販賣,博取利潤,無可厚非。但某些所謂的文人,平時以氣節自許,但稍微誘之以利,立刻脫下褲子,節操與婊子相比,多有不如,如某些媒體敗類。傳統的中國文人,有傷春悲秋 多愁善感的藝術特質,又覺得讀書人高人一等,與社會大眾劃清界限,稍有不尊重便耍性格尥蹶子了。

  • 2 # 阿濤閒談

    氣,是志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讀書人心中的理想,這就是讀書人的志氣。從古至今,從未改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古代讀書人心中的夢,而今天,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當代讀書人心中的夢。我們關心政治,關心國家,時刻關注國內外的大事件,民族復興的使命我們從未忘記。身在草莽,心懷家國,這種志氣不是隻有古代人才有,當代讀書人也不輸古人。

    節,就是節操,操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質我們當代大學生亦從未丟棄。只是我們從來不把口號掛在嘴邊,這種品質在平常時刻難以體現,但在關鍵時刻我們絕對會挺身而出,明白什麼是大是大非。

    有人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此話怎講呢?我想,每個行業都會有幾個突出的人,有一些明事理“屠狗輩”為人仗義,講義氣。也有一些心術不正的讀書人背信棄義。於是就被人拿出來作為對比並且無限放大,以此來貶低讀書人。但是要知道,這只是少數情況,不能以偏概全。仗義的“屠狗輩”是少數還是多數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大學裡,負心的讀書人絕對是少之又少。讀書人受過教育,我們的節操,我們的氣質是生在骨子裡的。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古人。當代讀書人心懷天下,有志氣,有道德,有節操。我們的氣節絲毫不輸古代讀書人。

  • 3 # 小馬甲的日常

    首先要搞清楚所謂的“氣節”是什麼。我認為,北宋理學大儒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是讀書人的氣節。

    這四句話言簡意巨集,體現了讀書人的使命擔當和價值追求,放在當今社會,作為我們每個人的終極目標也不過時。

    對內,為天地立心

    人生於天地之間,最需要的就是初心,這是我們行為的源動力。通過讀書,豐富內心世界,形成基本的價值觀導向,指導我們的行為和實踐。

    對外,為生民立命

    如果我們只是矇頭讀書,不去關心人民的命運,只坐在房間裡,不去體味民間疾苦,只寫花樣文章,不為百姓做實事,那還讀書幹嘛!

    對前,為往聖繼絕學

    這是我們讀書做學問的學術使命,不能讓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斷在我們手裡,要將聖人的絕學發揚光大。

    對後,為萬世開太平

    學有所用,總要為後世留下什麼,那就是為國泰民安和社會的安寧,為開創萬世太平的基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其實這種讀書人的氣節,一直都在。

    近代的魯迅先生,建國後為了隱姓埋名在大漠裡研發“兩彈一星”的科學家們,當代解決了人類糧食問題的袁隆平,疫情期間不辭辛勞敢說實話的鐘南山,這些人都稱得上“國士無雙”!

    氣節不一定非得體現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桀驁,更應該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驅之”的愛國情操。

    所以,當下的我們更應踐行讀書人的氣節,志當高遠,做好自己,服務社會,才能不白讀書,不枉此生。

  • 4 # 飛碟Shp

    很高興回答您提出的這個問題,不妥之處請您批評。“古代還有讀書人的氣節這類說法,現在還有嗎?"在我看來,今天的“讀書人”大部分還是有氣節的。在古代很流行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然這句話在今天不完全正確,但這裡面的“高”有兩層含義: 一是指讀書是考取功名、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二是指讀書人必須具備高風亮節的品質,“氣節”對讀書人來說很重要。當代大部分的“讀書人”(這裡的讀書人主要是指大學畢業後在上層建築從業的高階知識分子)同樣具備這樣的氣節。只是近些年來,由於各行業過度商業化,使一部分“讀書人”迷茫,信仰缺失,忽略了對人的氣節培養。如: 醫院商業化,許多醫院不是以“治病救人”為宗旨,而是“見錢救人”。教育商業化,辦學單位以盈利為目的,不具備辦學條件的私立學校遍地開花。這些,也促使個別“讀書人”淡化了信仰,忽略了氣節,個人利益至上,做出一些出格的事,甚至把個人利益提升到高於國家利益之上。所以,導致社會上對當今“讀書人”的氣節產生懷疑。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幫到您?

  • 5 # 千嶺之鬆

    古代讀書人講氣節,現在也有講氣節的讀書人。氣節,在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中傳承。

    按照書面的解釋,氣節指堅持正義,指人的志氣和節操。

    古代讀書人提倡為國為民獻身,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古代讀書人最講究的是民族大義,民族氣節。

    古代讀書人講氣節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名垂千古的代表性人物。

    古代讀書人以堅守氣節為榮,以拋棄氣節為恥。其中以南宋初年宰相秦儈為代表的讀書人中的漢奸丟掉民族氣節,殘殺忠臣,投降敵人,苛且偷生,然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萬世唾罵。

    在中華民族追求獨立和解放的近現代史上,也湧現了很多講氣節的讀書人。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商品經濟社會,也有不少人喪失讀書人做人的氣節,假話連篇,唯利是圖,投機鑽營,在他們身上已看不到“氣節”二字。還有一些讀書人喪失了民族氣節,經不起誘惑,有奶便是娘,賣國求榮,成為新時期的漢奸。

    2020年5月21日

  • 6 # 韓I949

    時代不同了,所讀的書也不一樣了,現在側重理科,不象過去讀聖賢書,達則兼濟天下,否則獨善某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道理,古之文人愛國有氣節者不勝列舉,最烈者莫過於明之方孝儒,朱棣篡位當上皇帝后,因方孝儒一代大儒門人弟子甚多影響甚廣,欲招降之,方孝儒誓死不從,朱棣曰你就不怕我夷你九族嗎,方孝儒罵不絕口你就夷我十族亦不降你,朱棣果夷其十族,門人弟子亦罹其難,又如孟子所言:漁找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取一,舍漁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取一,捨生取義也,可見古人把氣節看的比生命還要重要,又諸如文天祥所留衣帶詩中所言: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俯仰無愧天地烈烈大丈夫也。又如明未,崇禎讓洪承疇經略遼東而其戰敗被俘而降,當時誤傳洪承疇盡節而死,崇禎親自為他撰寫了悼文,聲文並茂,明亡後有一文人自稱是洪的學生,求見洪承疇見面後,掏出一篇文稿求老師給鑑評,洪稱老眼昏花,學生曰我給老師讀一下,所讀乃崇禎為洪承疇而撰寫的悼文,讀罷大哭而去,可謂不畏死也,洪則羞愧滿面貳臣傳裡有他光輝的一頁,這是文人中的敗類,如明後期楊漣,左光斗諸公雖一死,則燦如河嶽,彪炳千古矣,如楊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史可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要給天地留一點正氣,凡是在民族戰爭中,慷慨赴死的人,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近代抗日戰爭中毀家紓難,投筆從戎的文人志士又有多少,現在的文人則不敢妄評,反正抗日戰爭中那些沒有氣節的漢奸文人也不在少數。謝謝。

  • 7 # 沁冷墨

    我們之所以對民國文化界非常推崇,除了那些大師們深厚的文化根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氣節”。

    今天的文化人,是不是對這個詞已經很陌生了?

    1939年,日本對四川樂山進行大轟炸,考慮到被轟炸過後,應該不會再是轟炸重點,於是,國學大師馬一浮便在樂山烏尤寺選址,開辦“復興書院”。

    這裡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匯處的江中心,山上除烏尤寺外還有“爾雅臺”,人文環境絕佳。但是,開辦書院沒有經費支援是不行的,馬一浮便多方奔走,尋求經費。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朋友推薦下,復興書院得到了財政部長孔祥熙的支援,表示將給予撥款,扶持書院講學,繁榮中華文化。

    馬一浮通過朋友向孔祥熙表達了感謝之意,希望孔部長過後親自過來指導,定當悉心聽取指教。

    不過,雖然表達了謝意,但孔祥熙卻很不高興,他覺得馬一浮應當登門道謝才對,只靠朋友傳話,這是對他的不尊重,因此,撥款遲遲不籤。

    馬一浮從朋友那裡得知了孔祥熙的想法,朋友勸他去見一下,可馬一浮十分氣憤,堅決不見,並說這個撥款不要了。

    這天,孔祥熙親自派人來見。馬一浮心裡的氣還沒消,不想見,架不住朋友和家人勸說,勉強出來見了一下。

    來人非常客氣,對馬一浮說:“今天來只有一事相求,前日,孔部長母親去世了,孔部長的意思,馬先生乃國學大師,請您為其母撰寫一篇墓誌銘。”並當場拿出一張銀票奉上。

    顯然,這是孔祥熙在主動求和,但馬一浮聽罷,立刻從椅子上站起來,怒道:“我憑什麼給他寫?請回!”來人只得悻悻而返。

    沒有了孔祥熙的財政撥款,馬一浮只能靠刻書賣字維持書院,雖然清苦,但也天地開闊,很多人都慕名而來。

    同樣是在抗戰時期,我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影響越來越大,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越來越廣泛,國民政府急了,覺得有必要倡導國學文化,來對抗馬列主義的傳播。於是,蔣介石就不斷地過問復興書院的建設情況,以及馬一浮的身體情況。

    這時,有人提醒馬一浮,蔣介石這樣重視書院建設,你應該給個迴應,表示一下態度,可馬一浮根本不想回應,也不願見蔣介石。

    馬一浮進屋後,蔣介石噓寒問暖,並做出虛懷若谷的樣子,向馬一浮請教治國之道。

    蔣介石本以為馬一浮會誇他一下,對他領導的抗戰讚賞一番,可馬一浮根本沒有誇讚他的意思,反而正色道:“唯誠可以感人,唯虛可以接物,這是治國的根本之法。”並說:“務請政府聯合各黨各派,共同抵禦外侮。”

    意思很明顯:現在是國家危難時刻,大家應該共同抗日,不要再搞那些“親者痛仇者快”的把戲。

    蔣介石的臉紅一下白一下,最後尷尬地結束了會見。從此,蔣介石再也不理馬一浮了,馬一浮的書院也失去了一次發展壯大的機會。

    這就是馬一浮的氣節,不管是對待資金的支援,還是對待政府的扶持,都是不卑不亢,堅持自我,即使得不到扶持,也絕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再看看今天的文化界,還有這樣的人嗎?

  • 8 # 五哥就是哥

    氣節是指堅持正義,指人的志氣和節操。縱觀歷史,每到國家危難時,都有一些知識分子,文化精英站出來,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願國家被欺凌,以筆代刀,用自己的學識和情懷,慷慨赴死,為國赴難。他們是民族的脊樑,受到世人敬仰。歷史上,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飛“精忠報國”,譚詞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終選擇“死得其所”。都為人們讚揚。到了近代、當代,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都是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不計犧牲自己。新時代,一樣有無數的知識分子,他們不慕名利,全心全意為國家為人民服務,兩彈一星元勳,東風導彈,神州飛船,航母工程等,國運相關的時候,王家祥,錢學森,于敏,現在的施一公等,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知識分子代表。我們民族,國家能夠永遠立足世界民族之林,與他們的付出息息相關。當然,任何時候,都有一些知識文字,投機取巧,賣國求榮,為了一己之私,不惜犧牲國家利益。古代的秦檜,現代的汪精衛等,也是知識分子,論學識,他們一樣學富五車,博學多才,但是卻選擇了背叛民族。

    由此可見,是否有氣節,和時代無關。任何時候,都有人為民族服務,也有人和人民背離。

  • 9 # 沉睡的天堂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他們超越生與死的界限,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永恆的“氣節”與精神。這些人把“氣節”作為自己做人的準則,他們以“氣節”為人生的追求目標,他們為“氣節”而生,為“氣節”而死。從他們骨子裡散發出的“不屈”與“堅毅”,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堅守,一種對於“氣節”與“擔當”的堅守。

    "長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艱”屈原的氣節更像是一種對自己內心的堅守,他堅守自己的理想。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都在堅守。正所謂“舉世皆濁我獨情,眾人皆醉我獨醒”。

    他不願意在世俗的沉淪中放棄自己,他想去實現,想去堅守,更想去承擔作為一名楚中國人,所賦予他的責任。可是,現實的殘酷,讓他立即打消了這種念頭。他被流放汨羅江畔,站在汨羅江畔,他想起了“九歌合縱”之時,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是,時過境遷,當年的一切早已化作了浮雲。現在還剩什麼呢?一無所有,為了自己的那份堅守,他縱身一躍,在汨羅江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實,我們縱觀屈原的一生,他有氣節有擔當,為了心中的“氣節”,他不願與世俗妥協,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堅守。從他的那縱身一躍,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氣節”,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全自己的“氣節”。作為一名楚中國人,他勇於擔當,為了使楚國強盛,他義無反顧,為了保全楚國,提出“九歌合縱”,用合縱之法來對抗強秦。他心懷百姓,總是渴望著民眾可以安居樂業。從屈原身上,我們看到一種“氣節”與擔當。

    正是,由於他的“氣節”與擔當,造就了他的不屈精神。也讓他成為了中中國人心中永恆的記憶,這便是屈原身上的“氣節”與擔當。

    所以當代讀書人還是要有點氣節好,別忘了寫作的初心,功利性太強,急功近利會汙染了文學圈子。我們之所以對古代文化界非常推崇,除了那些大師們深厚的文化根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氣節”。

    屈原,文天祥,等等,每一位都是這兩個字完美的詮釋。可惜在今天的文化界,已經看不到這樣的人了!

  • 10 # 愛妮品歷史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每每國家危難時,多有一些市井豪傑站出來,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服國家被欺凌,懷著一腔熱血去為國付出。相比之下,一些自詡書香門第之人,逢國家危難,卻貪生怕死,賣國賣民。宋之秦檜,明之孫之獬,正是其中代表。

    讀書人是缺乏骨氣的。讀書人飽讀四書五經,苦練君子六藝,在歷朝歷代都是統治階層最重視的群體。所謂士農工商,士人大部分是從讀書人裡選拔出來的。然而,一些深受皇恩的讀書人卻是如何回報國家社稷的呢?

    隋之宇文化及,出身名門,卻欺凌霸市,與敵國通商,更做出弒殺隋煬帝楊廣,霸佔後宮之事。宋之秦檜,沐浴皇恩,卻貪生怕死,與金國交好,賣國求榮,更以莫須有罪名害死精忠報國的岳飛,至今跪地不起。明之孫之獬,甘為閹黨,清軍入關,賣國求榮,更提出剃髮令之事,無數百姓死於剃髮令,堪稱明末清初最大漢奸。

    岳飛像

    自古以來,讀書人掌握著權力與話語權,在一些沒有良知的讀書人手裡,這些就成了他們禍國殃民最好的武器。他們一邊大造聲勢,一邊又喊著自己冤枉。面對趙高的弄權,他們可以指鹿為馬;面對董卓的暴虐,他們可以容忍董卓廢帝弒後;面對外族入侵,他們可以賣主求榮。古往今來,太多讀書人為了自身利益,而喪失了骨氣。

    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讀書寫詩,但卻沒有學到儒家文化的忠君報國。日本侵華時,一些文人大家是怎樣做的呢?

    周作人,文筆極佳,是魯迅的弟弟,著名的文學大家,思想家,但面對日軍的侵華,他認為日軍力量不可抵擋,為日偽辦事,修改課本,慰問在華受傷日軍,堪稱文學界第一大漢奸。胡漢民,著名文人,其文采讓無數女人著迷,卻在抗戰最艱難時期,鼓吹“和雖不易但也要和”,寫了不少賣國文章,為汪偽集團洗白。

    這些文人是禮義廉恥嗎?他們比誰都清楚,但他們卻幹出了出賣自己良心,甚至出賣國家百姓的事情來。可他們卻把學來的東西,用在對付自己同胞身上。

    讀書人又是有骨氣的。讀書人的骨氣,不在於其功夫有多高,而是表現在他們的氣節骨氣的高尚。文天祥面對高官厚祿,至死不降,丹心永照。譚嗣同面對斷頭身死,無動於衷,橫刀天笑。面對民族危難,國家生死存亡,他們甘願死亡,為民族大義而亡,死得其所。

    誰說書生不殺人?清軍入關後,史可法死守揚州城,殺敵無數,兵敗被殺。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書生張文祥無懼生死,單槍匹馬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面對清軍,他從容不迫,甘願受擒,被剖腹挖心。清末時,袁世凱遊走各方,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三人在眾多士兵的守衛下,以炸彈襲殺袁世凱,雖未成功,卻至死不說主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書生的骨氣是偉大的,他們中雖然出了一些敗類,但更多的是仁人志士。漢有竇武、劉淑、陳蕃三君抨擊宦官弄權,清有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公車上書,讀書人雖未上過戰場,但卻以自己的行動來救國救民。

    不可否認,讀書人裡有負心之人,但更多的讀書人卻代表了中華之骨氣。他們有的慷慨赴死,從容就義;有的罵不絕口,至死不屈。在他們心中,民族大義重於天。正如譚嗣同所言: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正如石達開所云:

    只覺蒼天方憒憒,莫憑赤手拯元元。

    三年攬轡悲羸馬,萬眾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亦苦,東南到處有啼痕。

    他們本可以活,卻選擇了死亡。譚嗣同為喚醒中國人之血性,慷慨就義。石達開為了保全手下性命,身剮刑,一聲不吭,從容就義。他們不同那些貪生之徒,他們也不像那些留用有用之身的士人,在他們眼裡,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沒有意義。正是有了這些悍不畏死,極具骨氣的讀書人,中華民族之精神才能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民智則國智,民強則國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砂鍋粥哪裡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