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作為一個專門名詞,“兒童相聲”出現較晚;而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卻早已存在。舊時代相聲藝人“撂地”作藝,常常是一家大小齊上陣。年紀幼小的兒童站在椅子上和父、兄一起表演,俗稱“娃娃腿”。由於形象活潑可愛,形式又很新奇,因此,“娃娃腿”在觀眾中特別有人緣。

    新中國成立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兒童相聲不復多見,更不用說專門進行培養訓練了。兒童相聲的興起,還是近年的事。

    1989年,中國小天才演出團赴新加坡演出,出發前一個月,忽然想增添兒童相聲,只好臨時抱佛腳,湊了四名小演員。其中一名雖拍過電影,卻從來沒有說過相聲。幸虧請來相聲名家常貴田和李緒良臨陣磨槍,精心指導,加上小演員的努力,總算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事後,李緒良感慨地說:“我們平時沒有專門的兒童相聲學校,也沒有訓練有素的兒童相聲演員,竟然承擔這樣緊迫的演出任務,實在太不易了。”

    1990年4月,北京市東花市文化站籌辦了小花藝術團,發起人是該站站長姜順魁,臧鴻、張善增、丁玉鵬、馬增昆等藝有專長的退休老藝人負責藝術指導。培養兒童相聲演員,屬於業餘文化活動。小演員都是在校的小學生,一般八九歲。平時在學校上課,利用業餘時間學相聲。訓練要求十分嚴格,吐字發音,表情動作,一招一式,毫不含糊,因此,孩子們練就了較為紮實的基本功。

    1992年6月,以前門少年之家的名義成立了希望少兒相聲藝術團,發起人是馬貴榮、趙小林及前門少年之家的輔導老師趙丹娜。早在該團成立之前,馬貴榮、趙小林就專門從事兒童相聲的輔導工作,並創作了許多適合兒童口味的相聲,深受廣大兒童和家長的歡迎。希望少兒相聲藝術團曾多次為電視臺的“六一”、元旦的兒童節目錄制相聲。它是第一個兒童相聲的藝術團體,為培育兒童相聲演員闖出了一條新路。

    北京還有專門培養中學業餘曲藝、雜技人才的金帆藝術學校,校長是王振修。

    此外,據說貴州、上海、天津等地也有類似的面向兒童的藝術培訓組織。

    1992年9月,小花藝術團聘請馬貴榮擔任副團長,負責兒童相聲的培訓工作。她總結了小花藝術團和希望少兒相聲藝術團的經驗,認真從娃娃抓起,全身心地投入兒童相聲的培訓工作。她曾選擇一所小學,挑選了一對年僅六歲的孩子進行試點,立下“軍令狀”:三個月登臺,半年內獲獎。她跟孩子們一起,刻苦訓練,潛心探索。皇天不負苦心人,僅僅兩個多月,這對小演員就先後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錄製了相聲,並在崇文區兒童會演中榮獲二等獎。

    一花引來眾花開。1993年舉行全國少兒笑星大賽,北京市入選的八對選手中有六對是經過馬貴榮、趙小林輔導的。其中一對年齡最小的演員,破格進入決賽,竟然獲得表演三等獎。前不久,還錄製了一盤兒童相聲專輯的錄音盒帶。小花藝術團在兩屆北京市中小學生藝術節中獲多項獎,並在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春節聯歡晚會、“蒲公英”、“七色光”等專欄、晚會中頻頻亮相,受到多方面的好評。

    事實證明,抓兒童相聲,一要早,二要新。

    所謂早,就是從娃娃抓起,五六歲就開始培養。孩子年紀小,接觸相聲不多,但,一張白紙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他們模仿力強,容易接受引導,有毛病也不難糾正。在啟蒙階段,不可照搬訓練成人的那套辦法,背誦成本大套的“貫口”,機械地模仿大人的表情動作。應當針對兒童的特點,先學簡單的小段,最好是專門為兒童編寫的,語言活潑,動作誇張,學起來既有興趣,又易領會。及至孩子真正愛上了相聲,再循序漸進地抓基本功訓練。

    所謂新,就是摸索、創造適合兒童口味和特點的新型訓練方法,而不能生搬硬套老一套。

    發展兒童相聲,關鍵之一在於曲本創作。兒童一般還不會寫相聲,必須由熱愛兒童、熱愛相聲的人動手。兒童相聲必須反映兒童的心態和情趣,藝術清新,格調高尚,給人以健康的藝術享受。近年來湧現的馬貴榮、趙小林的《愛與不愛》、《詩情畫意比心靈》、《群星燦爛》、《比翼齊飛》,許多的《小足球隊員》,王振修的《牢騷奶奶》、《馬路西遊記》,吳林友的《智力競賽》、《想入非非》等,都屬於兒童相聲的優秀之作。

    目前,兒童相聲正處於起步階段,還有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怎樣才能挑選到合適的手錶呢?